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海晨
從1985年起,我國進行了6次全國范圍的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調查顯示,中國青少年的體質在持續下降。25年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雖然青少年學生的營養和發育水平不斷提高,但他們的大部分身體素質指標(包括速度、力量素質和耐力素質等)卻持續下降。由于長期缺乏鍛煉,超重和肥胖現象嚴重,近視發生率繼續增加,血壓調節機能不良比較普遍,一些常見的中老年人病癥(如冠心病、高血壓等),近年來也時常出現在有的青少年身上。2012年下半年,接連發生的多起青少年中長跑猝死事件,致使多所學校取消了運動會的中長跑項目,這類事件再次引起社會各界對學生體質下降問題的廣泛關注。如何遏制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是學校體育的當務之急。
1979年10月,教育部和國家體委把增強學生體質和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作為學校體育的主要目標。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陽光體育”“快樂體育”思想的進入,體育選項課以它特有的優勢讓眾多體育工作者與學生所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在全國高校里迅速發展起來。如今,絕大部分高校的“大學體育”課程把課改的重心放在了大一、大二開設體育選項課,體育選項課已發展成為普通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組織形式。但是,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學生體質狀況并沒有朝著預定的方向行進,仍是持續呈現下降的趨勢,這無疑與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所以,要提高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育工作者應當主動承擔起責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同時傳授給他們特定的運動技能和科學的鍛煉方法。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健康是進行一切學習和生活的基礎。只有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扭轉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的趨勢,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為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奠定人才資源基礎。
一、學校切實重視體育教學
(1)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身體素質是衡量體質的一個重要指標。學生身體素質的增強,取決于其體育鍛煉意識的強弱。學生體質下降,綜合能力得不到提升,主要原因是他們缺乏體育鍛煉的意識。而對體育鍛煉的濃厚興趣,是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的根本原因。所以,學校在培養學生體育鍛煉意識的時候,應當以興趣的培養為出發點。在課程設置時,應當設立不同類別、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鍛煉目標,多融入一些可以有效提高身體素質的運動項目,如力量和耐力素質的專門性練習,運動技能的教學和體育鍛煉,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科學的體育鍛煉的能力、自我調節的能力等,從而使他們形成終身體育的價值觀念。
(2)學校制度的保障。良好的制度是開展工作的前提,也是指導工作的重要政策依據。要想刺激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學校需要建立相關體育制度作為保障。要嚴格要求學生做好早操、課間操,認真上好每一節體育課,鼓勵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錘煉意志、活躍身心、陶冶情操。根據大學生的年齡、性別和體質狀況,積極開展多種體育教學與活動,指導學生有計劃、有目的、有規律地進行體育鍛煉,努力改善學生的身體形態和機能,提高運動能力,達到體質健康標準。切實保障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把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日常教學中來,使每個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鍛煉。體育教師要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的具體要求要抓好落實。
(3)加強學校體育硬件的配置。學校應該加大體育資金的投入,提高體育鍛煉條件。同時,還應該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配備一些面向所有學生、健身效果好、多種類型的體育設施和器材,并安排專門的教師進行指導。要為學生提供廣闊自由的發展空間,激發他們的鍛煉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鍛煉的積極性,并注重各種教學軟、硬件資源的開發應用。
(4)多樣性課程設置。學校要保證每一位學生在校期間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在增設學生喜歡的體育課程的同時,深入改革體育課程,讓每一位在校大學生都有體育課上,并加上強制性的要求。學校可以把大一新生的選項課改為身體素質課,在大二和大三將體育課設為必修選項課,素質考試按一定的比例參加考核,大四設成體育選修課。同時,要加強體育課堂內容的建設,把增強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內容納入體育教學課程體系中,通過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使他們熟練掌握體育運動技能,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二、體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
(1)要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適當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法起著組織控制、說明示范、引導激發、概括評價等作用,學法起著內化發展等作用。創新教學方法,要以學生為主體。首先,要堅持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地位,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充分展現的機會,讓學生展現自己的獨立個性,展現自己的創造能力。其次,要堅持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結合。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的變化,改變灌輸式、單一的教學方式,留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同時,能夠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運用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方法,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授課時,注重傳授體育與健康知識,讓學生了解所學內容的價值。
(2)體育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每個學生都是有思想、有個性的學習主體,他們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群體和個體的具體情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選擇和確定教學內容。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立足學生成才,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學模式。這需要體育教師認真選擇教學內容,深入研究教學素材和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使學生對課堂教學中的學習內容都能自主地轉化為“自己需要的學習內容”,使得體育教學內容成為一種動態和發展性的系統,成為體育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個性自由發展的機會,使老師的教學知識、技能的單向轉移發展演化為學生自我健身方法的掌握與運用。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體育課是一個身體運動的實踐過程,相對于文化課的學習,在體力上要耗費更多的能量。因此,體育教師要讓學生從心理上去克服惰性,戰勝自我,而且要讓他們行為上積極參與,使學生始終處于自覺積極的運動狀態之中。要讓學生從思想上轉變對體育鍛煉的認識,有意識地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活動、自我發展的目的。
(3)深入教學研究,探索教學規律。體育教學是一項創造性活動,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關注教學理念、教學策略、教學模式、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研究體育學科內各運動的基本規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指導實踐的原則。教學和科研實現一體化,科研要以教學為中心,為教學服務,及時將科研成果以多種形式運用于教學實踐。
三、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培養
體育意識是指人們對于體育運動的看法和觀點。終身體育是個體接受終身體育思想和實施身體鍛煉行為的過程,是人一生當中各種體育活動之總和。終身體育意識關系到我國青少年的終身體質與健康水平的發展。人的身體鍛煉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項長久的運動。學校體育承擔著傳授運動技能、培養鍛煉習慣和樹立終身體育觀念的責任,學校體育要成為過渡到終身體育的橋梁,讓學生逐漸形成、實現終身保持體質健康的長遠目標。大學生處在接受教育、完善自我和完成個體社會化的最佳階段,同時也是形成終身體育觀念的重要階段。因此,高校體育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使學生真正懂得體育鍛煉的意義,充分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運動興趣,促進學生鍛煉的積極性、自覺性,使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心理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
結語: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不僅關系到個人幸福,而且關系到民族的整體素質和我國人才培養的質量。要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學校體育工作,進一步提高在校大學生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實現自我鍛煉意識的健康發展,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促進學生心身全面協調發展。
(江蘇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