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清
【摘要】中國經過三十五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國家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自然資源正在耗竭,空氣質量狀況堪憂,森林面積萎縮,可利用水資源枯竭,耕地退化,國土不合理利用現象嚴重等等。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且已經威脅到了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好在這樣的人類行為和這樣的結果已經得到了世界各界廣泛的關注,專家學者們在不斷研究、探索和實踐著應對生態問題的理論和方法。我國也不例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十七大、十八大花了較大的篇幅去描述生態文明建設的藍圖和偉大意義,也制定了許多政策和法規去指引各個實體和人民群眾去發展生態經濟。懷來作為京西重要的生態屏障,首都北京的重要水源地,責無旁貸地挑起了生態經濟建設的大梁,但還是暴露了一些問題,該文也對懷來縣域生態經濟的繼續發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生態經濟 發展 懷來
一、引言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經濟上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到目前為止,中國的GDP總量已躍升至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人民的生活質量躍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生態環境問題也悄然而至:生態環境污染嚴重,資源面臨枯竭,化石能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空氣質量堪憂,土地沙化嚴重,氣候逐漸變暖,海平面不斷上升,人口急劇增長,人類的健康甚至生育繁殖能力都受到嚴重威脅!各種生態問題層出不窮!以至于到如今,人類給自己留下這樣一個爛攤子:瘠薄脆弱的生態環境,“僧多粥少”的自然資源,積重難返的歷史問題以及違背生態規律的經濟活動。如果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得不到及時的改善、治理和保護,我們人類將要面臨“災難性的崩潰”!
二、生態經濟學的誕生與發展
人類面臨的上述種種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大家普遍認為:我們現在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掠奪式的發展模式,在這種發展過程中,人類對大自然的索取遠遠大于對大自然的補償。這種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經過學者專家們的探索,各界普遍認為“生態經濟”是解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不可持續性的一種理想經濟模式。
1968年,美國學者首次提出把生態學與經濟學融合發展的理念,而生態經濟的概念是在1972年丹尼斯的研究報告中《增長的極限》真正被提出來的。他強調: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是共生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1981年意大利一片著名的研究報告問世,這篇研究報告就是《關于財富和福利的對話》,該文明確指出“經濟和生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生態遭到破壞的世界就不可能有財富和福利”。此后,世界各國在經濟與生態環境共生共處的共識下,積極探索人類新的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總的來說,國外對于生態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用生態經濟理論指導工業和農業實踐,從而實現縮源節流,以較少的能源資源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產品,生產同樣多的產品卻排放盡可能少的污染物和廢棄物;
第二,將生態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通過生態技術的產業化,來完成對傳統產業的改造與升級。
三、生態經濟在我國的政治背景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十八大中對生態有相當篇幅的論述。
在十八大中提出,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建設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中國共產黨通過幾次黨代會以及一些重要的會議,把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列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的文明體系范圍內,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同構成了黨和國家重點涂抹的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新畫卷。
四、生態經濟的相關概念、生態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比較以及發展生態經濟的必要性
生態經濟的本質是可持續發展。
生態經濟與傳統的市場經濟不是根本對立的。是一種吸取了市場經濟競爭機制的長處又顧及生態環境安全及經濟永續發展的一種經濟模式,是發展中的一種平衡和中庸。生態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別與聯系有:1.市場經濟以市場的供求關系為基本出發點,而生態經濟則以資源及能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為基本出發點;2.市場經濟只遵循價值規律,而生態經濟遵循生態規律及經濟規律的融合與貫通;3.市場經濟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經濟成本最小化,消費者效用最大化,而生態經濟追求的理想目標是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及社會效益的綜合效益;4.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而在生態經濟中,以“3R”原則配置資源(“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環(recycling)三種原則的簡稱。其中減量化是指通過適當的方法和手段盡可能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和污染排放的過程;再利用是指盡可能多次以及盡可能多種方式地使用物品,以防止物品過早地成為垃圾;再循環是把廢棄物物品返回工廠,作為原材料融入到新產品生產之中。);5.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結構優化和升級主要依靠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自由競爭和優勝劣汰(包括競爭的技術、資源及管理等優勢),而在生態經濟中,經濟結構優化和升級主要依靠具有內在聯系和協同作用的專業化協作或是產業鏈延伸以及先進技術支撐。總之,生態經濟比市場經濟考慮得更加長遠,更加理性,更具有持續性,更具有戰略性。
生態經濟不是對傳統的市場經濟乃至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所有的經濟模式上的否定,而是對他們的否定之否定!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發展理念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更不是對前幾種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味繼承,而是對他們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再融合我們中華民族的天人合一、順氣自然的樸素哲學思想使之系統化的現代偉大的可行性探索!
