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陽
摘 要:自古至今,由于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與考試相關問題的講解,一些與考試無關的內容甚至直接帶過,而且大部分學生也是只學習考試的重點難點,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內容,即人文精神。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無靈魂而殘缺的,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要簡要介紹人文精神與高中地理課程目標和內容的關系,以及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人文精神;培養;途徑
對學生的精神與人格進行培養是人文精神的價值所在,也就是使學生在行、意、情、知等方面得到綜合自由的發展。同時培育人文精神對于文明社會的構建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培育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學校教育,尤其是地理學科的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可以使學生的生存智慧得到啟迪,反省自身的人生價值,促進其完整人生觀的構建。
一、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關切、維護、價值與尊嚴就是它的表現,能夠塑造與肯定理想人格的全面發展。而且人文精神不只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還會對物質文明建設產生影響,也是各個地區、民族甚至國家文化構成內容的核心,是能夠對其文明程度進行衡量的重要尺度。一個國家人文教育的水平與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人文修養的水準。因此,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加以培養,可以提升其人性境界,并在文化滋養中得到全方面的發展。
二、人文精神與地理課程的關系
(1)人文精神與地理課程內容的關系。地理學科的視角獨特,具有豐富性與廣泛性,向學生描繪的世界是完整的,包括技術、人文、社會和自然等多個方面。而高中地理課程內容標準的一個依據就是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諧統一體現出來,從而使地理教學的主題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選修與必修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兩個部分,區域地理知識、人文地理知識與自然地理知識屬于必修部分,而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則是由選修部分表示的。人地關系是高中地理課程內容體系的主線,其重點是人類社會需解決的問題,如糧食、環境等,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統一得到全面體現。因此,人文精神約束的結果就是高中地理課程,它也是培養人文精神的素材。
(2)人文精神與地理課程目標的關系。整個高中地理課程的出發點與歸宿就是高中地理課程目標,充分體現了不同層次的當代人文精神。其基礎層次要求對地理基本的知識與原理初步掌握,即教育學生愛護地理環境;其發展層次要求學生掌握基本地理技能,培養地理思維能力,對解決地理問題的手段與方法加以掌握,使其個體素質提高;最后是其實現層次,要求學生有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與可持續發展觀,愛國主義情感增強,使其為社會和人類做出貢獻。
三、高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1)創造人文環境。創造能體現“以人為本”觀念的校園人文環境,使學生之間、教師之間、教師和學生、領導和教師建立良好關系。學生之間、教師之間的關系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而且教師應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只有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而學生和教師建立關系的基礎則是平等對話,使教師關懷學生與學生尊重教師都能得到體現,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也指導學生如何做人、處事。學校的代表是領導,因此應以關愛學生成長、尊重教師工作為學校管理模式的基礎。另外,地理教師應將自己在人文與地理方面的知識都加以豐富,與地理學科的發展及特點相適應,滿足學生逐漸增長的知識需求。同時,教師應使自身修養提高,使自己的信念與人格成為學生的良好榜樣。
(2)充分利用教材和課堂。學生和教師最多交流的地方就是課堂,因此無論任何學科,其人文教育的主陣地都應該是課堂,地理也不例外。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課堂氛圍等不同方面都應體現出人文教育。首先,教師作為組織課堂教學的人,要營造好的課堂氛圍,使課堂人文環境和諧而平等,體現在教學語言、情感與方式多個方面。其次,教學模式應符合人文精神的發展,改變傳統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學等,使學生的能動性得以展現。最后,應選擇與學生生活相貼近的教學內容,使學生體會到真實的人文氣息。
(3)利用校外資源,組織實踐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校外資源進行整合,并輔以實踐教學,以開放式的教學活動來培養人文精神,而不能采用傳統、封閉、滯后的地理教學過程。平時教師應使學生與社會多接觸,對地理和自然、社會的關系加以理解,自然而然地感受人文精神。例如教師可在學校組織一些環保活動,如“垃圾回收”“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節約用電”與“節約用水”等,使學生具備環境道德意識。另外,可與區域資源相結合在校外進行人文教育,比如西安的千萬富商戴俊為解救被劫女青年而犧牲,進而體現出“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的精神;一些老一輩如喬冠華、胡喬木等為代表所體現出的“努力奮發,愛黨愛國”的精神;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翻雪山過草地在延安會合所體現出的“艱苦奮斗,不畏苦難”的精神。這樣,通過講解不同地區所發生的事跡,進而讓學生對該地區的人文精神有更深的了解,從而了解其地理環境情況,培養學生崇高的人文精神以及綜合素養。
總之,教育并不是單純的知識教育,精神教育才是更重要的!但是培養人文精神不能操之過急,需要循序漸進,充分發揮課堂的作用。有效實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地理課程,教師需要掌握地理學科獨有的特點,并與生活中的各種人文素材相結合,組織地理實踐活動,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地理知識,培養好的性格與素養,為社會與國家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曉琴.對中學地理新課程標準下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思考[J].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
[2]李振全.地理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J].河南職業技術學院
學報,2013(4).
[3]劉衛林.高職高專院校選修課人文教育功能與價值定位[J].中國
成人教育,2010(2).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