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武 夏翠蓮 周瑩
銅山中心小學坐落在南京市江寧區的最南端,學校西南面環繞著連綿數十里的橫山山脈,東北面則是悠悠百里秦淮穿境而過。雖然學校地處偏遠農村,但是十多年來堅持“以科技教育為突破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辦學理念,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學校先后榮獲“省實驗小學”“省模范學校”和“省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等榮譽稱號。2009年,在南京市教育局開展的“星光計劃”活動中,銅小有幸加入了“南京市星光學院”,成為“南京市星光基地學校”。學校以此為契機,加快了科技教育特色化發展的步伐,通過對學校科技基地、場館的建設和使用,摸索出一條“立足農村,科教興校”的新路子,使學校的科技教育特色品牌得到進一步的彰顯。
一、立足農村,整合資源,建設特色科技教育基地
科技基地建設是小學科技教育的重要條件,盡可能多地開辟科技教育陣地,能確保科技教育的順利進行。在基地建設過程中,我校始終立足農村實際,充分挖掘周邊的可利用資源,整合我校十余年科技教育發展過程中所積淀下來的資源,先后建設了“地理園”、“校園雨水循環利用系統”“百花園”“種植園”“生態林”“中草藥栽培”“小氣象”“養殖園”“百果園”等9處科技教育基地和“生態室”“創造室”“農具標本室”“技能創造室”和“科技榮譽室”等5間科技場館,這些科技基地和場館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學校科技教育的需要,滿足了學生探究科學的需求。
1.開發山林資源,建設地域特色基地
我校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橫山北麓,這里山青水秀,林盛葉茂,不僅樹木品種繁多,各種珍貴的中草藥也是隨處可見。這些豐富的山林資源成為我們建設科技基地可利用的獨特的地域性資源。讓學生經常進山比較困難,那為何不把“大山”搬進校園里呢?于是在校園里建設“生態林”和“中草藥”科教基地的想法就誕生了。學校聘請藥科大學的教授和深山里的老樵夫帶著學校老師和學生一起走進大山,歷時數月的時間,尋到了一百多種樹木,挖到了五十多種草藥,終于建成了“生態林種植基地”和“中草藥栽培基地”。從此,銅小孩子們不出校園就能認識銅山地區常見的樹木和中草藥。作為配套工程,學校又建設了一個“標本室”,里面收藏了一百多種中草藥標本,五十種蔬菜種子標本和十多種銅山的土石標本。這些基地場館的建設彰顯出濃郁的鄉村地域特色,促進了學生的本土化發展。
2.聯系農村生活,建設農活體驗基地
以往“小麥韭菜不分”是城里孩子下鄉來常鬧的笑話,可現如今農村的孩子不識農的尷尬也在實實在在地上演。作為一所農村小學,學校的科技教育應該服務于農村建設,讓孩子體驗農活,從農活中學習科學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學校先后建設了一處種植科技基地和一處養殖科技基地。“種植基地”位于學校東北角,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在科技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們在這小小的天地里種植馬鈴薯、紫心山芋、花生、大豆、小麥等,他們體驗著干農活的辛苦,也收獲著豐收的喜悅。正是在這幾分地里,有的孩子第一次知道馬鈴薯的種植方法,有的孩子第一次知道小麥分蘗是怎么回事,有的孩子第一次親手收割小麥……
“養殖基地”位于學校南面,是一處半開放式的三間籠室,里面飼養著烏骨雞、元寶雞、野雞、貴妃雞、家兔、肉鴿等動物,平時都由孩子們在午間進行喂養,養殖基地也是孩子們下課最愛去玩的地方,這里真正成了孩子們的“動物樂園”。鴿子、兔子在孩子們的精心照料下繁殖迅速,學校還開展了“小兔認養活動”,讓更多的孩子把兔子、鴿子領回家飼養,體驗養殖的樂趣。此外,學校還建設了一處“百果園”基地,里面種植了柿子、枇杷、梨子、櫻桃等各種水果,這些果樹平時也由學生照料。每到果實成熟的季節,學校就會組織大家集體采摘水果,共同分享這美味的果實。
3.普及科普知識,建設科普示范基地
目前農村對資源的循環利用、節約使用、高效利用還比較欠缺,資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對學生進行節約資源的科普教育可以帶動家庭進行資源的節約,為此,學校建設了“校園雨水循環處理系統”和“太陽能利用展示”兩處基地,這兩處的科技基地建設起到了很好的保護資源的示范作用。“校園雨水循環處理系統”是把校園里的雨水收集起來,經過處理供全校洗拖把,并且可以循環使用,一年可節約數千噸水。“太陽能利用展示”基地則是利用太陽能供電聲控光柱,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太陽能源的清潔和高效。學校通過基地教育學生節約資源,再通過學生影響家庭,更好地面向農村搞好科普宣傳。
4.充分開發周邊資源,建設校外科技基地
