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漢代張掖屬國新考

2014-04-29 10:35:43高榮
敦煌研究 2014年4期

高榮

內容摘要:張掖屬國確為漢武帝時所設,其地望在張掖郡南部黑河上游地區。但其始設年代既不是太初末至天漢年間(前101—前97),也未遲至征和三年(前90),而是在此以前的元封四年(前107)。設置張掖屬國是為了安置歸降的小月氏部落,故其民族構成也以小月氏為主。留居河西的匈奴人數量有限,不足以構成張掖屬國的主要成分。漢代張掖屬國的設立,為切實“隔絕羌胡”、實現“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張掖屬國;小月氏;匈奴;隔絕羌胡

中圖分類號:K928.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4)04-0095-06

漢代的張掖屬國是為了安置河西地區的“蠻夷降者”而特別設立的相當于郡一級的地方機構。雖然學界對張掖屬國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由于文獻記載語焉不詳,關于張掖屬國的轄區地望、始置年代及民族構成等具體問題仍然觀點各異。本文在認真梳理并借鑒學界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試就漢代張掖屬國諸問題重新探討。

一 學術史回顧與張掖屬國的地望

早在上世紀40年代,譚其驤先生就推測張掖屬國設置于漢武帝征和年間。根據《漢書·匈奴傳》關于征和年間漢軍攻打車師,“盡得其王民眾而還”的記載,他判斷漢朝“或即因以建屬國于張掖矣”[1]。到20世紀60年代,陳夢家先生結合居延漢簡和傳世文獻記載,認為居延屬國至遲在武帝征和三年(前90)就已設立,張掖屬國設于漢武帝時期,但具體年份不詳,其地“似在弱水上游”[2]。此后,賈敬顏[3]、肖化[4]、吳礽驤和余堯[5]及李并成[6]諸先生均持張掖屬國位于黑河上游之說,但又有所不同。肖化先生指出,張掖屬國是漢武帝為安置歸降的匈奴人而設立的,其所轄居民以匈奴部眾為主,同時也包括羌族、小月氏及融合了匈奴、羌、小月氏而形成的雜胡——盧水胡等;吳礽驤、余堯先生基本上贊成肖化的主張,但又認為“盧水士民”指的是世居盧水沿岸、從事農耕的漢族騎士和農民,他們是郡縣編戶,不屬張掖屬國管轄。李并成先生贊成張掖屬國管轄張掖郡南部黑河上游地區的匈奴、秦胡和盧水胡等民眾的觀點,但認為其設置時間應在征和三年(前90)以前,《中國歷史地圖集》將其標在張掖以北黑河中游的東岸是缺乏依據的。

王宗維先生提出了新的觀點。他認為張掖屬國設于太初末年至天漢年間,其組織和規模與其他屬國不同。西起居延,東至武威,連綿千余里,凡是張掖郡的轄地,也就是張掖屬國的地方,前者管理按郡、縣、鄉、里定居的編戶、田卒,后者管理因其故俗、保留部落組織的游牧民族[7]。至于西漢有居延屬國之說,乃是出于對漢簡的誤釋,是不能成立的{1}。

各位學者的立論,主要基于如下材料:

1. 居延漢簡(148.1+148.42):“出糜卌三石二斗,征和三年八月戊戌朔己未第二亭長舒付屬國百長、千長□。”

2. 《漢書》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農都尉、屬國都尉,皆武帝初置”;“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復增屬國。”

3. 《續漢書·郡國志》“張掖屬國”條:“武帝置屬國都尉,以主蠻夷降者。”

4. 《漢書》卷94上《匈奴傳上》:漢昭帝元鳳三年(前78),匈奴右賢王、犁汙王三路“入日勒、屋蘭、番和。張掖太守、屬國都尉發兵擊,大破之,……屬國都尉郭忠封成安侯。”

5. 《漢書》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載,張掖屬國都尉郭忠斬殺匈奴犁汗王(《漢書》卷94上《匈奴傳上》作“犁汙”),并于元鳳三年(前78)二月癸丑被封為成安嚴侯。

