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jīng)進入一個“微”時代。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微感動……一系列以“微”為標識的社會現(xiàn)象,或讓我們被動陷入,或讓我們主動投懷,癡迷其中。和著“微”時代的腳步,“微”教育也款款而至。微課、微課程、微型課題或微研究……一系列以“微”為標識的教育創(chuàng)新,或讓我們卷入其中,或讓我們主動跟進,欲罷不能。
“微研究”何以感染、打動我們?釋義“微”字,或許可見一斑。
“微”,“微乎其微”也。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有對高大、雄偉的莫名向往和崇拜,也有對微小、纖弱的莫名憐惜與偏愛。把玩美玉、飼養(yǎng)寵物,我們總是以小為美,樂在其中?!拔⒂暄嚯p飛”“松際露微月”,常給我們帶來審美的愉悅。同樣,“為什么作文評語作用不大?”“幼兒對安慰物為何如此依賴?”“高中生課本習題的正確率為什么不高?”這些教育中的“微”問題,會讓我們更易共鳴,更易把握,更愿參與。除了審美體驗,在古人的智慧中,“微”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疤煜麓笫卤刈饔诩殹眴l(fā)我們要善于“化大為小”,“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是道出了量變與質(zhì)變的關系。教師研究“微”問題、解決“微”問題,還具有方法論上的意義。
“微”,“微不足道”也。蕓蕓眾生,你是最平凡的存在,也是獨特的一份子。盡管“人微言輕”,但是“位卑不敢忘憂國”。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是上天賦予我們的權(quán)利,是自媒體時代帶給我們的便利,也是微博、微信所以興旺的基礎。教師發(fā)聲除了內(nèi)容上要接地氣,表達上還要善于講故事。講“高深”的教育理論,你也許會貽笑方家;講鮮活的教育故事,你會“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微”,亦“微言大義”之謂也?!拔ⅰ蹦艽騽游覀儯苡|動我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常常還在于精深。《核舟記》中,東坡先生引為驚嘆并為之記敘的,就在于核舟之精妙。見微知著、辭微旨遠,告誡我們要善于從“微”處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與本質(zhì)。見微知著,才能辭微旨遠。
何為“微研究”,見仁見智。教師的研究應該發(fā)端于草根、根植于底層;教師的研究不應在云端,貼地飛翔才是應有的姿態(tài)。
(張懷明,海安縣教育局,2266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