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燕
在小學數學課中的計算題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在課堂上對老師的講解能夠掌握,課堂練習時也比較順利,可是在課下做作業或考試時卻出現計算錯誤。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其主要原因是做作業時粗心大意,只重視聽課,不重視練習,動耳多、動手少。為改變這種狀況,我采取了以下對策,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讓學生認真做作業
學生做作業時,有時把題目抄錯,有時把數字、符號寫錯,顯然,這些都是在作業過程中不認真造成的。要改變這種壞習慣,只有對學生嚴格要求。如我會拿出“樣板作業”讓學生模仿,在字體、格式、卷面等方面都有明確要求,發現不合要求的作業,必須重新去做,不留絲毫情面。對于學生計算時用的草稿本也要求不能亂寫亂畫,要按規范去寫,使之清楚整潔,以便查找核對。
二、讓學生認真檢查作業
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這是由他們的個性特點決定的,哪怕是上課學會的東西,做作業時也往往會出錯,這就要求學生對作業要進行檢查驗算,及時發現問題,改正錯誤。如學習了多位數的加法后,讓學生利用加減法之間的關系進行驗算;學習了除法后,讓學生利用乘除法之間的關系進行驗算。有的同學做完作業自認為沒有錯誤而不去檢查、驗算,我就規定交作業時要交草稿本,對學生驗算情況進行檢查。久而久之,學生的不良習慣慢慢改掉了,學習質量在逐步提高。
三、讓學生明確前進的目標
每個學期,我班都圍繞提高計算能力開展活動。通過作業展覽,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通過教師的作業講評,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了進步。這樣做,避免了學生的驕傲自滿和悲觀喪氣等不良情緒的產生。如我班有個學生基礎差一些,自認為無論怎樣努力也趕不上其他同學。在一次作業講評中,他沒想到老師竟然列出了他的優點:“字體工整,卷面整潔,好像干凈的操場上站著整齊的隊伍,每個人都精神抖擻,多么喜人啊!”當拿起他的作業讓全班同學看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從此以后,這個學生再也不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了,對學習有了信心,不到一年的時間,他成了全校的“進步之星”。
四、讓學生記錯
學生在計算方面有了錯誤,教師就要通過作業批改、評講、討論等形式讓他們知道錯誤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同時,教師還應要求學生每人有一個記錯、糾錯的本子,并經常翻看,作為永久的記憶。
五、讓學生多動口多動手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沒有熟練的口算,筆算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上數學課時每節課進行4分鐘的口算練習、讓學生幫家里算買賣賬目、舉辦口算游戲等都是提高能力的好辦法。教師給學生布置的課后作業在量的方面要足,在質的方面要優,既不能因為量少使學生無所事事,也不能因質劣而使學生無所適從。
總之,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大膽探索,使學生素質的不斷提高。
(山東省東明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