上引居延漢簡出自額濟納河下游的瓦因托尼,據此可以斷定:至遲在征和三年(前90)八月以前,居延地區已設有屬國,具體是哪個屬國尚不明確。漢宣帝神爵元年(前61),后將軍趙充國論及匈羌聯謀時說:“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道從沙陰地,出鹽澤,過長坑,入窮水塞,南抵屬國,與先零相直。”[8]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后返回時,也曾“并南山,欲從羌中歸”,但因“羌中”為匈奴控制而“復為匈奴所得。”[9,10]到漢宣帝時,酒泉太守辛武賢欲率一萬輕騎分兩路出張掖,進攻鮮水一帶的罕、開羌。趙充國等認為:“武威縣、張掖日勒皆當北塞,有通谷水草。臣恐匈奴與羌有謀,且欲大入,幸能要杜張掖、酒泉以絕西域,其郡兵尤不可發。”[8]2978可見,當時匈、羌之間的確是經由鹽澤(今羅布泊)“并南山(今祁連山)”南下至柴達木盆地的這一通道進行聯系的。史書明確記載,神爵二年(前60)秋趙充國平定西羌后,“初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2}則此前匈奴“南抵”之“屬國”不可能是金城屬國,而是張掖屬國。故當漢昭帝元鳳三年(前78)匈奴右賢王和犁汗(汙)王進攻張掖郡日勒(今張掖市山丹縣東南)、屋蘭(今張掖市甘州區東)、番和(今金昌市永昌縣西)三縣時,張掖屬國都尉郭忠才可就近與張掖太守一起發兵迎擊。由此可見,張掖屬國確在張掖郡南部黑河上游一帶。由于屬國是為安置“蠻夷降者”而設,故其所轄區域應相對集中,不大可能漫無邊際地散布于整個張掖郡(漢武帝時張掖郡管轄包括居延在內的河西中東部地區),否則就無法對“蠻夷”降眾進行切實有效的管理。陳夢家先生認為上引瓦因托尼所出征和三年簡中的“屬國”應是居延屬國而非張掖屬國,這是完全正確的。

二 張掖屬國為元封四年安置

小月氏降眾而設

張掖屬國的始設年代并非漢武帝征和三年(前90),而是元封四年(前107)。這既是邊疆形勢使然,也有佐證材料。就漢朝邊疆戰略而言,經營河西,無疑是漢武帝實施隔絕羌胡、“斷匈奴右臂”之戰略的重要舉措。河西郡縣屬國的設立與當地政治軍事形勢的變化息息相關。元狩二年(前121)漢軍大敗匈奴奪取河西后,一方面將匈奴渾邪王及其降眾四萬余人遷出河西,安置在西北邊五郡故塞外,“因其故俗為屬國”[11,12];另一方面又向河西移民,設立酒泉郡,對新開之地進行管理。此后,漢軍深入漠北,大敗匈奴。“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稍蠶食,地接匈奴以北。”但因驃騎將軍霍去病于元狩六年(前117)死去,“于是漢久不北擊胡”[13,14]。直到元鼎五年(前112),先零、封養、牢姐等西羌部落與匈奴勾結,合兵十余萬,進攻漢朝令居、安故、枹罕等地。漢武帝于次年命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為將兵十萬平定西羌,并以此為契機,設立了秩比二千石、專門處理西羌事務的護羌校尉一職,即《后漢書》卷87《西羌傳》所謂的“始置護羌校尉,持節統領焉”。

就在西羌反叛的同時,樓蘭、姑師等西域當道小國,自以道路遙遠,漢兵不能到達,肆意襲擊和劫掠漢朝使者,匈奴也時常派兵襲擊和劫殺漢使。為保證絲路的暢通和漢使的安全,漢武帝于元鼎六年(前111)秋派浮沮將軍公孫賀、匈河將軍趙破奴分別出九原、令居兩千余里,斥逐匈奴,匈奴聞訊遠遁,兩路漢軍皆無功而還。于是漢朝在原酒泉郡的基礎上增設了張掖和敦煌二郡。至此,漢朝先后設置了酒泉、張掖、敦煌三郡和護羌校尉一職。除此之外,并無其他軍政建置(如設立屬國等)之舉措。

