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摘要:“廉方教學法”是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育專家李廉方在不斷進行理論探索與主持開封教育實驗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小學教育方法,該方法主張打破科目制,訓教合一,廢除課本,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接近實際生活之活的教材,規定單元活動程序,以謀求改造現行教學方法,補救教育缺陷。
關鍵詞:李廉方;“廉方教學法”;開封教育實驗區;影響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11-0045-04
李廉方(1879-1959),名步青,字廉方,湖北京山人,我國近現代杰出的小學語文教育專家。早年留學日本,民國時期曾在教育部、山西教育廳、河南教育廳、武昌師大、河南大學文學院等任職。后任開封教育實驗區委員長等職,親自主持開封教育實驗,并創設出一種小學教育方法——“廉方教學法”。該方法初稱為“二年半制”、“卡片教學法”、“卡片識字教學法”、“合科教學法”,后因開封教育實驗效果顯著,引起國內新聞界、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一時間影響頗大,正式定名為“廉方教學法”。
一、“廉方教學法”的創立背景
(一)教育救國的愿望
李廉方一生多次親見帝國主義對我國的瘋狂侵略,使偌大中國陷于國運衰落、社會動蕩、經濟凋敝、教育荒廢的困境。他認為要使國家強盛不是少數人接受教育就能夠達到的,而需要全體國民都接受教育,力求通過教育事業來改造中國社會,來拯救勞苦大眾。他曾感嘆道:“及東瀛游學歸,深有見于國民教育為立國之本,國語文字為一切學習工具,因之致力于此尤勤……三十年來,凡國語教材及教法之種種問題,糜不推究其因果與關系。”[1]在如何改造小學國語課程的問題上,他通過多年的研究探索,認為改造教學法是為關鍵,“研究日久,又感覺到研究教育,不深究教學法,任何項教育學科,皆不能措諸實用”[2]。最后將教育救國的落腳點放在了小學國語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造上。
(二)現行教學模式的反思
1920年代,引進和學習西方教學方法得到人們的熱烈追捧,其中設計教學法、道爾頓制、程序教學法和自學輔導教學法等教學方法比較流行,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了實驗。但是這些實驗基本都陷入了機械模仿的境地,受到不少業內人士的批評。其中最明顯及最重要的是:班級齊一制,扼殺個性;個人學習與群體絕緣;教的多學的少,等等。李廉方就此問題曾說:“合科教學法是因為感到普通教學、單級教學、分團教學、自學輔導式教學、設計式、道爾頓制等實施的困難和缺陷,以及打破科目、打破年級、適應生活、訓教合一等問題,想求一個簡而易行的總解決。”[3]在李廉方看來,上述這些弊病的出現是必然的,因其未考慮到以下兩點因素:一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導致教學工具的不同。他認為:“中國文字和拼音字構造不同,專就外國輸入的國語教學程式來衡量讀法、寫法、綴法,總不免有些隔閡的。”[4]因此,他對當時國語教學方法及中國舊學者的語文教學觀感到不滿,提倡不能機械模仿西方教學方法,應積極引入兒童和學習心理研究的成果。二是中西社會經濟的懸殊。先生認為中西的社會經濟存在巨大懸殊,因此對教育要求也是不同的。他闡述道:“各國教育上設施與其教育家的形成理想,實與其產業發達之社會并進,如徒其外形,專事仿襲,是之謂舍本逐末。吾國以往設計教學、道爾頓制試行失敗,以及介紹新法難盡實施,由于無相當設置,實占主要原因。”[5]
二、“廉方教學法”的基本內涵
李廉方在介紹自己如何探索“合科教學法”時說:“合科教學法就主張說,有點取自學輔導的精神,但是完全不用過去自學輔導的方式。就單元活動說,似乎以直觀教學原則為主,但是憑借整個環境,為取得基本知識和文字的根據,不是有了直觀,就成教材。活動情狀,有點像設計教學,但是以國語、常識為合科的本位,各科混合只是一種活動手段,不是目的,因之過程也不同。以國語常識為合科本位,有點像德奧某種合科情事,但是合并學習是互為因果,不是互為賓主。教學過程,有點像多方興味中心法,正是教材配置不同,而且確立了兩個進程,便于融合各種新的方式。就自由閱讀說,有點像道爾頓制,但是本法的自由閱讀,是從單元活動作進步的開展,而且不是分科作業;作業是依學習的進度逐漸開展,各有適合的指引,不是純依科目本身來進展的。”[6]在多方研究以往和現行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李廉方在開封教育實驗區創設出“廉方教學法”。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一)教學目的、目標:整體性、系統性、開放性