再從歷史上經濟發展方式上講,我國傳統的農業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封閉式的自生經濟,是一種小規模、低效益的經濟模式,這種經濟強調自力更生;而傳統的市場經濟是一種掠奪式的競爭經濟,這種經濟模式強調競生;而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歸人民共同所有,強調共生。光有市場經濟不行,這樣容易出現負外部性,個人利益滿足了,集體公共產品得不到滿足;只強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生也不行,在這樣的經濟模式中,人們閉關自守,沒有區際貿易,不能發揮比較優勢,不能形成規模效應,難以形成專業化和產業化;現階段,在我國只實行社會主義的共生,老百姓吃大鍋飯還是不行,這樣的社會缺乏活力和創新,容易停滯不前。而生態經濟則是一種融自生、共生和競生為一體的循環經濟,是物態、事態和人態的整合和運籌。
五、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分析—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
(一)懷來縣的基本情況
河北省懷來縣地處冀西北山間盆地東部,首都北京和華北平原的上風向,與北京地區的平均距離僅為100km左右。懷來縣的總面積為1801.08平方千米,其中山區占41.6%、河川區占33.4%,丘陵區占25%,共轄17個鄉鎮,總人口32.5萬。官廳水庫置于縣中部,其北面為燕山斷塊隆起區,南面是太行山山脈,東南面是軍都山和燕山的部分山脈,山脈的另一側是華北平原,西南面是山西斷陷帶。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等自然環境條件,還有就是多年來的人為因素,使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縣內土地沙化比較嚴重,據統計全縣沙化土地面積達到33300hm2,占全縣總面積的18.5%。境內泛濫的沙土成為北京沙塵揚沙天氣最直接的自然原因。同時,懷來縣境內的官廳水庫是北京市區的重要水源,承擔著為首都工農業輸送生產用水和為國家企事業單位以及首都人民輸送生活用水的重任。這種地理區位的特殊性以及水資源的豐富性決定了懷來縣生態環境的好壞不僅與當地人民的健康水平有關,而且更加關系到首都的用水問題和生態安全問題!
(二)懷來縣生態環境中存在的問題
1.土地利用結構以及布局不夠合理。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耕地供給遠大于需求;而草地和森林綠地覆蓋程度比重小,無法充分吸收化石能源排出的過多的CO2。種植業用地內部結構不盡合理。此外,懷來縣有很大數量的旱地分布在不宜耕作的丘陵陡坡地上,在這樣的地區耕作,由于地下水的流失,作物沒有充分、足夠的水分涵養,因此根本不宜耕作;從土地的適宜性上來講,園地不應該占用和分布在本來就很有限的宜農土地上。
2.城鎮化相對滯后,城鄉結構不合理。懷來縣2011年的城鎮化率僅為26.66%,仍然處于城鎮化的初級階段,滯后于區域城鎮化進程。而懷來的發展規劃沒有形成一個對區域、產業發展的科學、合理的生態引導。這就沒有給懷來奠定好發展所應有的思想以及物質基礎,從而沒有依次完成從落后的城鎮經濟到理念超前的生態經濟所要必須經歷的階段,使懷來由傳統的商品經濟到現代化的生態經濟的轉變成為紙上談兵。
3.在生態經濟中,與北京的合作不夠密切。京津冀一體化這一問題專家學者們探討了很長時間,從某種程度上也達成了某種共識,但是一直在實際行動中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懷來縣作為北京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一直為北京提供生活和生產用水,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成本回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懷來縣的生態經濟發展受到人為制約!