屬國的職責在于“主蠻夷降者”。根據“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15]的屬國設置原則,張掖屬國應是在張掖郡的“遠縣”之地、以“本郡”之名而設。元鼎五年發生的先零部反叛雖然很快就被平定了,但西羌各部并未歸附漢朝,而是“去湟中,依西海、鹽池左右。漢遂因山為塞”[16]。此后數年間,河湟地區的局勢一直很不穩定,西羌各部“解仇合約攻令居,與漢相距,五六年乃定。”{1}在這種形勢下,漢朝不可能在設張掖郡和護羌校尉的同時,再設立一個張掖屬國。而且,此間也并無歸附漢朝的“蠻夷降者”。因此,張掖屬國的設立只能是在元鼎六年(前111)以后。

在西羌反叛“五六年乃定”之后的元封四年(前107),恰有“蠻夷降者”來歸。但他們既不是匈奴,也不是西羌,而是小月氏部落。史載元封四年(前107年),小月氏右苴王(《史記》作“若苴王”)稽谷姑和小月氏王桿者(《史記》作“扜者”)率部降漢,并均被封侯。其中稽谷姑于元封四年(前107年)十一月丁未(《史記》作“丁卯”)被封茲侯,一千九百戶;桿者(扜者)于元封四年正月乙酉被封瓡侯,七百六十戶。[17,18]

一向依附于諸羌的小月氏,短短一兩個月內{2}就有兩位首領相繼降漢,的確是非同尋常的重大事件。這對于長期致力于“隔絕羌胡”[16]2876、“隔絕南羌、月氏”[19]的漢王朝,無疑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在當時西羌動蕩持續五六年之久的特殊背景下,小月氏二王降漢,對于漢、羌局部力量的消長和河湟地區形勢的穩定更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漢朝非常重視對歸降小月氏首領和部眾的安置,不僅封小月氏二王為侯,而且擁有比同期受封的匈奴王、將更多的封戶。如元狩年間受封的匈奴首領除渾邪王萬戶外,匈奴趙王王援訾封潦悼侯,五百六十戶;匈奴王呼毒尼封下摩侯,七百戶;匈奴王應疕封輝渠慎侯,封戶不詳;匈奴右王烏黎封河綦康侯,六百戶;匈奴大當戶稠雕封常樂侯,五百七十戶;匈奴歸義因孰王復陸支封杜侯,一千三百戶;匈奴歸義樓王伊即軒封眾利侯,一千一百戶;匈奴符離王敞屠洛封湘成侯,一千八百戶;匈奴都尉董舍吾封散侯,一千一百戶;匈奴王雕延年封臧馬康侯,八百七十戶;匈奴歸義王次公封膫侯,七百九十戶等。這些匈奴王將雖均被封侯,但封戶最多不過一千八百戶,少者僅有五百六十戶(其中杜侯復陸支和眾利侯伊即軒最初均為歸義侯,后因從驃騎將軍霍去病擊匈奴左王有功而加封),均不及小月氏茲侯一千九百戶和瓡侯七百六十戶。[12]2487,[17]647-653但是,封侯僅限于極個別部落首領,所有歸降的小月氏部眾都需要妥善安置。故在此時設置張掖屬國以安置這些“蠻夷降者”,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而新設屬國既是現實需要,也有舊例可循。漢朝就近在張掖郡南部設立屬國以安置小月氏降眾,使之“不改其本國之俗而屬于漢”,繼續保持原有的部落組織和風俗習慣,既顯示了對小月氏部族的尊崇和褒獎,更重要的是通過屬國組織進一步加強了對小月氏部眾的管理和控制,可謂恩威并濟,一舉兩得。

小月氏部落降漢之事在《后漢書》中也有記載:“及驃騎將軍霍去病破匈奴,取西河地,開湟中,于是月氏來降,與漢人錯居。雖依附縣官,而首施兩端。”[16]2899“開湟中”指的是元鼎六年(前111)李息、徐自為平定西羌之事;而此后“月氏來降”顯然指的是元封四年(前107)小月氏王稽谷姑、桿(扜)者及其部眾降漢之事;所謂“依附縣官”則指其接受張掖屬國管理。他們由以往“依諸羌居止”轉而“與漢人錯居”,其身份和管理方式都發生了明顯變化。這種變化正是設置張掖屬國、“以其故俗”管理歸附的小月氏部眾的結果。故張掖屬國設于元封四年(前107),其所“主蠻夷降者”之“蠻夷”即為歸降的小月氏部落。