“廉方教學法”的目的有二:一是盡量去除已有一切教學法的缺陷,而保留其中的優點,完善教學理論研究,形成一套整體性、系統性的教學理論;二是為了使國民基本教育能夠切實發揮它的基本作用——學生在一定期限內能夠完成自學能力,此后隨時隨地可以無師自修,利用自學能力獲取更多的進步知識。
“廉方教學法”的目標有四:一是實用。早在1914年,李廉方在《教育雜志》上發表的《今日學校教育應否采用實用主義》一文提出:“人之為學,當務實用,而教育之本,皆即為造就實用之人而設。”[7]他認為以往所流行的直觀教學、實物教學等,均未從整個課程出發實施,最后流于形式。因此在整個教學方法的實施運行中必須要確立兩個原則:完全以環境事物為出發點,使兒童由感覺而不斷演進;完全適用于當前活動,獲取知識能力和教學工具。二是興趣。李廉方指出:“興趣固在引起兒童愉快,然必足以策進其努力,而后為真正興趣。”[8]即真正的興趣不僅要使兒童感到學習的快樂,同時使得兒童因快樂而對知識不生厭煩,不覺疲倦。三是正確。在當時以讀講為唯一教學方法的時代,讀得對不對,講得對不對,都不能證實,所以要確保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四是經濟。“廉方教學法”要求凡是實用、興趣、正確均要考慮經濟因素才有價值。經濟目標包括兩個方面:時間、財力。時間經濟即以一般小學兩年半學習時數,修完教育部規定的四年小學課程。同時還要花費經濟。為了達成這些目標,“廉方教學法”在實施方法和課程上切實遵循以下教學原則:統一不分裂;變化不呆板;活動不靜止;自動不被動;簡易不繁瑣;集中注意不喧擾。
“廉方教學法”的實施需要以下四個條件:一是適用于有組織的個別活動;二是兒童要學得快樂且質量高學得多;三是要求一般教師經過訓練即能推行;四是教學設備無需多費。
(二)課程組織形式:以單元活動為主
“廉方教學法”實驗的主要內容是“合科教學法”,其主要以單元活動為組織形式。單元活動主要分為環境單元活動和季節單元活動。環境單元包括四大單元,即“我的學校”、“我的身體”、“我的家庭”、“我的鄉土”單元。各大單元下又設相應的小單元,如“我的學校”大單元包括“入學”、“教室內”、“校內各場所”、“學校四周事物”、“校內可以見識的自然現象”、“學校集會及紀念”等若干小單元;“我的身體”大單元包括“身體各部分的名稱及動作”、“我的食物”、“我的衣服”和“保健”等若干小單元。[9]確定這些單元的出發點是取得常識必須用環境事物,目的是使兒童能有真實的感受,進而不斷發散思維。季節單元又稱時令單元,其隨季節而產生,且為獨立單元,包括紀念日、偶發事項和特別研究的教材。季節單元活動對環境單元活動起著調節和輔助作用。[10]
單元活動的實施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一是單元必須分則獨立、合則自成系統。先生認為固定課本抹殺了當前的活動,教材的設計囊括了整個學期,因此難免會不成系統。二是兒童要自己發現教材,要發揮兒童自動自學能力。三是即使在廢除課本的情況下也不感到供給教材的困難,即要確定一個找教材的范圍和路線,就很容易進行,而且要隨地運用。
“廉方教學法”的單元活動組織形式打破了各科的理論系統,使其忽略了一些必要的學習。也許單元活動對其也偶有涉及,但存在不夠嫻熟的問題。為了彌補單元活動的不足,“廉方教學法”提出了“特殊練習”的課程組織,其內容視教學情形而定。
(三)教學過程:循序漸進
“廉方教學法”的教學過程是用兩年半學習時數來修完初等小學四年的課程,這兩年半一共分為兩大階段:
第一階段是自學準備期,此階段又分為自學初步(即識字期)和養成自學工具期(即讀書期)。前期為識字期,學生不需要學習書寫,而是將常識、算術、游戲、圖畫等統合在觀察、聯想、發表三段,使課程內容貫通起來,以觀念、視覺練習為主,通過活動的方式,達到識記的目的。后期為讀書期,即是取得自學技能期。李廉方指出:“本期為自學工具獲得期,仍以進行單元活動達其目的。學習過程與第一期略同,但活動旨趣已更進一步。”[11]本期是由識字期向讀書期的過渡。這一期需逐漸增大常識的范圍與分量,通過書寫和語句練習的方式,使學生具備初步的自學能力。
第二階段是完成自學功用期(即正式讀書期)。本期主要部分為自由閱讀,多通過單元活動和練習的方式,并與勞作、特殊練習并行,使學生獲得實用技術。
