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久兵
精講,即是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講得準確、精練、精彩。它是對文本的深度解讀以后,抓住訓練的關鍵點進行的著色、渲染,然后在課堂上進行的有效釋放。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是否真正能夠拋開舊有的講課觀念的束縛,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進行精講,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已是課改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精講”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體會古詩感情,是真正讀懂古詩的標志。古詩所要表達的思想,離不開當時當地的情況。由于時代的變遷,體會古代詩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難。雖然古詩詞創作者的生活年代、歷史背景、文化背景及文化素養、思想境界與現在的小學生相隔遙遠,但是,教師在課堂上三言兩語和臨時抱佛腳搜集來的信息的啟發點撥,反而起到了畫龍點睛、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1)精講背景,減小難度。如南宋林升的《題西林壁》、南宋陸游的《示兒》、清人龔自珍的《雜詩》等,教者通過對古詩寫作背景及當時時代背景的介紹,就使學生在體會作者表達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上減少了難度。
(2)精講激情,產生共鳴。古詩教學中,教者精講時以情激情,能促進學生的情感遷移,使學生和詩人產生情感共鳴。如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可啟發學生聯系自己和親人的感情,想象如果自己和親人分處異地時,將如何思親,再體會詩句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就不難理解了。
(3)精講入情,探求情理?!霸娧灾荆柙佈浴!苯虒W中要披文以入情,通過精講,從詩的內容上探求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詩作蘊含的哲理。如《塞下曲》,可抓住詩作內容——李廣夜里誤石為虎,射石沒矢的情節進行分析,體會詩人對李廣將軍勇武的贊嘆之情。又如教學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教師恰如其分地點撥,學生便能明白詩人創作該詩時的心情,再結合詩句,“生平第一快詩”怎能藏住詩人的喜悅之情?怎能掩蓋渴望祖國統一的迫切心情?
二、“精講”為拓展文本著色
精講必須要求提問要簡單,要做到少而精,這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每一個問題都應有提出的價值,有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同時能給學生價值觀以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以心智活動為主,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心智水平。因而,精講也是歸還學生思維的過程。
《新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是啊,領悟內容方能體驗情感,如果詩中的一些內涵不經教師的“精講”、點撥,學生又怎能深度理解文本,為拓展文本著色,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呢?如教學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不經教師的精講點撥,學生只能游刃于山間,還不能見到該詩的“廬山真面目”。該詩本來是說看山,由于欣賞角度的不同,觀賞的效果也不同。教學中如果止步于此,那該詩的涵泳就略顯單薄。學完該詩,教者應引導學生進行拓展,為該詩著色,讓學生透過該詩學會看待問題。同時,看問題應該全面、透徹,防止片面性、局限性地對待問題,并能從該詩中找到答案。教學中,教師的精講點撥此刻起到了醍醐灌頂的作用。雖然精講倡簡,但課堂的智慧不能簡,只有在高效整合的簡單課堂中,才能追求教學的深度,呈現出課堂上思維、情感與文化的張力。
三、“精講”有助于多元解讀
“精講”不是告訴,而是啟迪學生去品讀感悟,是喚醒調動學生已有的積累。這樣,學生才能從品讀優美的語言中感受詩中意境的優美。面對時代的挑戰,語文教學必須超越知識和技能,走向智慧;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張揚個性,敢想敢為,自主學習,充分發展,享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墩Z文課程標準》中說:“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中多元的?!币虼耍挥兄腔鄣恼n堂才能培養智慧的學生。如在學完《送元二使安西》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后,進行拓展延伸:你還了解哪些描寫送別的詩?最后總結:不論是以酒相送的酣暢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無語,說到底都是因為朋友之間有一份情,他們都是在以情相送?!胺蚓Y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因為有了情,這些文字才被人們代代傳頌;因為有了情,才被稱為民族的瑰寶??!
有位老師認為:“詩詞之美就在于意境的朦朧,誰都可憑詩句去想象,老師為什么要將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學生呢?”這位老師將“精講”理解為“強加”,此不是曲解“精講”之意嗎?“精講”是讓學生從詩詞中深受熏陶感染,并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如古詩中有許多詞語的品味及對語境的感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精講”不是堵塞而是引導。
總之,教學是為了達到“教是為了不教”。以講促讀,以講造境,以讀促悟,以讀悟情,必要的精講還是需要的。因此,“精講”應是“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和運用知識。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方巷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