科技基地的建設不僅僅局限于校內、課堂。事實上,學生的課外探究活動作為課堂部分的延伸和拓展,作為學生對理念、知識、體驗的提煉,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基于這一理念,我校先后建立了一批校外科技實踐基地,并利用這些校外基地的設施、資源,多次開展了規模不等的科學觀察、科學實驗、動手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前幾年我校在校外聯系開辟了“蘇研農藥基地”“彭福村水產養殖基地”“金陵綠谷生態基地”等作為我校學生創新心理品質培養的“訓練場”和“實驗田”。今后,學校還將考慮利用自身條件和周邊的資源,再發展幾處校外科技基地,比如與橫溪臺創院合作開展大棚種植活動,與南夏村藍孔雀養殖廠合作開展孔雀的養殖研究等活動,這些校外基地的建設一定會更加豐富學生的科技活動內容,開闊孩子們的科學視野,使他們得到更多的鍛煉和成長。
二、啟發靈感,培養技能,使基地成為學生素質發展的教育場
科技教育基地不僅是學校的風景,更應該是學生科技素養提升的活載體,是學生素質發展教育場中的有效要素。如何發揮基地的教育功能,我校主要從普及參與對象、少科院領銜研究、發揮展示啟迪作用等方面對基地進行使用。
1.依據學生年齡段特點,分層組織活動,提高科技教育的普及性
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我校對科技基地進行了合理的劃分,比如一二年級重點參與“百花園”、“百果園”的觀察;三四年級注重“動物養殖”、“蔬菜種植”的研究;五六年級則主要進行“生態林”、“中草藥”的栽培和研究。這樣全校的每一個學生都有可去的科技基地,都能從各自活動的基地中認識到相關的物種,學到一定的科技知識。各個班級中興趣較濃的學生也可成立班級研究小組,開展班級課題的研究。
普及性的科技活動除了按基地的使用來劃分,還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來組織。例如,在組織全校學生開展“種養殖活動”過程中,我們認識到低年級為科技素養的培養階段,應以觀察、了解的方式參與種養殖活動;中年級為科技素養的發展階段,以動手動腦、科學日記為主;高年級為科技素養的提高階段,以實驗操作、分類研究為主。通過分層、分類的科技活動,提高群眾性參與的范圍,使每個學生都能了解初步的科技知識,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能。
2.成立少科院,開展小研究,提升科技活動的質量和層次
學校根據各個基地、場館的特點成立了相應的少科院研究小組。比如“肉鴿養殖研究小組”、“蔬菜種植研究小組”、“中草藥種植小組”、“百花園研究小組”、“發明創造研究小組”等近十個科技研究小組。少科院研究小組的成員在全校遴選產生,對小組的活動要求也更高了,要求活動要有計劃、研究要有方案等任務。他們在各個基地、場館的活動活躍了我校科技研究創造的氛圍,也取得了一些驕人的成績。比如我校“肉鴿養殖研究”小組的同學們在平時飼養肉鴿的過程中看見輔導員老師給鴿子喂食保健砂,他們對此產生了疑問“保健砂對鴿子的生長真的有用嗎?”,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很快制定了研究方案,經過近一年的跟蹤研究,做了大量的對比試驗,完成了《肉鴿養殖中喂食保健砂作用的研究》論文,獲得江蘇省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另一篇研究論文《提高雞兔同籠飼養成活率的研究》獲得全國少科院小研究評比一等獎,小研究員秦欣然同學還被評為十佳小院士。“蔬菜種植研究”小組的成員們利用三種不同的馬鈴薯,用九種不同的種植方法做對比試驗,經過長時間的摸索總結出了提高馬鈴薯產量的方法,研究論文《提高銅山地區馬鈴薯單產的研究》獲得南京市科創大賽一等獎。
3.開辟展覽館,展示科技作品,啟發學生創新靈感
在我校有兩個以展示為主要目的的科技場館——創造室和農具室。創造室里擺放了我校歷年來在區以上獲獎的數百件發明精品,農具室里陳列著延續千年的農具模型,這些發明作品和農具模型都含有較高的科技創新價值,能給人以創新思維的啟迪。最值得一提的還是我校的“發明創造研究小組”的成員,他們是各個班級熱愛發明創造的精英,平時在學校的“創造室”里仔細研究這些展示的科技精品,通過觀察、揣摩,通過自己的發現和教師的指點,他們也發明出了一件件富有創意的小發明作品。如“抗臺風廣告牌”“自動收線墨斗”“可伸縮腳蹬”“雙面節水拖把”“高壓多功能噴霧器”“防晃桶”“雙控開關電蚊香器”等幾十件精品。銅小現有國家級發明展金獎四項,銀獎和銅獎二十多項、各種省、市、區級獎項數百項,發明專利六十多項,這種驕人的成績和科技基地的建設是分不開的。
4.開發校本教材,以課程帶動基地建設
為了能讓科技基地的作用最大化,學校結合科技基地編寫了一套校本教材《銅小科技》,這套教材一共12冊,每個年級兩冊。每冊書安排了15課的內容,這些內容包含了銅小所有基地、場館以及其他科學知識。在編排上,我們又按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安排了不同的活動內容。《銅小科技》每班每周一節,這樣,學校的學生在六年的小學生活中將走遍學校的每一處科技基地和場館,受到完整、系統的科技教育。
“星光計劃”的實施,推動了銅小科技教育基地的建設,同時也依托這樣的基地,我們發展了學校的科技教育,學生們在動手操作能力、思維創新能力、科學素養上都有極大的提高。目前全校培養了4名中國少科院小院士、兩名中國青少年科技獎得主、多名江蘇省小小發明家。相信銅小將依托“星光計劃”的實施和科技基地的發展,進一步發展學校的科技教育,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品牌,也會讓從這里走出去的孩子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
(陶武、夏翠蓮、周瑩,南京市江寧區銅山中心小學,2100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