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藝術專業理論課程教學主要是針對高校藝術專業本科階段的純理論課教學,范圍包括藝術設計專業、美術學專業、繪畫專業和雕塑專業的史論課程。這里以中外美術史論課程教學為例來探討高等學校藝術專業理論課程教學的方法。很多學生對純理論的美術史論課程不太感興趣,往往學習得非常被動,到課率不高,知識掌握不好。理由實際很簡單,主要是授課內容和教學方法比較乏味。根據美術史論課堂教學實踐經驗和學習交流體會,要提高美術史論課程的教學效果和質量,還得從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中外知識對比三方面創新教學方法。
一、優化理論課教學隊伍,提高教學水平
老師的美術理論知識水平不高,教學質量就會大打折扣,學生的史論知識是肯定掌握不好的。所以要真正提高美術史論課的教學水平,首先應從教師隊伍抓起。除了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藝術院校有史論專業外,很多地方高校由于沒有專門的美術史論教師,往往采取專業技法老師兼課的形式。雖然專業技法老師在講述作品時會比較專業,但在純理論知識方面會存在明顯的不足。有的學校也有聘請非美術專業的理論教師講授藝術專業的美術史論課,比如教歷史的、教文學的或者教哲學的老師來上藝術專業的美術史論課程。雖然能比較系統和客觀的講述美術的歷史和基本理論,但對美術知識的貧乏是不言而喻的。以上兩種反常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一些藝術院校理論課師資的缺乏,在師資隊伍建設上過分的強調藝術創作,而忽視了起碼的科研項目和論文。人才引進上只重視專業技法老師的引進,而忽視理論人才的培養。對已有的授課老師進行培訓和引進專業的美術史論老師是解決問題的首要辦法。學校要在政策和經費上支持一些愿意上理論課的專業技法老師去進修學習,讓他們真正具備理論教學的本領和方法。而有的老師出于提高自身水平和科研興趣的需要,也對向史論方向專業領域的轉型是比較愿意的。
美術史論課程主要由《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和《美術概論》構成,三個課程彼此獨立而又相互聯系。但在實際教學中的授課教師安排上,有時并沒有考慮連貫性,任課教師也會不盡相同。有的學校國畫專業老師上《中國美術史》,油畫專業老師上《外國美術史》,雖然在課程特色上發揮了各自的特長,但對于學生來說就會有種“各說各的”的感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也有一個熟悉和了解的過程,學生和老師的磨合也需要一個過程,一段課下來師生關系剛剛比較默契了,下一段課突然又換了新面孔,教學水平和質量上肯定受影響。所以在教學師資的安排上要充分考慮史論課程的連貫性,讓老師和學生在教學上能夠真正地親密無間起來。
二、優化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制定和微調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優化課程設置,考慮理論課與技法課的銜接和協調。例如《中國美術史》可以安排在有中國畫技法課的學期,而外國美術史可以安排在有油畫、雕塑課的學期,等等。學生在學習技法實踐時可以在史論課上得到思考,在學習理論知識后又可以在技法實踐課堂上實際運用一番,這樣互動性在理論與實踐的教學中得到了一個較好的途徑,無形中增強了整個教學的效果。在制定美術史論課程的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時,在課時安排上適當降低講授課時而增加指導課時,考試要求也可以增加考察報告和總結。美術史論課一般是通過電子課件教學的,雖然有一些美術圖片資料,但教學手段還是顯得比較單調。為了增加指導課時,可以安排去當地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參觀,也可以觀看一些視頻資料。在實際的觀看和交流中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印象深刻的是實地考察,用實物代替圖片能起到“睹物思人”的理想效果。討論課與辯論賽也是指導課時必不可少的環節,針對一些疑問的課堂討論和辯論,提供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的平臺,既鍛煉了學生的口才能力,也增強了學生對美術問題的思考和對知識的消化。
與高中階段繁重的學習任務比較起來,大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時間較少,而課外自學的時間還是比較充裕的。所以怎么把課堂內與課堂外結合好,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建立健全小型的美術作品陳列館和圖書閱覽室,使教師和學生能夠及時翻閱與查詢美術資料。陳列館陳列的不一定是原作和真跡,也可以陳列一些高仿復制品或者高清圖片。圖書閱覽室要考慮照顧到中外美術各個時期的覆蓋面,也要有一些比較前沿的學術動態類期刊。學校提供一個良好的課外學習環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定期組織一些藝術短評和知識競賽,培養學生對理論課的興趣,讓學生真正能夠學有所用,而不僅僅把掌握美術史論知識看成是考研的工具。經常邀請一些史論專家來學校講座,既拓展了史論課教師的交流平臺,又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三、運用對比研究,創新教學方法
高校的美術史論教學主要是圍繞中外美術的發展歷史和理論建構來進行的,通過中西比較來探討創新美術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教師除了講授課本知識外,還可以進行比較教學研究,這樣既有利于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又能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在教學運行過程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在講授美術史論課程時也是根據教材分別講解,彼此沒有聯系。特別是《中國美術史》和《外國美術史》兩本教材本身也只寫明各自的歷史脈絡和細節,各自內容獨立、互不干涉,缺乏中西美術比較內容,特別是中國美術史是按朝代順序來編寫的,教材有些作品沒標注具體年代,往往由朝代來代替,而外國美術史卻按照年代順序編寫,這樣在美術史學習中學生很容易產生混淆,不利于知識的掌握。例如著名的畫家顧愷之,教學中一般只會說是東晉畫家,很少會講是公元4世紀的畫家。在美術史論課程教學中進行中外美術比較研究,是創新教學方法的較好辦法。比較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是人類認識事物過程中的常用的思維方法。比較研究是當代文化的新型學科,現已被廣泛運用于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美國比較教育學家貝雷迪著有《教育中的比較方法》。比較研究是教育教學的方法,在比較中學習,在比較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鞏固。比如公元前5世紀的中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而公元前5世紀的歐洲正值古希臘文明鼎盛時期,兩者的美術有什么不同都是需要比較研究的。再者,17世紀的中國是明末清初時期,而這時的歐洲已經建立了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荷蘭共和國,這時中西方的美術有什么聯系和不同,也是很值得在教學中進行比較的。在《美術概論》這門純理論課中,通過中外美術藝術語言比較,能較好地掌握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理解和分析中國工筆畫與西方寫實繪畫的不同歷史源起和發展過程,中國寫意水墨畫與西方表現繪畫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側重點,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不同哲學精神,中西方繪畫材料的不同影響了各自的繪畫語言和形式,導致中西方在各自的藝術追求上走上了不同的方向。以上所說的中外美術對比是橫向的比較,對比教學的開展也可以是縱向的對比研究,美術發展的前后對比也能促使學生進行總結,增強對美術知識的理解力,在學習中主動地分析各個國家和各個時期的總體特征。豐富和完善美術史教學內容,改進美術史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比較歸納思維。通過美術史課程教學中西比較研究,深入開展高校美術史教學研究和改革實踐,促進美術史教材的科學發展。總之,探索比較式的教學方法,不斷優化美術史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美術史知識。
【趙湘學,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