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要:課內拓展閱讀不應是公開課、示范課、評優課等的“點綴品”,而應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必需品”。在當前“語用”的大背景下,積極高效的課內拓展閱讀應注重以下幾點:關注學情、關注文體、關注情感、指向理解、指向積累、指向表達。
關鍵詞:語用;拓展閱讀;有效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11-0062-04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句話高屋建瓴地指出了語文課程的本質特點,有力地告訴了我們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實施新課改以來,拓展閱讀作為課堂教學強有力的補充,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形式更加活潑,教學效果更為凸顯,深受一線教師的喜愛,逐漸成為新課改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那么,在新課改逐漸走入深水區、“語用”呼聲日漸高漲的今天,“拓展閱讀”當關注什么,指向何方呢?
一、關注學情——拓展閱讀的前提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告訴我們:了解學生學情,研究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將教學放在最近發展區,是以學定教、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準確把握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以及知識建構的過程,精心選擇拓展閱讀的內容與組織形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拓展不應該是教師“一廂情愿”的事情,要建立在學生需要的基礎上,要利于學生積極主動的發展。
一位教師設計《司馬光》(蘇教版一下)一課,很好地抓住一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為主,不隨意注意占優勢的特點,用“猜照片”的方式對課文進行了拓展,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
師:同學們,司馬光在我國歷史上很有名,他小時候就砸缸救人,而且長大后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這里有三張照片,你能猜一猜哪一張是長大的司馬光嗎?(出示:司馬光、錢鐘書、岳飛的照片)你可以先說說哪一張一定不是,為什么?
生:第二張一定不是。因為司馬光是古時候的人,他不是。
師:是的。課文里的“古時候”指的是宋朝,離現在有九百多年了。那么繼續猜,是第一張還是第三張呢?(多數學生猜將軍穿戴的“岳飛”)
師:呵呵,同學們覺得小時候的司馬光都那么厲害,長大后一定會成為威風凜凜的大將軍的。對嗎?不過呀,長大的司馬光并沒有當大將軍,而是當上了大宰相哦!他還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撰寫了一部非常了不起的書——《資治通鑒》(課件出示)。同學們長大后一定要讀一讀這部書哦。[1]
二、關注文體——拓展閱讀的基礎
不同的文體在語言表達上的特點不同,教學價值也就不一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教者必須要有明確的文體意識。
選入小學教材的文體一般分為兩大類:一是“文學文體”,包括童話、寓言、神話、詩歌(兒童詩、古詩)、文言文、散文、小說等;一是“實用文體”,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2]對不同的文體,應該遵照其文體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拓展的內容也應該有助于學生對文體特點的把握。
《海洋——21世紀的希望》(蘇教版六下)是一篇說明文,主要介紹了海洋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人類對海洋的開發與利用等。筆者引導學生首先關注文體,然后緊緊把握說明文的教學策略展開教學:1.找準說明的對象和特點;2理清說明文的層次和結構;3.把握說明方法——這篇課文主要運用了舉例子、作比較的說明方法;4.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在語言表達上,多處運用擬人、比喻等手法,讀起來比較生動形象。
為了讓學生對說明文這種文體的印象更加深刻,筆者集中展示了《鯨》《松鼠》《大自然的文字》《麋鹿》等片段,讓學生朗讀、比較、積累說明方法,感受說明文在說明角度、表達方法、語言風格等方面各有不同。
片段一:長須鯨剛生下來就有十多米長,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長三十到五十公斤,兩三年就可以長成大鯨。鯨的壽命很長,一般可以活幾十年到一百年。——《鯨》(運用列數字說明方法,介紹了要說明事物的身長、體重、生長速度,壽命等,語言簡明精確)
片段二:麋鹿是鹿的一種。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所以又被稱作“四不像”。我國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榜》中把“四不像”當作姜子牙的坐騎,更增添了它的神秘。——《麋鹿》(運用比較、引用等說明方法,突出了要說明事物的外形奇特,語言形象生動)
有些課文的文體把握需要費一番心思,同樣是以動物的名稱命題,有的屬于說明文,有的則是狀物類散文,比如《灰椋鳥》,教學時就要關注其語言表達和意境描寫了。教學中如果我們滲透文體意識,自覺培養學生的文體素養,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用小說的方法讀小說,用寓言的方法讀寓言,用詩歌的方法讀詩歌,最終成為一個高效的學習者。
三、指向理解——拓展閱讀的重點
語文教學,要致力于為學生建構完整的語用能力體系,包括以“思”為核心、以“讀”“視”為基礎、以“說”“寫”“評”為指向的綜合語用能力。具體到一篇課文,不僅僅是閱讀的材料,更是學生個性化、情境化學習、思考、活動的平臺。[3]理解是閱讀教學的核心,是語用能力提升的基礎。正如閱讀研究專家詹森所言:“沒有理解,閱讀就只是追隨書頁的記號?!蓖卣棺鳛榻虒W的補充,必當為學生正確、深入理解文本服務。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執教的一篇課文《孔子游春》(蘇教版六下),其中的兩處拓展就指向了對教材的深度理解。
1.加深對“水”的理解
(出示: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情義……)
王老師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水的“有情義”,他引用了四句寫水的古詩句: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長,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直,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曲,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圖文表現水的方、長、直、曲……但無論其形如何,卻始終“流必向下,和順溫柔”,進一步突出和強化了水的有情有義,令人動容。