4.對官員的考核機制不科學。從長遠來看,發展懷來的生態經濟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懷來縣政府官員卻只顧自己任期內的政績,沒有長遠地戰略考慮。而且現在的考核體系還是偏向于GDP。這就造成考核績效以偏概全,不能綜合考察,造成官員們對生態經濟沒有足夠的重視,在生態建設方面沒有積極性。從而當地的經濟發展脫離了發展生態經濟的航向。
5.對生態經濟的規劃不夠科學合理。懷來縣缺乏實地調研考察的精神和實踐。不管適不適合本地發展,就用重金去買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用重金去聘請國內外顧問團去規劃設計,凡事不計成本,是否適合縣情,是否符合民意。從而成為了國內外生態產品的實驗基地。項目上馬過于盲目,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和虧損。
六、結論與討論
(一)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
1.推廣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按照生態型農業的思路,深入開展生態經濟振興活動,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努力向特色農業方向發展。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優化國土利用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比如發展觀光型葡萄產業。
2.突出生態特色,大力發展旅游業。懷來縣境內旅游資源豐富,蚩尤冢、雞鳴驛古驛站、明朝“土木堡之變”遺址、董存瑞紀念館、官廳水庫以及周邊的生態旅游區等等都是人們值得一去的好地方。所以要以創建京西旅游生態區為重要目標,按照循環經濟原則為主導,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社會參與作為發展思路,堅持優勢互補、立足資源、突出特色產業的開發力度,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
(二)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保護農村的綠色空間,加快城鎮化進度
1.大力發展鎮域經濟,尤其是沙城縣城的經濟,加快城鎮化建設;
2.開展生態文明縣鎮的創建,開展凈化、亮化、綠化、美化的“四化”環境保護活動,增強全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提升城鎮品味,創建生態縣域城鎮。
(三)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的協調發展,把改善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建立比較穩定的生態保護措施體系和高效的綠化產業體系。著重發展循環經濟。
(四)各方面立體發展
除了硬件,筆者認為體制、機制、規劃、管理、觀念等軟件能使創新的活力充分涌流,讓生態經濟的生產力競相迸發!唯有硬件和軟件都具備了,懷來的縣域生態經濟才能持久,才有生命力,才有發展活力!
參考文獻
[1]徐振華.《區域生態經濟發展與財稅政策研究》.青島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王偉教授,二零一零年十二月,第89-155頁.
[2]多金榮.《縣域生態經濟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林業經濟管理經濟學博士學位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張大紅教授,二零零九年六月,第32-101頁.
[3]趙云龍,唐海萍,李新宇,張新時.《河北省懷來縣可持續發展狀況的生態足跡分析》.《自然資源學報》二零零四年第一期,第128-133頁.
[4]趙云龍,唐海萍,孫林,張新時.《河北懷來縣農業生態經濟分區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二零零五年第五期,第526-529頁.
[5]王如松.《生態安全、生態經濟、生態城市》.《學術月刊》二零零柒年第七期。第526-529頁.
[6]袁麗靜.《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生態經濟》.《環境科學與管理》二零零八年第六期,第157-159頁.
[7]郭軍贊,黃黎燕,牛琦.《以環境保護引領生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以河北省懷來生態新城為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二零零八年第六期,第157-159頁.
[8]陳映雪,甄峰,翟青,朱壽佳.《環首都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路徑研究—以張家口懷來縣為例》.《城市發展研究》二零一三年第七期,第110-115頁.
[9]姚華榮,鄭度,吳紹洪.《首都圈防沙治沙典型區水土資源優化配置—以河北省懷來縣為例》.《地理研究》二零零二年第五期,第532-540頁.
[10]白立佳,李新旺,門明新.《基于改進生態足跡模型的耕地可持續利用研究》.《前沿論壇》二零一二年第一期,第6-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