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平
由《民族研究》編輯部、西南民族大學和湖北民族學院聯合主辦的“第七屆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學術研討會于2014年5月23-27日在湖北恩施湖北民族學院召開。本次學術研討會由湖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承辦。本屆西南論壇學術研討會的主題是“族群流動、空間重構與社會變遷”。
戴小明院長致辭
5月24日上午,研討會舉行了簡短而隆重的開幕式。開幕式由湖北民族學院副院長鄧磊教授主持。湖北民族學院院長戴小明教授、西南民族大原校長趙心愚教授、《民族研究》編輯部主任劉世哲研究員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來自北京、天津、重慶、云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廣西、福建、浙江、山東、江西、甘肅、臺灣等15個省、市、自治區(qū)的10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了開幕式,并聆聽了大會的主題發(fā)言。
大會主題發(fā)言分三個時段進行,共有18位專家作了主題發(fā)言。
研討會會場
第一時段的主題發(fā)言由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長楊福泉研究員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王延中研究員作了題為
王延中所長
“人口流動與民族地區(q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發(fā)言;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原館長黎小龍教授作了題為“‘族群與‘區(qū)域并重格局的發(fā)源、形成與嬗變”的發(fā)言;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石碩教授作了題為“從藏彝走廊視角看藏族與西南民族的關系及特點——對‘藏漢與‘藏彝民族‘邊界的思考”的發(fā)言;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蔡華教授作了題為“當代民族志方法論——對J·克利福德質疑民族志可行性的質疑”的發(fā)言;南開大學社會學系袁同凱教授作了題為“現代西方學校教育民族志研究及其新近發(fā)展趨勢”的發(fā)言。
第二時段的主題發(fā)言由北京大學蔡華教授主持。
云南省社科院楊福泉研究員作了題為“從‘房東伙伴‘牛親家等看基于家庭的族群關系”的發(fā)言;云南省社科院民族學研究所王清華研究員作了題為“哈尼族遷徒與農耕文化的移植”的發(fā)言;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田敏教授作了題為“旅游儀式論質疑”的發(fā)言;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羅康隆教授作了題為“社區(qū)營造下的鄉(xiāng)村建設”的發(fā)言;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楊正文教授作了題為“社會轉型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困境”的發(fā)言;湖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陳心林教授作了題為“族群性的表述:基于湘西潭溪土家族社區(qū)的實證研究”的發(fā)言。
第三時段的主題發(fā)言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原館長黎小龍教授主持。
西南民族大學趙心愚教授作了題為“略論清代西藏方志發(fā)展的兩個高潮”的發(fā)言;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張澤洪教授作了題為“宋代開梅山及梅山教研究”的發(fā)言;蘭州大學民族學研究院楊文炯教授作了題為“河湟民族走廊多元宗教文化的整合與融通——‘二龍戲珠符號的人類學解讀”的發(fā)言;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張珣研究員教授作了題為“宗教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以神明公仔為例”的發(fā)言;云南大學民族研究院馬驣嶽教授作了題為“民族文化產業(yè)中的文化資源與文化限制:以大理新華村白族金色打制產業(yè)為例”的發(fā)言;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蘭林友教授作了題為“生態(tài)、生計與生命的人類學解讀——經典閱讀感悟與田野感受為聚焦”的發(fā)言;青島大學法學院杜靖教授作了題為“海外中國學‘漢化中國之爭論:空間中國的文化生成”的發(fā)言。
5月25日,研討會以“族群認同與族際關系”、“文化傳承與變遷”和“歷史記憶與空間重構”三個專題小組進行分組研討。在專題小組研討會上,與會代表就會議主題及相關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研討中,代表們就“族群認同與族際關系”、“文化傳承與變遷”和“歷史記憶與空間重構”等有關問題各抒自見,暢所欲言。
下午4點30分,大會舉行了簡短的閉幕式,閉幕式由西南民族大學原校長趙心愚教授主持。
趙心愚教授主持閉幕式閉幕式有三項內容。
1.三個專題小組匯報分組討論情況
1)《民族研究》編輯部劉海濤副研究員代表第一小組匯報了小組的研討趙心愚教授主持閉幕式 情況。他在匯報發(fā)言中說:第一小組的主題是“族群認同與族際關系”,共收到代表提交的學術論文16篇,有12位學者作了報告發(fā)言。根據論文的內容,可分為四類:一是村落等小單位空間視野的族群互動,主要體現在艾菊紅、莫少山、海路、高晨揚等學者的論文中;二是區(qū)域視野中族群互動,主要體現在陳剛、李然、譚曉靜、李紅春、陳玉堂等學者的論文中;三是網絡視野中的族群互動,主要體現在王平、張繼焦、黃柏權、向軾等的論文中;四是歷史場域視野中的族群互動,主要體現在樊瑩、岳小國、譚志滿等學者的論文中。這些論文和報告各具特色,展示了每位學者的聰明才智。同時,這些論文和報告又具有兩個共性。一是過多地注重對村落、區(qū)域層次的研究,真正跟上學術進程發(fā)展,由村落到區(qū)域到網絡到場域到生成結構這樣的學術線索的不多;二是部分學者的民族敘事當中還是不自覺地受到了后現代主義的一些不良影響,青年學者在民族敘事上應竭力減少格爾茨解讀人類學對我們過多的影響。
