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四大領域之一,這是面向學生,探究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活動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領域。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現象,但因不知道如何研究,對觀察對象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面狀態,更無從獲得真知與技能。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要為學生開辟自主學習的廣闊的空間,教會他們研究的方法,幫助學生進行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的進一步的探索,主動與客觀世界對話,形成一種科學思維的習慣和品質。
一、確立恰當的研究課題是為學生開辟自主性學習廣闊空間的前提
在目前,研究性學習的課型有選題指導課、方案設計課、開題報告課、方法指導課、主題探究課、問題研究課等等,這些課型都傳遞著同樣的理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尋求正確的研究方法,從而有效地探索出真知。研究性學習的課題要緊貼這些課型,整合各學科知識,確立源于生活,學生感興趣、易操作、有價值的課題,讓學生在實踐活動沒有開始之前便“蠢蠢欲動”,使研究性實踐活動真正成為學生樂于自覺參與的探究活動。
例如:研究性學習“蘋果削了皮后為何變色?”的課堂片斷。
(一)創設情境,引出探究主題
教師播放與蘋果相關的短片后:多么誘人的蘋果!想不想吃?
學生:想。
教師從準備好的塑料袋中拿出削了皮的蘋果:老師中午就為你們準備好,而且還削了皮,看!
學生搖頭:蘋果都變色了。
教師:怎么變成這樣了呢?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這種情況嗎?
學生交流。
教師:蘋果削皮后為何變色?本次活動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吧。
(二)確立問題,探索研究方法
教師:怎么研究呢?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匯報發言:做實驗,查資料。
教師在學生發言時,相機板書:文獻法、實驗法。
教師:今天我們首先用“文獻法”來研究“削皮后的蘋果為何變色”。
師生一起搜集資料、選取資料、分析資料。
這是一節研究性學習方法的指導課。教師設置了一個生活情境:蘋果削皮變色了,學生質疑“怎么變了色?”在疑問中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迫不及待地想尋找其中的奧秘。課題一出示,一個孩子們熟悉的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現象立即吸引了全體學生的眼球,產生了對知識的渴求以及不斷探索的欲望。
此課題的研究,不僅初步教會了學生選擇什么樣的方法來進行探索與研究,更給了學生一個理念:平常的生活現象背后蘊藏著無窮的知識奧秘,我們不但要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還要有善于發現問題、追根尋源的精神。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綜合課程,更多的屬于經驗課程,是一種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一個好的源于學生生活課題的確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也是確保課堂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的前提。
二、凸顯研究方法是為學生開辟自主性學習廣闊空間的保證
方法論指的是人們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往往關注的是結果而不太在意解決問題時隱藏在“背后”的研究方法。研究性學習特別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應凸顯研究方法的學習與掌握,努力讓學生明白:選擇一兩種恰當的研究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例如,在“探究塑料瓶底的奧秘”這一主題時,有一段課堂實錄:
(一)指導學生搜集資料
教師:在現代社會里,搜集資料比較快捷的方法是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
教師:大家都談到上網查詢資料,誰來做個示范?
一學生到講臺上進行操作。
教師:這位同學用的哪個搜索引擎?
學生:百度。
教師:百度是人們用得最多的搜索引擎,想要知道什么,百度幫你找,很是方便。
教師:大家都找到了一些資料,有沒有其它的對塑料瓶底數字的解釋?大家一起來找一找,小組探索,用你們的ipad一起搜索吧。
四人一小組在ipad上尋找資料。
(二)指導學生整理資料
教師:請同學們展示自己查的資料與圖片吧。
學生現場連接投影儀,展示查到的資料。
教師:大家搜集到了好多,下一步應該做些什么?
學生:選擇、分析資料。
教師:對,分析資料。哪些是我們需要的?
學生討論時,教師適時板書并在重要處加了著重號,同時將每組整理的資料拷貝到自己的電腦中,引導學生正確整理資料。
教師:集體的智慧就是大,我們一起選取了需要的資料,下面就請同學們填寫自己的研究小報告。
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學生的研究小報告,進行填寫指導。
在師生一起探究塑料瓶底奧秘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明白了文獻法的意義,現場運用iPad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整理,iPad所體現出的網絡的力量使得研究性學習有了更多的吸引力。通過現場操作、真實體驗,學生知道了要探究知識的真諦,就要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搜集資料,整理資料。整理資料也要有方法,列表格整理清晰、明了。這樣的環節讓學生進一步明白:探究生活現象的本質要有科學的認知態度,要運用恰當的研究方法尋找客觀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
三、獲得學習經驗是學生在廣闊的空間中自主學習的有效延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以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自主探究,進一步發展各種能力。我們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探究的方法,培養他們愛質疑、勤動手、講合作、能創新的綜合素養。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了學習經驗,形成了探索、創新的學習習慣和品質,才能在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里有效學習,他們的學習能力也才能得到持續的增長。
例如“蘋果削了皮后為何變色?”結束部分的課堂實錄:
教師:今天我們用文獻法,研究了蘋果削皮后變色的原因。請同學們交流一下各人的研究報告。
學生交流、匯報。
教師:老師還要介紹一種研究方法,就是實驗、觀察法。
教師邊講邊操作。將蘋果的一半削皮,然后分成四塊,三塊分別放在冷開水、糖水、鹽水中浸泡,一塊暴露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后,再把另半個蘋果削皮,進行一一對比,看看是否變色。
實驗前教師強調:一是分工合作,二是注意安全,三是保持整潔。
學生動手實驗,并仔細觀察各種變化情況。
教師指導學生填寫研究報告,總結并布置作業:事物的發展、變化需要有一個過程,放學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并將結果填寫在表格里。
這節課,用兩種研究方法來探索“削了皮的蘋果為何變色”的原因,介紹了較為合適的方法后,教師并沒有立即讓學生嘗試,而是告訴學生:知道了方法,要探索到真知,必須遵循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驟,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事物發展變化的本質原因,形成一種科學思維的習慣和能力。
總之,研究性學習首先要選取一個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適切的課題,這是學生有一個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的前提。為了避免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放任自流,還要凸顯研究的方法,讓學生明白研究更需要縝密的科學操作步驟和探究知識的科學態度。比如,文獻法需要經歷選擇、整理、分析、提煉等操作步驟,觀察法需要定對象、定計劃、定觀察重點、做記錄、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等步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自主探索的廣闊空間里透過現象看本質,形成一種有利于終身學習的發展意識與能力。
(田曉玲,揚州市育才小學,2250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