三 張掖屬國的民族構成主要

是小月氏而非匈奴

張掖屬國既因安置歸降的小月氏部落而設,則其民族構成也應以小月氏人為主。然而,幾乎所有學者都主張張掖屬國的民族構成是以匈奴部眾為主,還包括秦胡和盧水胡等。從當時河西特別是張掖郡南部的人口分布、主要活動以及漢朝西北邊疆的戰略來看,張掖屬國所轄主要民族并不是匈奴部眾,而是已經羌化了的小月氏、義從胡,可能還包括一部分羌族部落。

第一,留居河西的匈奴人數量極其有限,不足以構成屬國的主體民族。

元狩二年(前121)渾邪王降漢后,原住河西的匈奴部眾悉數遷出,被安置在隴西、北地等五塞外邊郡的“五屬國”。而且就在驃騎將軍霍去病前去受降之時,渾邪王禆將“多欲不降者,頗遁去”。霍去病于是鎮壓了拒降欲逃的八千匈奴人,并“獨遣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盡將其眾渡河,降者數萬,號稱十萬。”[11]2933既然“盡將其眾渡河”,說明當時的匈奴部眾已被全部遷出河西。正因如此,才出現了自“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匈奴時有候者到,而希矣”的局面;[9]3167甚至到元狩四年(前119)漠北之戰以后,張騫仍稱“故渾邪地空無人”[9]3168、“昆莫地空”[10]2692。漢朝西北邊防壓力也因此大大減輕,于是“減隴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以寬天下之繇。”[11]2933在這種形勢下,即使河西仍有一些零星的匈奴部眾留居,其數量也是非常有限的,恐不足以構成張掖屬國的主要部民。加之元鼎六年(前111)以來,漢朝在軍事上勢如破竹,不僅誅羌、滅兩越、破姑師、俘樓蘭王,而且在同匈奴的斗爭中也明顯處于優勢。漢武帝甚至親巡朔方,勒兵18萬以炫耀武力;而匈奴單于則遠走漠北,一再遣使至漢朝,“好辭甘言求請和親”[13]2912。況且,匈奴部眾既已遷出河西,并安置在其他邊郡“五屬國”,就沒有必要在河西另設屬國安置其降眾。實際上,自漢武帝奪得河西走廊以后,西漢涼州已經很難見到匈奴的蹤影了。甚至在整個兩漢時期,涼州匈奴的數量也不是很多,故在漢代的歷次西羌反抗斗爭中都很少見到匈奴的參與[20]。

第二,將匈奴降眾安置在河西中部地帶,與漢朝“隔絕羌胡”、“斷匈奴右臂”的邊疆戰略相悖。

漢朝經營河西,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隔斷匈奴與西域各國及河湟地區羌人的聯系,即所謂“斷匈奴右臂”。正如班固所云:“孝武之世,圖制匈奴,患其兼從西國,結黨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開玉門,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19]3928 {1}《后漢書》卷87《西羌傳》記載:“及武帝征伐四夷,開地廣境,北卻匈奴,西逐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開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門,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于是障塞亭燧出長城外數千里。”[16]2876《史記》、《漢書》均記載有漢朝“西置酒泉郡,以隔絕胡與羌通之路”[13]2913,[14]3773之說。在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開的鹽鐵會議上,御史大夫桑弘羊論及漢朝開發西域時也說:“胡西役大宛、康居之屬,南與群羌通。先帝推讓斥奪廣饒之地,建張掖以西,隔絕羌、胡,瓜分其援。是以西域之國,皆內拒匈奴,斷其右臂”[21]。可見,人們對漢武帝“隔絕羌胡”戰略的認識是一致的,文獻記載也是明確的。漢朝擔心匈奴“兼從西國,結黨南羌”,故漢武帝開河西之地,致力于“隔絕羌與匈奴相通之路”[22],使羌胡“南北不得交關”,阻止匈奴“南與群羌通”。張掖屬國所在的張掖郡南部黑河上游地區,正是匈羌聯系的交通要道所在。如將大量的匈奴部眾安置在與西羌交通極為便利的張掖屬國,顯然與漢朝“隔絕羌胡”,“斷匈奴右臂”的邊疆戰略是背道而馳的。

第三,為安置小月氏降眾而設張掖屬國,對徹底“隔絕羌胡”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影響。