2.加深對“人”的理解
為了突出孔子的德行兼備、至仁至義、至尊至圣,王老師在最后總結全文的時候,他聲情并茂地說:司馬遷曾贊美過孔子——(課件出示原文和譯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師生分別對讀。)孔子是一位老師,一位德行兼備的老師,也是我們一代代人的老師。讓我們向這位好老師致敬——生齊讀:高山仰止……
此處拓展,引用歷史學家司馬遷贊美孔子的原文和譯文,通過師生對讀、學生齊讀,使孔子“萬世師表”的形象更加豐滿與鮮活,深入學生之心。
四、指向積累——拓展閱讀的核心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豐富語言積累,這是發展學生語用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的基礎。當前,教師們注重積累的意識并沒有落實在行動上。很多教師只是為拓展而拓展:結課的時候把拓展閱讀的書目作為家庭作業,隨口推薦給學生閱讀。至于學生在課外是否閱讀,教師沒有任何反饋和檢查。這樣的拓展就是形同虛設了。
找準教材與拓展材料契合的點,把拓展從課外拉進課內,通過引讀、比較、欣賞、展示、評價等多種形式,拓展學生閱讀的空間,激發學生積累的愿望,培養學生的語用意識。最為常見的是兩種拓展形式:
1.由課文節選拓展到原著閱讀。筆者在教學《祖父的園子》(蘇教版六下)的時候安排了這樣一處拓展:(1)學生品讀“我”和“祖父”在園子里種菜、除草、澆菜等事情,充分感受“祖父”對“我”的疼愛——無條件的包容之愛。(2)關注作者反復描寫的祖父的神態——笑。(3)課件出示原著中的一段文字: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指讀,齊讀)(4)想起祖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笑盈盈”的樣子,就是他爽朗的笑聲。讀到這里,你感覺作者的童年——(生)很幸福!可是——課件出示作家茅盾先生評價《呼蘭河傳》的一段話: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是為什么呢?課件依次出示原文中的幾個片段,學生品讀思悟,把積累的觸角自然伸向了原著《呼蘭河傳》。
2.相同主題的拓展閱讀。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教師可以拓展閱讀不同作家筆下的“母親”形象:
巴金筆下的“母親”:母親對兒女是一樣疼愛的,但是假若她也有點偏愛的話,她應當偏愛三姐……三姐是母親的右手。但是母親知道這右手必須割去,她不能為自己的便利而耽誤了女兒的青春。當花轎來到我們的破門外的時候,母親的手就和冰一樣的涼,臉上沒有血色。
史鐵生筆下的“母親”: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窗外天上北歸的雁群,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母親這時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著我?!奥犝f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彼偸沁@么說……
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時候,不待教師講只言片語,學生自可深刻領悟“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對兒女的無私的愛”,只是形式各不相同。
五、指向表達——拓展閱讀的根本
學生語用能力的獲得,不是單純靠教師在課堂上教會的,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自我發展出來的。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使用語言”“能用這種語言交流或習作”的人,而不是培養“懂得語言”“談論語言”的人。因此,教師要通過創設具體的語用情景,設計將內容理解轉化為個性語言的練習,保證每位學生均有言語表達的機會。
筆者教學《理想的風箏》(蘇教版六下)時,把感悟、學習課文第2自然段“借景抒情”的寫法作為教學的目標。教學中,筆者充分運用了課文資源進行拓展閱讀:
1.整體感知課文,知道這是一篇回憶性文章,作家蘇叔陽抓住了腿有殘疾的劉老師放風箏的典型事例,表達了對樂觀、堅強的劉老師的敬佩之情。
2.引讀第2自然段,質疑:這段文字描寫的是春天的景,好像與劉老師沒有什么關系,可以刪除嗎?為什么?通過討論,學生明白這里的寫景不是僅僅為了寫美春天,作者刻意選擇的“吹奏著生命之歌”的連翹花和漫天飛舞的風箏,恰是放飛對劉老師敬愛、思念之情的“聯結點”,相機總結:這種“借景抒情”的寫法經常出現在寫人、寫事的文章中。
3.拓展閱讀運用此寫法的課文段落:(1)已是黃昏了,伴隨著寒風,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飛舞的雪花鉆進破舊的汽車,他不禁打了幾個寒戰。這條路上幾乎看不見汽車,更沒有人影?!稅壑湣罚?)媽媽睡在病床上,嘴角掛著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緊握著媽媽的手,頭伏在床沿邊睡著了。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著他們?!稅廴畿岳颉罚?)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廣袤的大地是她寬廣的胸懷,茂密的森林是她飄逸的長發,溫暖的太陽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輕風是她甜蜜的絮語……——《孔子游春》。
4.學生遷移、仿寫寫景的句子。如教學《船長》(蘇教版六上)一課,筆者發現大文豪雨果的這部短篇小說運用“短句子”來烘托緊張的環境,表現人物鎮定果敢的品質。為了讓學生感受“短句子”的魅力,筆者出示了課文中的相關描寫——主要集中在6—21自然段的哈爾威船長與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的一段對話,進行多種形式的對讀練習,讓學生體會到此時此刻多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都會削弱文本的美感。在此基礎上,筆者展示了人教版的一篇課文《橋》,文本中大量的短句子強力渲染了洪水的“無情”和老漢對村民的“深情”,相機總結:有時候,言簡意賅的表達更能撼動讀者的心靈。
總之,在新課標背景下,課文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它只是學生發展的中介,是師生對話的主題,教師應該注重通過適度拓展與延伸教材來豐富課程資源。當然,拓展不能“隨心所欲”,從“語用”的視角來優選拓展的內容、優化拓展的形式,將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茹茉莉.追尋文本與學情高度契合的理想課堂[J].語文教學通訊,2014(4).
[2]汪潮.文體意識、文體特點與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3(12).
[3]李洪祥.“語用”視角下的語文教學構想與展望[J].江蘇教育,2014(6).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