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循環型農業的大力推廣以及國家對現代農業發展建設的要求,吉林省已經明確了本省在循環型農業建設方面的發展目標,并在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如不及時、充分的加以解決,必將影響到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 制約因素 產業化 政策激勵與約束
一、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
吉林省早在2005年就己開展了循環經濟的試點工作,并將四平市作為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區,同時吉林省還創建了23各生態示范區,2個國家級生態示范縣,7個省級生態農業試點縣。
近年來,吉林省積極進行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實踐,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下兩種模式。
一是以農業企業為依托,發展的玉米深加工型循環經濟模式;畜產品加工型循環經濟模式;肉禽產品加工型循環經濟模式;中藥、特產品加工型循環經濟模式等。這些以農副產品和特色產品生產加工為核心的循環經濟模式,不僅使農業企業切實的增加了效益,還通過“企業+農戶”模式,輻射帶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使農民在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激發了農民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
二是以農戶為主體開展的家庭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近年來家庭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在吉林省發展較快且相對比較成熟。如圍繞著農作物秸稈循環再利用和戶用沼氣建設而發展起來的循環經濟模式,通過發展戶用沼氣工程,不僅解決了傳統的農作物秸稈處置污染問題,還為農戶提供了廉價清潔的生活能源。截至2013年年底,吉林省已共建戶用沼氣池16萬戶,而根據吉林省沼氣工程的建設規劃,到2015年,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將達到63萬戶。農村戶用沼氣池的建設,不僅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環境,而且也為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提供了綠色的肥料。目前來看,“四位一體”模式是較為成熟的家庭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即: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沼氣—沼氣渣(肥料)—有機農產品,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二、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一)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建設尚不完善
農業循環經濟體系的建設,要以多元主體參與為核心、現代農業技術為支撐,各項配套制度為保障的綜合系統。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缺乏對農業系統的深入研究,僅是對傳統農業技術的簡單照搬,沒有根據吉林省各地區農業發展特點,探索綜合型技術,更缺乏對高新技術的引進及推廣。同時,受農民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在農業循環經濟的實際推廣和操作過程中,農民還不能因地制宜的對本地區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以及農業生態工程進行科學的設計和規劃。整體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的不完善,也決定了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成功率較低。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緩慢
雖然經過多年發展,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已形成了兩種較為成熟的模式,即以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為核心的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以農戶為主體的家庭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但農業循環經濟僅以小規模和小范圍來發展,不可能得到全面的推廣。因此,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要與第二、三產業相結合,以實現規模化;同時,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還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提升經濟效益,鼓勵微觀主體積極參與,也即農業循環經濟必須包括產業化。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化的發展步伐還非常的緩慢,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是產業鏈條短,難以形成規模。在吉林省現有的以農業企業為依托的循環經濟模式中,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龍頭企業較少,難以形成規模。
二是循環經濟產品的競爭力較差。吉林省農業名、優、特產品較少,綠色主導產品科技含量又低,直接導致了這些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較低。
三是農民與農業企業之間缺乏穩定的契約關系。吉林省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聯系不夠緊密,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過和穩定的契約關系,從而也難以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各方利益也缺乏有效的保障。
以上幾方面的原因決定了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要想走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必須要進行一定的改革。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農業循環經濟的全面推廣離不開政府政策的強有力支持,而目前從吉林省的情況來看,政府在農業循環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十分有效,支持力度明顯不足。具體來看:
1.政策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資金的投入,從吉林省目前的情況來看,既缺少政策的支持,也缺少資金的投入。雖然近年來,吉林省出臺了一些發展生態農業的政策,但與現實發展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同時,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明顯不足,目前還沒有用于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這已明顯制約著農業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
2.法律保障體系不健全。雖然近年來有關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的政策與法規不斷推出,但卻主要見于國家層面,而作為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的地方性政策與法規卻相對較少。農業循環經濟配套法規的不健全,會直接影響到微觀主體保護環境,參與循環經濟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由于缺少相應法律法規的規制,也使得違背循環經濟理念,發展農業生產的行為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從而嚴重阻礙了循環經濟發展。
三、解決對策
(一)進一步完善農業循環經濟體系
一是要加快全面系統、方向明確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以明確目標、合理布局,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機制的不斷完善。二是要積極推動技術創新,特別是要充分發揮參與企業技術研發的能力,推進科企鼓勵農業循環經濟參與企業組建研發機構,支持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提升創新能力,大力推進科企合作,共同搭建聯合技術開發的平臺。三是加強對農民循環經濟技術的培訓,以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二)加快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化發展步伐
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化就是要依據當地資源條件和國內外市場需要,選擇確定農業的主導產業,堅持循環經濟的發展原則與規律,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和經營的一體化,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市場牽龍頭、科技主導、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循環型生產經營體系。
(三)加大政府的政策激勵力度
一方面吉林省應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的資金投入,既要加大對生態型農業、綠色農業等具體循環型農業的財政支持,同時還應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稅收杠桿的激勵作用。應加快資源稅收制度的實施,以高稅收來抑制不合規的生產經營行為。
參考文獻
[1]周震峰.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1).
[2]李波,張俊飚,李海鵬.湖北省循環農業發展狀況評價與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1).
[3]李俊.論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J].北京農業,2008,(7).
[4]梁怡,張雪綢.農業循環經濟與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J].北方經濟,2008,(15).
[5]邵學敏.三門峽: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大發展[J].農村工作通訊,2008,(5).
作者簡介:辛陽(1979-),女,吉林工商學院金融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農業循環經濟、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