小月氏是指未遷出河西的大月氏余部。他們“本居敦煌、祁連間,至冒頓單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乃遠去……其余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19]3890-3891。霍去病元狩二年(前121)夏進兵河西時,就是先由居延過小月氏,然后“攻祁連山”[11]2931,可知在張掖郡南部的祁連山麓確有小月氏部落。《水經注》關于“西平、張掖之間,大月氏之別,小月氏之國”[23]的記載亦可佐證。后因小月氏“依諸羌居止,遂與共婚姻”[16]2899。月氏與匈奴有世仇,西羌臣服于匈奴,小月氏則依附于諸羌且與其通婚,“被服飲食言語略與羌同”。這種關系由來已久,“非一世也”。其微妙之處還在于小月氏在匈、羌聯系中發揮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據漢宣帝時后將軍趙充國言:“征和五年(按:漢武帝征和共四年,此處當為后元元年,即公元前88年),先零豪封煎等通使匈奴,匈奴使人至小月氏,傳告諸羌曰:‘漢貳師將軍眾十余萬人降匈奴。羌人為漢事苦。張掖、酒泉本我地,地肥美,可共擊居之。”匈奴煽動諸羌與其聯合進攻漢朝,并非直接向諸羌游說,而是先“至小月氏”,繼而“傳告諸羌”。匈奴挑撥縱容西羌反叛,也往往“復結連他種”。如漢宣帝元康三四年間(前63—前62)匈奴遣使至羌中,就是先“南抵屬國”(金城屬國設于神爵二年(前60),此“屬國”必為安置小月氏部眾的張掖屬國無疑)。其后月余,“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借兵,欲擊鄯善、敦煌以絕漢道”。此狼何部,正是陽關西南的“小月氏種”[8]2973。由此可見,小月氏在匈、羌關系中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漢朝要切實“隔絕羌胡”,就需要爭取小月氏。特設張掖屬國以安置小月氏降眾,實際也帶有安撫籠絡小月氏和分化瓦解羌胡聯盟的意味。事實證明,小月氏部落在后來漢朝對匈奴和西羌的軍事斗爭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漢昭帝元鳳三年(前78)張掖屬國都尉郭忠等大敗入侵的匈奴右賢王等部,“自是后,匈奴不敢入張掖”[14]3783。神爵元年(前61),漢朝欲從酒泉、張掖兩路進攻鮮水一帶的罕、開羌時,曾詔令“長水校尉富昌、酒泉候奉世將婼、月氏兵四千人”參與;后來,趙充國建議在臨羌東至浩亹一帶屯田,亦欲“發郡騎及屬國胡騎伉健各千……為田者游兵”。[8]2986這里的“屬國胡騎”,應即張掖屬國的小月氏騎兵。東漢時小月氏騎兵常被用于討伐西羌,并能取得以少勝多的效果。史稱:“小月氏胡分居塞內,勝兵者二三千騎,皆勇健富強,每與羌戰,常以少制多”。雖然漢朝“時收其用”,但又常受到西羌的脅迫,故其首施兩端,“其從漢兵戰斗,隨勢強弱”[16]2899。如漢章帝時燒當羌等部反叛,欲進攻張掖太守、護羌校尉鄧訓,“時迷吾子迷唐,別與武威種羌合兵萬騎,來至塞下,未敢攻訓,先欲脅月氏胡,訓擁衛稽故,令不得戰”[24]。鄧訓一改以往使“羌胡相攻”、“以夷伐夷”的策略,對小月氏等部待以恩信,最終使其心悅誠服,皆愿“唯使君所命”,“訓遂撫養其中少年勇者數百人,以為義從”[24]610。

