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標意識
目標意識是指人在言語、行為時及其過程中有意識地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標準。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課堂教學目標是學習者通過一定階段的學習之后應達到的水準,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師組織教學、學生投入學習和作出教學評估的具體依據。在語文課堂上,目標意識就是要明確語文教什么。
1.精準定位。崔巒老師曾經指出:“備課時對教學要達到的目標進行整體思考,既要明確三維目標的達成度,又要明確實現目標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簡明的、條分縷析的、策略與目標相聯系的語言加以描述。”確定教學目標應遵循教材的編排體系,面向學生實際,體現文本特點,符合教學規律,力求恰當、全面、明確,實現三個維度的整合。第一要適度。目標要符合課標規定的年段目標和教材特點,適合本班學情,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成。第二要具體。目標的描述忌空洞、寬泛,應當用清晰明白的語言,詳細描述學生學習行為應當發生的變化,可操作,可檢測,體現增量和精細化。第三要全面。新的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的三個維度”要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體現學生自我體驗、自我建構的過程。
2.踐行求實。呂叔湘先生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不能過分依賴教師的分析和講解。因為運用語言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成要通過反復的練習與實踐。”踐行目標就是指教學目標不能只停留在“確定”的階段,更重要的還在于實施的過程。課堂教學目標的實施,也就是師生踐行的過程,必須緊扣目標,務本求實。一方面,目標踐行要緊扣語文本體,落實到位,合理取舍,另一方面,目標踐行離不開必要而扎實的訓練。
3.適切評價。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反饋評價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圍繞課堂教學目標的教學評價講究真實而適切,符合學生的實際,評價要建立在對學習者心理狀況和學習狀況的真切了解的基礎上,多加激勵,讓學生在最需要的時刻,得到最實在有用的鼓勵或提醒,切實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文體意識
文體即文學體裁,文章作品在結構形式和語言表達上所呈現的具體樣式或類別,它是人們對文章內在規律、特質的一種認識和總結。文體意識,指在文本閱讀、寫作和欣賞中,對不同文體模式的自覺理解、熟練把握和獨特感受,是對讀寫實踐的一種能動的再認識。有效的語文課堂應基于文體,真正理解文本的文體特征,再依據文本自身的特色和具體的學情,選擇最佳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
1.規范理解。不同文體的課文是不同認識的體現,對其進行解析時必須采用與文體相對應的解讀方式。同樣一個題材,用不同的文體加以表現,其意義和內涵往往會發生變化。優秀的文章都是內容和形式統一的,有什么內容就有什么形式。文體作為一種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有無文體意識決定著對課文把握的準確程度。因此,在閱讀中必須根據文體去理解內容,文體作為形式的要素,是對理解的一種規范。
2.體驗融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體驗進行了更多的強調。在語文課堂上如何進行體驗?文體意識為我們進行閱讀中的體驗提供了契機。首先,文體意識的形成是以體驗為基礎的。文體意識形成中“體驗”的經歷,為閱讀教學中的體驗提供了范本。其次,文體意識是迅速根據文體特點進入文章情境的捷徑之一。面對不同文體的課文,文體意識能夠迅速地確認體驗的方向和主旨,切實提高閱讀效率。
3.感悟引導。閱讀教學中的感悟是新課標大力提倡的,而感悟往往受到感悟者主觀因素的制約,所謂的“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不管怎樣的結果,仍然還是哈姆雷特。從這個角度講,文體意識對感悟具有引導的作用,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在感悟優秀的文本時,既能深入其內,又能出乎其外,根據文體特點進行較為適切而深刻的感悟。
三、讓學意識
“讓”是謙讓、給予的意思,課堂教學中的“讓學”,就是要把時間讓給學生,把機會讓給學生,把場所讓給學生,這是一種位置的變化,也是一種重點的轉移。更為重要的是,“讓學”提倡改變的不只是順序和模式,還是以學定教、探究合作、差異發展的理念。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自主探究和施展才華的場所,應該充盈著自由的呼吸、美麗的發現、親密的合作、快樂的分享、智慧的閃現。
1.強化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主學習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喚起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才能促使全體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發揚教學民主,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探索的欲望。
2.引導自主。近代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們重新發現,至少由他們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給他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多提供討論、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正確思維,有序發現,自覺獲取新知,體驗成功的樂趣。要注重改進教學方法,啟發誘導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主體參與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3.指導合作。小組合作式學習主要指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人人參與學習、探索和研究問題,其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多方合作,各施所長。在真正合作的課堂上,信息交流多向,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讓學生相互協作,更多地體驗互相幫助、共同分享的快樂,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中主動探索,獲得知識。
四、語用意識
“語用”是語言的實際應用,主要是在交際對話中,用語言進行信息的交流和交換。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用”即語言文字的運用,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母語運用的學習及言語運用的實踐活動。主要包括在文本語境下,對課文運用語言文字現象的揣摩、體會,憑借所學得的語用經驗與知識,根據具體語境的需要對語言文字加以規范、恰當、個性的運用,以實現特定言語表達的目的。語文教學從某種意義上看,就是語用教學。強化“語用”意識,打造“語用型”語文課堂,使文本言語得以增值,讓言語技能得到提升,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使命。
1.突顯核心。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語用”能力的培養,把“語用”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在“課程性質”部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在“評價建議”部分強調:“語文知識的學習重在運用,其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可見,“語用”教學觀已成為“新課標”所倡導的語文教學觀,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已成為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語文教學核心目標。
2.低耗高效。學生學語文,主要不是研究語言,而是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當然,理解與積累還是為了運用語言。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真實正確地表達思想,自然恰當地與他人溝通,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所在。否則,再眼花繚亂的方法與手段都是一種偏離正確目標的形式與負擔。
3.提升素養。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鐘啟泉說:“語文學科就是從形式與內容兩個側面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兼具‘形式訓練與‘實質訓練的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衡量學生是否學會語文,不是看他掌握了多少語言知識,積累了多少詞語和句子,更應看是否能積極地“運用”,人文素養有沒有得到提升。作為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用心引領學生積極地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遵循言語運用的規律,以“語言應用”為核心,構建閱讀教學的新框架,提高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聽、說、讀、寫的水平,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王雯靜,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2150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