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云
2014年4月19日至20日,“民族學(人類學)視野下的藏族及周邊民族研究論壇”暨“中國人類學區域研究的深化與前瞻——基于原創性研究的探索”在云南民族大學舉行。此次會議由云南民族大學云南藏區山水文化研究課題組主辦,云南民族大學云南藏學研究中心、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協辦。來自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山大學、重慶大學、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蘭州大學、青海民族大學、西藏大學、西藏自治區民族藝術研究所、德國馬普宗教與民族多元研究所、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云南民族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近5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19日上午的會議由云南民族大學副校長王德強主持,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干事洛桑·靈智多杰蒞臨會議,闡釋了青藏高原山水文化研究的背景與當代價值。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郭衛平、青海民族大學副校長索端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科研辦主任周煒致辭。五位專家作了主題發言。格勒教授通過其20年來的考察,對國外藏學的發展動態進行了梳理,并對藏學學科定義以及藏學家的概念進行了新的思考;石碩教授從藏彝走廊的視角對藏族與西南民族的關系及其特點進行了闡述,提出藏族與周邊民族的邊界在文化上是模糊的,邊界其實是文化過渡性地帶,邊界研究對民族關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丁宏教授從歷史記憶、居住格局和文化解讀等方面對回、漢民族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她指出一個遠離伊斯蘭文化中心的儒家文化圈中,伊斯蘭信仰更多是以生活習俗的形式展現出來,其沖突也主要表現在日常生活方式上;徐黎麗教授從西北民族的案例出發,提出了西北民族文化體系的戍邊作用;王德強教授應用實證分析的方法,描述了云南藏區族際交往的圖景,揭示了云南藏區族際交往和諧的原因。
下午的會議由“中國民族學(人類學)區域研究的深化與前瞻”以及“藏傳佛教與區域文化研究”兩個專題討論組成。在第一個專題討論中,郁丹教授結合現有的人類學理論,提出“流動的疆域”這一民族志視角來論證中國民族“疆域”的地理性正在派生出其“流動性”,其通過具體實例所得出的“一個民族的禁忌可能會轉化為另一個民族的生機”得到了與會者的共鳴;彭文斌教授就“藏邊”對西方藏學界的傳統意義以及威穆-范-斯本根(Wim Van Spengen)的“知識考古”對當前我們認識藏區的區域性和跨區域商業文化網絡所具有的重要參考意義進行了闡釋;蘇發祥教授結合上世紀70年代以來關于拉達克地區的諸多西方人類學研究成果以及自己近幾年親赴拉達克地區所進行的田野考查,對拉達克地區的人類學研究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劉志揚教授向與會者介紹了人類學家謝麗·奧特納(Sherry B.Ortner)近期出版的一部關于夏爾巴人的民族志《珠穆朗瑪峰的生與死》,該書對西方登山者的介入給夏爾巴人社會帶來的社會文化變遷進行了探討和分析,主要呈現了人類社會是怎樣被權力關系、社會沖突的復合體所塑造,以及人類運用象征體系解決這些沖突的方式。
在第二個專題討論中,趙心愚教授通過“德噶寺愿文”,結合漢文史籍中這一時期的零散記載,對九世紀初南詔與吐蕃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扎洛教授通過從家族傳承到活佛轉世,對中世紀西藏寺廟權力結構的艱難轉型進行了深層次探討;馮智教授向與會者分享了其當前正在翻譯的藏文文獻《八世司徒活佛傳》中所記載的關于司徒活佛在滇西北一帶活動的信息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該傳記的史料價值;巫達教授以西南地區彝族人、藏族爾蘇人和漢人為例,討論了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之間的關系;祁進玉教授以藏傳佛教傳入青海河湟地區土族人社區及其宗教影響為例,深入分析了土族社區對于多元宗教的接受與文化融入的歷史史實,進而探討了宗教的現代性問題。
20日,會議分“西部民族地區族際關系的歷史與現實考察”、“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生態的多元性與可持續性”、“藝術與文化表征”、“神圣空間與儀式實踐”四個專題進行分組討論。“西部民族地區族際關系的歷史與現實考察”專題的學者們圍繞藏羌彝走廊中的羌族地位、青藏高原東緣藏族與其它民族經濟文化交融的社區性、清王朝對嘉絨藏族地區的治理、吐蕃時期藏族對中原堪輿術的吸收、抗日戰爭時期的滇藏貿易交通等方面進行了討論。“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生態的多元性與可持續性”專題的學者們圍繞對口援藏問題、青海藏區民族村落傳統文化、三江源地區的社會管理模式、西藏游牧地區的社會文化變遷、青海熱貢吾屯土族村和隆務寺之間的互動、中國西北部藏區家庭結構中的僧尼地位等進行了探討。“藝術與文化表征”專題組的學者們圍繞佛教景觀中當代藏區傳統與現代的體化、鄉村影像在藏區的實踐、藏邊地區村民影像中的神山信仰、西藏唐卡藝術的傳承與保護、陳塘夏爾巴人的“嘛呢”表演、藏傳佛教造像的美學觀等進行了討論。“神圣空間與儀式實踐”專題組圍繞云南藏區研究的視野與路徑、藏族地方保護神的人類學研究、承德須彌福壽廟之金龍傳說的人類學分析、山岳神話與儀式、神山禁忌、云南藏區山水文化等進行了探討。
本次論壇時間雖短,但會議成果豐富,研究內容涉及面廣,既有宗教方面的研究,也有對社會發展、社會管理、社會問題等方面的研究;從研究方法上來說,既注重個案研究,也注重整體性研究;從文獻運用上來說,既注重漢文文獻,也強調藏文文獻的重要性;從研究視野上來說,既注重國內研究的實踐,也關注西方視野下的“藏邊”;從研究的時間維度上來說,跨越了上溯唐代下至當代的歷史縱線;從研究主題上來說,既有對傳統論題的新探,也有對我國以往藏學界少有實地調研基礎的關注;從參會人員的構成上來說,既有該領域德高望重的老專家,也有成果豐碩的中堅研究力量,還有許多民族學(人類學)研究的新銳。此次論壇為本領域的學者們提供了一個探討共同關注的話題的平臺,既有學術共鳴,也有學術爭鋒。繁花似錦,春意盎然的云南民族大學雨花校園使與會者流連忘返,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