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是這樣定義課程基本特征的:本課程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游戲或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1]可見,活動是品德課堂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是品德課堂的基本教學策略。課標還給我們建議了常見的活動形式:討論、搜集信息、現場調查、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操作性和實踐性活動、教學游戲、參觀訪問、欣賞、練習、講故事、講授等。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經常被“活動什么?怎么活動?”所困惑,常常出現“為活動而活動、活動熱鬧卻低效”這樣的現象。如何設計達成教學目標的、學生感興趣的、富有德育實效的活動呢?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我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活動設計“與時俱進”
活動設計“與時俱進”,既指活動設計要巧妙利用時事,著眼學生現實生活,也指充分利用多方資源,使活動設計與社會生活、兒童生活和課程資源有效整合起來。
1.巧妙利用時事
時事是指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生活中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它作為教材知識的一個新的支撐點,恰好彌補了教材的滯后性。如果我們能將時事背景與課堂活動形式及活動內容聯系起來,我們的活動設計會更富有生氣。
2014年6月我執教《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10課《我的家鄉在哪里》,本課的教學目標為:以地圖為工具認識家鄉的空間位置;通過對家鄉位置的了解,拓寬對家鄉以及其他省級行政區的認識,能熱愛自己的家鄉。當時青奧火炬正在祖國各地熱火朝天地傳遞,于是這節課,我設計了“爭當火炬手”的闖關活動。學生在“地圖知識知多少”“猜猜我的家鄉在哪里”“了解省級行政區”的闖關活動過程中,將得到一個正面是火炬形狀,背面寫著相應省級行政區名稱及不同序號的“火炬”。最后請各位火炬手按順序將火炬傳遞到地圖(一份中國地圖張貼在黑板上)上的指定位置。小小的火炬既是對學生課堂表現的肯定和激勵,同時又讓學生在爭當火炬手的過程中,了解了知識,展開了教學。最后的火炬傳遞活動,既通過模擬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傳遞火炬的神圣和光榮,更是讓學生再一次感知中國地圖,強化對省級行政區的認識。這節課緊扣實事——青奧火炬傳遞展開設計,使得整節課主題鮮明、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同時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對學生的生活有現實指導意義。
2.著眼學生現實生活
品德課程源于生活,是指讓兒童在自己的、正在發生的生活中,才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2]兒童的生活是日新月異的,是具有地區差異性的。因此我們的活動設計,必須從學生當下的生活實際情況出發,了解他們在生活中所可能遭遇到的人、事、物以及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可能產生的煩惱等來安排內容。
在執教《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6課《平安回家》一課時,我首先跟著孩子們的放學路隊,仔細了解了校園周邊的道路情況,發現短短200米左右的路程路況卻異常復雜:校門口的人行道上趴滿一輛輛汽車,成了停車場,孩子們只能和汽車、電瓶車等混行;往前100米是個三岔路口,既無人行道,也無紅綠燈,孩子們只能在來往的車流中穿行,到達馬路對面;再往前是個十字路口,有人行橫道但被賣菜、賣水果的占領,有汽車信號燈卻無行人信號燈……這復雜而又兇險的道路情況就是孩子們真實的生活,我們的教學絕不能紙上談兵,而必須在課堂上重現這樣真實的場景,具體有效地進行指導,實實在在地教會孩子“走路”。
在活動設計時,我始終堅持“將單一的標志認識結合具體的生活場景進行指導”的理念,從“校門口的道路——校門右側的道路——校門口右手邊的三叉路口——學校附近的一個十字路口”,帶著學生認一認、說一說、辨一辨、走一走,學生在課堂上接觸到的就不是呆板而空洞的標志,而是活生生的他們自己的生活。從了解認識到實戰演練,讓學生自主建構屬于他們自己的“安全秘笈”!整節課,學生爆發出了極大的熱情:他們對出現在教室里的斑馬線、紅綠燈感覺新奇;對出現在屏幕上的每天放學都要經過的路口感覺親切;對自己和同學橫穿馬路的走法提出疑問及修正意見……因此,只有從兒童當下的生活中捕捉教學的素材,設計有效的活動,才能使學生產生直觀的體驗,探究的愿望,踐行的勇氣。
二、活動設計要“因地制宜”
課程標準建議我們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應當做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內資源、因地制宜利用社區環境資源、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種社會資源。[3]