第四,歸降的小月氏部落人口規模足以成為張掖屬國的主要部民。

據前引《漢書》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載,被漢朝封侯的小月氏若苴王稽谷姑(茲侯)和桿(扜)者(瓡侯)的封戶分別為一千九百戶和七百六十戶。漢代屬國采用“因其故俗”、“不改其本國之俗而屬于漢”[11]2934的管理體制,也就是其原有的部落組織和風俗習慣繼續保持不變,故受封的小月氏二王所領封戶或可視為其歸降時所率戶數或其原有的部眾戶數。如此,則當時降漢的兩部小月氏民眾共有二千六百六十戶,再加上原在張掖的數百戶小月氏“義從胡”[16]2899,總數約有三千戶。以每戶五口計,約有一萬五千人。此前降漢的匈奴渾邪王部眾號稱十萬,實際只有四萬余人,漢朝為此設置了五屬國以處之,平均每個屬國約八千人;即使按虛數十萬計,平均也不過兩萬人。如果對照《續漢書·郡國志五》[25]所記,東漢張掖屬國領有四千六百五十六戶,一萬六千九百五十二人;張掖居延屬國則只有一千五百六十戶,四千七百三十三人。因此僅就當時降漢小月氏的戶口規模來看,也完全具備設置屬國的條件。更何況小月氏“大種有七,勝兵合九千余人,分在湟中及令居”[16]2899。降漢的小月氏或即其中的兩部,為進一步招徠小月氏余部,以削弱西羌,切實“隔絕羌胡”、“以斷匈奴右臂”,在張掖郡南部設立屬國以安置小月氏降眾,是非常必要的。建武八年(32)光武帝西征隗囂,河西五郡大將軍、張掖屬國都尉竇融親“率五郡太守及羌虜小月氏等步騎數萬,輜重五千余兩,與大軍會高平第一”[26]。竇融身為河西五郡大將軍,故五郡太守均受其節制;而特別提到的“羌虜小月氏等步騎”顯然是竇融直轄的張掖屬國兵力。這進一步證明張掖屬國的主要部眾的確是“羌虜小月氏”等。

綜上所述,張掖屬國的轄區在張掖郡南部黑河上游一帶,史書關于漢武帝時置張掖屬國的記載是可信的,但其始設年代既不是太初末至天漢年間(前101—前97),也未遲至征和三年(前90),而是在此之前的元封四年(前107)。以張掖屬國安置匈奴部眾,既與當時河西“空無匈奴”的實際不符,也與漢朝“隔絕羌胡”“斷匈奴右臂”的邊疆戰略相悖。張掖屬國實為安置歸降的小月氏部眾而設,其所轄“蠻夷降者”也以小月氏為主。張掖屬國的設立為切實“隔絕羌胡”,實現“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譚其驤.西漢地理雜考[C]//譚其驤.長水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3.

[2]陳夢家.漢簡綴述[M].北京:中華書局,1980:41.

[3]賈敬顏.漢屬國與屬國都尉考[J].史學集刊,1982(4).

[4]肖化.略談盧水胡的族源[J].西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2).

[5]吳礽驤,余堯.居延新獲建武秦胡冊再析[J].西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4).

[6]李并成.漢張掖屬國考[J].西北民族研究,1995(2).

[7]王宗維.漢代的屬國[J].文史: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

[8]班固.漢書:第6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2973.

[9]司馬遷.史記:第12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3159.

[10]班固.漢書:第6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2689.

[11]司馬遷.史記:第11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2934.

[12]班固.漢書:第5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2483.

[13]司馬遷.史記:第11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2911.

[14]班固.漢書:第9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3770-3771.

[15]范曄.后漢書:百官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5:3619.

[16]范曄.后漢書:第8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5:2877.

[17]班固.漢書:第1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660.

[18]司馬遷.史記:第2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55-1056.

[19]班固.漢書:第9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3928.

[20]陳琳國.中古北方民族史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96,102.

[21]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定本):下[M].北京:中華書局,1992:499.

[22]司馬光.資治通鑒:第2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6:836.

[23]陳橋驛.水經注校釋[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29.

[24]范曄.后漢書:第1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5:609.

[25]范曄.后漢書:志第23[M].北京:中華書局,1965:3521.

[26]范曄.后漢書:第2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5:805-8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 欧美色图久久| a亚洲天堂|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精品三级网站| 在线观看av永久|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午夜日b视频|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午夜毛片福利| 色婷婷成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亚洲第一成年网|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91福利片|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日本色综合网| 99er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AV老司机AV天堂|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青青草原国产|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免费高清毛片| 99re在线视频观看|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视频|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伊人AV天堂|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亚洲人网站|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黄|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色综合国产|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欧美亚洲欧美区|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美女被操91视频|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本亚洲精品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日韩久久精品无码aV| 国产天天色|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国产不卡在线看| 色爽网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