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艷
討論式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對有價值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填鴨式”教學依然盛行,即使在教學中設計了討論的環節,大部分也往往流于形式,難以發揮討論式教學的重要作用。我認為要提高討論式教學的有效性,應當注重以下幾點策略。
一、遵循規律,設計問題
問題是討論的前提,問題的價值決定著討論的意義,并非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討論。備課中,教師應該針對本節課重點、難點,預測學生會在哪些地方出現問題,這些地方可能就是學生討論的重點。然后精心設計這些有價值的問題,并把詳細的討論環節納入教學設計之中。例如教學“分數除以整數”,這是分數除法教學中的第一課時,為了便于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教材給我們提供了一幅4/5升果汁的直觀圖,根據直觀圖可以直接得到兩種計算的方法:一種是根據圖可以直接得到,把4/5升果汁平均分給2個人也就是把4個1/5升平均分給2個人,每個人分得2個1/5升,也就是2/5升;另一種是根據乘除法之間的聯系將除法轉換為乘法計算。因為把4/5升果汁平均分給2個人也就是求4/5升果汁的1/2是多少?到底哪一種方法好?教師此時可不急于下結論,接著把題目改為平均分給4個人、3個人,要求每位學生分別用兩種方法進行計算。在學生發生認知沖突時,教師組織討論,使學生知道第一種方法是有條件的(分子要是整數的倍數),第二種方法是普遍可行的,從而確定在今后的實際計算中要采用第二種,也就是分數除以整數可以轉化為分數乘以整數的倒數。當然,問題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它的價值,還有考慮問題的難度。問題的難度值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要求,即教師選擇的討論題難易度要高于全班的平均水平。如果太低,討論就失去了意義;如果難度太高,就超過了學生實際水平,討論既無結果可言,又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
二、選準契機,及時引導
教師除了在備課時有目的地設計課堂討論外,還要根據課時的實際情況,準確把握課堂討論的契機。當學生思維不順暢時,教師要靈活機動、隨機應變,設計思維“陷阱”,讓學生產生疑問,及時組織學生討論,這樣學生的討論會很激烈,效果也會很好。如教學“整數除以分數”時,4除以1/2是不用4除以1做分子,分母不變的方法來計算呢?我的話剛說完,就有幾個學生肯定地說是,當我問你是怎么想的呢?想好了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一下子就把同學們的情緒調動起來了,討論也活躍起來了。通過討論不僅讓學生明白了兩種計算方法的聯系和區別,同時也使課堂教學中的情感目標在潤物細無聲中實現了。
三、聯系實際,增強合作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把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并不是枯燥的,而是必要的,從而激發他們要學好數學的愿望。例如教學“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時,我把原來的問題改為“老師周末在時代超市二樓的服裝區買了一身衣服,褲子55元,上衣的價格是它的4倍,你能算出老師買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元嗎?”問題一出,學生很興奮,躍躍欲試。然后我相機讓學生分組討論解題方法并匯報交流:
解法一:55×4=220(元),220-55=165(元)。
解法二:4-1=3,55×3=165(元)。
學生在討論這部分內容時較為熱烈,參與度很高!對于第一種方法很多同學都能想到,第二種方法是個難點,我就有意加強了師生和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最后集體匯報時很多學生總結的很好。
四、抓住問題,完善教學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學習質量差異的原因往往只是在思考過程中的一個或幾個環節存在的障礙,這些問題往往是教師沒有預設到的,抓住這些問題,通過討論,給學生機會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能使教師很容易抓住這些平時常被忽視的“盲點”,用理性的分析去揭示學生的“錯誤”以及產生“錯誤”的原因,真正了解學生不理解的關鍵在哪里,學生思維活動的障礙明確了,思維的瓶頸就很容易被打破,從而也就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提供時間和空間,拓寬深度
時間是發展才能的廣闊天地,討論式教學必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沒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作保障,討論也將流于形式。《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充分的交流中充分展示自我,在探索中對已有的認識得到暢所欲言。
總之,討論式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作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的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要想在課堂上更好地實施、運用討論式教學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解決相應的問題,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探索討論式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學生的后繼學習提供保障。
(江蘇省濱海縣東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