2)湖北民族學院唐衛(wèi)青副教授代表第二小組匯報了小組的研討情況。她在匯報發(fā)言中說:第二小組的主題是“文化傳承與變遷”,共收到代表提交的學術論文16篇,有11位學者作了報告發(fā)言。可以用“三個詞六個字”來概括了小組的研討情況——一是“養(yǎng)眼”:無論是彭雪芳稱之為“舞之節(jié)、歌之節(jié)、愛之節(jié)”的臺江苗族姊妹節(jié)的報告,或是王亞軍對中越邊境的哈尼族在“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報告,或是王希輝的土家族地區(qū)的蒙古族從游牧到農耕的生計變遷與文化適應的報告,還是冉紅芳用精美的圖片展示了土家族織錦這一獨特的文化,報告者都圖、文、視頻并茂,展示了內容豐富;二是“養(yǎng)身”:在各位學者的報告中,與會者不僅欣賞到了精美的視頻、圖片,更主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養(yǎng)身”,因為太忙的報告涉及到了文化遺產、文化產業(yè)、文化自覺、文化認同、文化差異、民族教育、文化重構、文化解構等內容;可喜的是一批后輩力量、博士研究生展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三是“養(yǎng)心”:在小組的報告中,各位前輩的發(fā)言,不僅展示了他們的研究思想、研究成果,還給了青年學者學理上的指導,引導青年學者在做學問中如何進行文化視像的研究和比較,給了青年學者具體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使青年學者受益匪淺。
3)蘭州大學王海飛副教授代表第三小組匯報了第三小組的研討情況。他在匯報發(fā)言中說:第三小組的主題是“歷史記憶與空間重構”,共收到代表提交的學術論文15篇,有12位學者作了報告發(fā)言。根據報告者的發(fā)言內容,本小組的討論有三個特點:一是內容豐富,雖然小組的主題是“歷史記憶與空間重構”,但提交的論文和發(fā)言的內容,并不局限于這一主題,內容涉及少數民族人口學特征、民族宗教、民族文化、民族飾物、民間信仰、民族地區(qū)國家化進程、民族節(jié)慶、民族源傳說、民主改革等內容;二是視角多元,從研究的視角層面上來看,從理論建構的角度來探討民族、人口、地理分布等因素,也有一些很細致的田野工作展示;三是討論熱烈,每一階段發(fā)言后,都有精彩的評議和熱烈的討論,有時還有交鋒,甚至是激烈的討論,非常熱鬧。
2.《民族研究》編輯部主任劉世哲研究員作大會總結
劉世哲研究員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總結。這三個方面同時也是本次“西南論壇”學術研討會具有的幾個特點:
劉世哲研究員總結發(fā)言1)這次西南論壇是一次成功而又圓滿的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的主題反映了在全球化、城鎮(zhèn)化、信息化、市場化背景下,當下
劉世哲研究員總結發(fā)言 中國民族社會的一個現實問題:族群流動、空間重構、社會變遷。圍繞這一選題舉辦這次論壇,有來自全國28個單位的專家、學者93人參會,收到66篇論文。這次會議順利地完成了各項學術議題,學術交流氣氛特別熱烈,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2)這次會議有較高的學術水準和學術品質。首先,收到的66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原創(chuàng),都是未刊發(fā)的文章,說明各位參會的專家和學者對這次會議非常重視,準備得非常充分;93位參會的代表當中有相當多的知名的學者,其中有不少的代表都是一流的專家,在各自的領域和研究的方向不是旗手就是領銜;其次,這次研討會題材非常廣泛、信息量非常大,涉及的學科非常多,包括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宗教學、人口學、文獻學,乃至政治學;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屬于人類學、,畢竟體現“西南論壇”民族學、人類學的這種核心和主題性;第三,這次論壇有不少學術上的亮點。第一個亮點是注重理論與方法和學術對話,田野是基礎,理論是境界。歷屆“西南論壇”我們都強調理論、方法和學術對話。第二個亮點是論壇有很多選題、新的看點,一些選題讓人耳目一新。第三個亮點是本次論壇很多專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有的是很好很新的見解,無論是歷史學還是人類學創(chuàng)新和建樹肯定是第一要義。總之,這次論壇從微觀到宏觀、從田野到理論,從歷史到現實,每位學者都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為我們呈現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和成果,所以說這次論壇是一次很有水準、很有品質的學術研討會。
3)這次論壇,除了學術內容,還進一步促進了學術交流和交往。我們很多人都是在論壇上認識的,論壇本身既是學術的交流,同時也是學者人與人的交流。通過這樣的交流、交往,我們可以共享學術資源,可以整合學術資源,可以進行更多的學術合作,其實,最后還是促進我們的學術發(fā)展。
劉世哲研究員激情洋溢的總結激起與會代表的共鳴,贏得陣陣掌聲。他說:“我們在論壇上相識,相識時可能相見恨晚;我們在論壇上相逢,相逢時可能百感交集;我們又論壇上分手,分手時可能會依依惜別;但是,學術常在,我們‘西南論壇常在,我們的友誼常在!”
3.湖北民族學院副院長鄧磊教授致閉幕詞
鄧磊副院長致閉幕詞鄧磊教授在閉幕詞中強調:本次論壇圍繞族群流動、空間重構與社會變遷”的主題,安排緊湊有序、氣氛和諧熱烈,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取得了
鄧磊副院長致閉幕詞豐碩的成果,使得感情在學術中傳承和交流,學術在真情溝通中弘揚。這次論壇對于推動民族學學科建設、繁榮民族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西南民族大學原校長趙心愚教授代表“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主辦方之一的西南民族大學熱誠邀請全國的民族學人類學專家、學者2015年蒞臨西南民族大學參加“第八屆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
“第七屆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學術研討會順利完成各項議程和任務,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