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新

鎮遠縣位于貴州東部,與湘黔兩省三地七縣接壤,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以其良好的發展基礎和獨特的發展優勢,被黔東南州列入邁進全面小康的第二梯隊。面臨這一新的形勢和要求,該縣立足高位,洞察長遠,清醒認識差距與不足,努力打造自身優勢,著力打好“文化旅游牌”“工業牌”和“統籌城鄉發展牌”,致力于建設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新鎮遠,謀求適宜的發展路徑,確保在全省同步實現“小康夢”的大潮中不落伍、不掉隊。
一、打好“文化旅游牌”。帶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鎮遠作為貴州僅有的兩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一古城鎮遠,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氵+舞陽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青龍洞古建筑群、在華日本人民反戰同盟‘和平村舊址、鎮遠古城墻,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鐵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賽龍舟”7張國家級旅游品牌,享有“中國最具影響力旅游名縣”“中國十佳旅游古城”“中國最美的十大古城”“中國十佳城市漫游地”等美譽,其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民族風情濃郁,自然風光優美,是其他地方無法復制和不可比擬的。必須充分利用好得天獨厚的文化旅游資源,打造自身的獨特優勢,認真貫徹落實“國發2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把政策蘊含的巨大能量轉化為促進文化旅游發展的新契機、新機遇、新動力、新抓手。圍繞建設“文化旅游創新區”的戰略定位,按照建設“文化旅游大縣”的部署,堅定不移地走“文化旅游興縣”之路,努力實現“五突破三轉變”,即在促進旅游政策環境氛圍提升上、在促進旅游空間拓展上、在促進旅游產品質量提升上、在促進旅游服務質量提升上、在促進旅游市場開拓上取得新突破,從觀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轉變,從過境型旅游向基地型旅游轉變,從門票型旅游向消費型旅游轉變。特別是充分借助杭州市西湖區對口幫扶鎮遠這一機遇以及滬昆高速、滬昆高鐵兩大快速通道點對點連接鎮遠、杭州這一交通優勢,認真學習借鑒西湖區在實施“旅游西進”戰略中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結合鎮遠的優勢,在文化旅游發展上進行全面合作,不斷拓展旅游市場和發展空間。通過三到五年時間,力爭把鎮遠打造成精品景區、江浙“后花園”和國內外知名的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打好“工業牌”。推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
工業化滯后是貴州各縣市發展共同存在的“短板”,必須深刻認識到工業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動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支撐。鎮遠本身具有良好的工業發展基礎,1885年“洋務運動”時期啟建的青溪鐵廠生產的“天字一號”鋼錠仍存放鎮遠。2012年初省政府在鎮遠批準設立了貴州黔東經濟開發區,實行省級經濟開發區政策。目前,開發區正按照一區五園(白酒產業園、現代冶金產業園、川黔產業園、現代物流產業園和林產品產業園)的規劃布局,全力推進各項建設。現已入駐規模企業26家,形成了電力、冶金、白酒、建材四大支柱產業。
黔東經濟開發區位于黔東區域中心,地處湘黔兩省交界和我國中東部通往西南地區的大通道上,是貴州“東聯”發展戰略的橋頭堡和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憑借橫貫東西的滬昆高速和滬昆高鐵,可一根扁擔西挑“大凱里”,東挑西南物流中心懷化市,加上凱里黃平機場的建成,憑借快捷的交通,既可融入貴陽經濟圈,又可融入長沙經濟圈,直接帶動周邊縣市發展。加快鎮遠工業發展,將有利于推進黔東區域產業集群和黔東片區“三化同步”進程,率先形成湘黔兩省交界地區的強大競爭優勢,搶先吸引各種生產要素向此聚集,從而形成貴州經濟新的增長極。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好上述優勢和機遇,順應“工業強省”戰略大氣候,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做大做強工業。同時,搶抓杭州市西湖區對口幫扶鎮遠這一契機,從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政策措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方面,推進政府層面的深度合作,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主動對接西湖區的各大產業,引導西湖區企業在鎮遠建立產業基地,形成優勢互補型產業鏈。
三、打好“城鄉統籌發展牌”,積極推進“三化”同步
要通過工業化使農民致富,以城鎮化帶動農村,以產業化提升農業,以“三化”興“三農”,以“三農”促“三化”;要依靠工業化提升經濟實力,依靠城鎮化吸納轉移農村人口,依靠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際工作中,我們將兼顧抓好工業產業園、文化旅游產業園、現代農業產業園“三園”建設工作,實行工業、文化旅游和農業發展園區化。著力發展工業經濟,不斷提高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把鎮遠建成工業強縣。重點實施“城鎮帶縣”戰略,加快以芽溪新城、黔東工業新城和中心鎮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增強城鎮承載能力,制訂鼓勵政策吸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將城鎮基礎設施向周邊村寨延伸覆蓋,創造條件鄉改鎮(街道),使城鎮化率不斷提高。在同步推進“三化”過程中,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貧困鄉鎮“摘帽”工作作為重點,制定好增收計劃、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以促進就業計劃、農業產業的發展規劃。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提高農業產出效益。特別是通過加速工業化、城鎮化,促進農村人口轉移,加快農村小康步伐。積極開展文明城市、環境保護模范先進城市、衛生城市創建活動,逐年推進村莊整治計劃,加快農村危房改造、“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工作,使城鄉面貌不斷發生新變化。
責任編輯:江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