可以看到,李廉方提出的“合科教學法”,實際上是讓常識、圖畫、游戲等學科課程為語文教學服務,其教學實驗主要是圍繞語文教學展開。同時,李廉方針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實驗的基礎上創造出獨特的卡片教學法。他用字牌和圖片作為教具,將枯燥的識字教學活動形象化、游戲化,在活動中達到認字、識字的目的。“廉方教學法”的教學過程突顯出循序漸進教學原則和直觀教學原則。
三、“廉方教學法”的實踐影響
開封教育實驗區開設的兩所實驗小學“杏花園實驗小學”和“大花園實驗小學”認真實踐了“廉方教學法”,在兩年半的時間內都能完成初小四年的國語和算術教學任務,并把教育的對象擴展到了廣大的民眾,并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使得省內外很多教育界人士以及新聞界、政界人士紛紛前來參觀,黃炎培、俞子夷、江問漁、孟憲承、顧樹森諸先生對實驗區也大加贊賞,有的還寫文章登載在著名的刊物上對實驗區加以介紹。如黃炎培1935年7月在《東方雜志》上發表了篇名為《一個有趣的教育實驗》,對“廉方教學法”給予肯定。文中說到:“我于大花園和杏花園兩地參觀,都約略見過,我認為最有價值。在利用兒童好奇心和好勝心,使兒童在有規則的游戲中,不知不覺地認識了許多文字,許多實物的名稱和種種使用的方法……”[12]1936年,俞子夷在《教師之友》上發文贊賞開封的教育實驗,他闡述道:“開封的大花園、杏花園實驗小學就是這樣,他們的學校并不是大規模的,簡直可以說是小規模的而且是極平凡的,但是他們所實驗的卻是一種根本的徹底的全部的改革方法。”[13]
從實驗上看,雖然“廉方教學法”的實驗范圍僅限于經濟、文化較貧乏的開封教育實驗區,其對比班的設置也沒有達到實驗標準的要求,但其最終結果和過程是可信的、科學的。這是因為,李廉方主持的教育實驗是建基于其數十年的教育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之上的,是參閱大量文獻資料,結合當時河南農村教學條件,并借鑒以往教學模式對小學教育方法進行的創造。正如李廉方所說:“過去教學法中好的進步的程式,或者教育理論和學習心理上好的進步的原則原理,以及教育書籍介紹的各種好的進步的提授和練習方法,凡是能貫徹自學企圖,而不是資產社會才得實施的方式,一一盡量收納于合科教學法,設法配置,構成一個新系統。”[14]
在研究“廉方教學法”的同時,我們也要反思當今我國中小學課程設置是否合理、教學方法是否得當等問題。例如,當今我國中小學課程設置存在嚴重的學科課程獨霸天下的問題,導致兒童與生活、社會嚴重分離;過細的學科分科人為地將本來互相聯系的知識割裂,使學生失去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機會,等等。雖然在第八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從國家到學校都開始注重綜合課程的開設,但由于我國中小學開設綜合課程起步較晚,經驗不足,仍存在著學科內容整合不徹底、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因此,我們需學習借鑒“廉方教學法”中整體性、系統性、開放性的“合科”教學思想,并將單元活動的課程組織形式引入課堂,充分開發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3][6][14]郭戈.李廉方語文教育論著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192.260.272.260-261.
[2][8][9][11]李廉方.在鎮平講演錄[M].開封:開封教育實驗區出版部,1937:3.8.20-21.34.
[4]李廉方.卡片教學與三個研討問題(上)[J].教育通訊(漢口),1939(5).
[5]李廉方.合科實驗的廉方教學法[M].北京:中華書局,1939:2-10.
[7]郭戈.李廉方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45.
[10]郭戈.“廉方教學法”述評[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3).
[12]黃炎培.一個有趣的教育實驗[J].東方雜志,1935(14).
[13]俞子夷.開封的教育實驗[J].教師之友,1935(10).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