交通安全教育是我校的特色校本課程,于是在教學《平安回家》一課時,我帶著學生走出課堂,來到學校教學樓左手邊的交通標志路,它有個有趣的名字——人在樂途,那里有各種各樣的交通標志,我組織他們玩“交通標志進退游戲”;還帶著他們來到學校五樓的交通體驗館,一起觀看交通3D電影,一起模擬馬路騎行。學校的“左鄰”是江蘇省邊防總隊,于是教學《坐立走 有精神》一課時,我把孩子們帶到了軍營,請武警戰士做他們這節課的老師;學校的“右舍”是鼓樓區法院,于是教學“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時,我為他們請來了少年庭的庭長;在開展公民法制教育活動時,我先后帶著他們去過“南京市交通管理局”“鼓樓區食品監督局”等部門……
知識的來源并不限于課本,學生周圍的人、身邊的事物都是學習的資源,課堂以外還存在著廣闊的學習空間。所以,要利用好這些教育資源,因地制宜,設計各種活動,提高教學效果,增強課程的開放性、生成性和教學活力。
三、活動設計“量體裁衣”
好的活動設計猶如一件華麗的外衣,而相應的教學內容猶如穿這件華麗外衣的人。如果“人”“衣”合一,則氣質非凡。可如若“人”“衣”相斥,則弄巧成拙。活動形式要服從于內容,要符合兒童的生活經驗、認識能力、學習方式等,切忌脫離實際,為活動而活動,搞形式主義。[4]
2600多年前,崇尚民主的雅典人首創了民主政體,該如何向學生介紹民主、介紹政體呢?在執教《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第9課《奧林匹克的故鄉》時,我以“探尋希臘文明之旅”的活動串起整節課。在“民主之旅”的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小組自行選舉本次旅行團的團長,然后舉手表決,體會民主。然后開展閱讀小競賽,了解當時希臘人是如何實行民主、民主的優缺點有哪些。我認為與其用下定義的方式,生硬地告訴孩子什么叫民主,不如引導他們親歷民主的過程。有意思的是,當我問“是我指定呢還是大家推選呢?為什么?”時,不少孩子選擇讓我來指定,他們的理由一是平時都是老師指定,二是那樣他們不用得罪同學。但這立即受到了另外一些孩子的反對:老師并不了解我們(我是借班上課),應該我們自己推選,才更合適。看,孩子們中間既有民主的“戰士”,也有民主的“奴隸”,但這樣的活動經常參加后,相信越來越多的“奴隸”會翻身做主人的。
品德課程的教學活動方式多樣,我們不宜在一節課內“堆砌”式地展現多種教學活動方式。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加以選擇,那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活動的效用。
四、活動設計要注意學科整合
品德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如果只將品德課程置于封閉的單一學科系統之內,很難想象我們的教學將是一個什么狀態,學生還會不會喜歡這門課程。如果在教學中有體育游戲、有表演活動、有詩歌誦讀、有演講、有故事會……這樣的學習是多么生動,這樣的活動設計又是多么能打動和吸引學生。[5]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13課《我們共同的家》,教學目標之一是:初步了解我國陸地面積、人口、民族等基本情況,從而認識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大家庭。我用“快樂中國行”的活動串起了整節課。在快樂中國行第一站“我們的家有多大”中,我將教學與數學學科整合:“我們的祖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知道1平方千米有多大嗎?整個龍江小區大約是1平方千米,算一算我們共同的家相當于多少個龍江小區?英國的陸地面積是24萬平方千米,按比例縮小后,這個圓形代表我們的家,這個扇形代表英國,數一數,比一比,中國相當于多少個英國?在快樂中國行第三站“民族知多少”這個環節時,我出示了傣族服飾、潑水節的畫面,播放了《月光下的鳳尾竹》的樂曲,和孩子一起學跳新疆舞,將音樂、美術等學科內容滲透到教學中來。
每一門課程都有自己的課程資源系統,通過活動設計,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好其他學科的課程資源,實現品德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貫通,就能更好地實現學科整合。
品德課堂活動設計如果靈活、真實、豐富、有效,一定能使教學內容活起來,實起來,吸引學生興致盎然地去體驗、去探究,更精彩地引導學生積極體驗生活,豐富道德情感,獲得真實的道德感悟。
參考文獻:
[1][3][4]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27、14.
[2]魯潔.蘇教版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培訓手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5]張茂聰.品德與生活(社會)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71.
(封翠萍,南京市龍江小學,2100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