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
在很多人心中,梁啟超是一位思想家、學者、改良主義者,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也是一個有見解的金融專家。他靠自己的勤奮、學識掙得了財富,財富之大,使當代人不免感慨。有人在天津梁啟超故居前驚呼,他的財富積累速度是一種革命速度:梁啟超出身農家子弟,不是商人也不是職業政客,但其天津的豪宅還是讓人一驚:民國社會包括梁啟超在內的少數人,其財富爆炸式的增長,社會分化極為嚴重,不是要改良的節奏。
這樣看待歷史的角度確實別致。如果梁啟超能夠同情地理解這種革命的觀念,不知他會做何感想。梁自身的認識盲區勿須多言,他從改良的立場上參與清末民初的政治,既有認識上的自負,又有書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犧牲。財富的積累于他只是小道。但這絕不表明他對財富、金融沒有自己的思考,事實上,他不僅是理財高手,有論者認為,梁氏是中國現代財政金融改革的首席設計師。
現在來看,在清末民初的推手中間,革命家們如孫中山、黃興等多屬后起之秀,對一國的經濟運行缺乏了解,保守派們則對現代國家的財政金融缺乏理解,即使變法的改革家們如康有為、譚嗣同,也多注重思想、觀念的變革,對經濟多陌生,這些人中,只有梁啟超有資質充任中國現代經濟觀念的闡述者。事實上,1906年五大臣憲政考察的報告,即請梁啟超等人代擬,在交差同時,梁啟超還交了一份《中國財政改革私案》,只是未被大臣們重視,扔到一邊。
變法失敗,流亡到日本的梁啟超接觸到更多的西方知識,他自己一邊讀書一邊做漢語世界的播火者,他在1903年出版的《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一書,從最遠古的經濟思想家開始,亞里士多德、哥白尼、洛克、休謨、霍布斯,一直到重商重農學派,到亞當·斯密,給中國人介紹財經常識。他自己也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現代金融意識,包括對國家信用與民間信用的分析,提出官民可以自由造幣的建議;他呼吁建立中央銀行,鼓勵發行外債和公債;強調貨幣本位制,堅持從銀兩本位、銀元本位、金本位到匯兌本位的路徑。由于他對世界經濟大勢的了解,一度產生了“中國前途非我歸而執政,莫能振救”的想法。
革命后的1913年,做內閣司法部長的梁啟超見政府外債交涉既受辱之孔多,稅課考成又燃眉之難救。時時懔破產之憂,處處同仰屋之戚,就上書袁世凱總統,重提自己數年來堅持的三策并舉改革主張,以使中國的經濟結構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1914年3月8日,袁世凱政府設立幣制局,任梁啟超為總裁。他要求實施銀幣普及,其胞弟梁啟勛則參與了袁世凱銀元的金銀銅比例測算。在梁啟超的努力下,袁世凱銀元,即袁大頭的持續鑄造超過十億枚,有效地驅逐了當時流通的各種私幣、鷹洋,事實上統一了貨幣,奠定了日后國民政府廢兩改元等金融改革的基礎。與此同時,梁啟超命時任造幣總廠廠長的吳鼎昌著手編寫造幣廠史,并精心審定,親筆題寫書名。這部11章約5萬余字的造幣廠史,成為中國金融發展史上的重要文獻。
此時的梁啟超卷入了政治的漩渦中,他雖然不斷地以今日之我對抗昨日之我,卻有一個底線是沒有越過的,那就是對革命黨人的排斥。進步黨推黎元洪為首,袁世凱暗中支持,梁啟超等人則是其中活躍的人物。在梁等人看來,進步黨的要義在于引導掌握政治實權的人走憲政之路。而在袁世凱等人看來,進步黨的作用是要排擠孫中山們的國民黨。當袁世凱答應給20萬經費時,梁啟超開口要50萬。
進步黨爭取袁世凱失敗了,民主政治在中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袁世凱死了,孫中山走了。政治舞臺上留下了段祺瑞為首的武人集團和以梁啟超為首的文人集團。進步黨們又移情于段祺瑞。雖然老朋友們勸梁啟超不要跟段祺瑞共事,還有人指責梁善變,梁啟超說:這絕不是什么意氣之爭或爭權奪利的問題,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決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愛國。我的一貫主張是什么呢?就是救國。知我罪我,讓天下后世評說,我梁啟超就是這樣一個人而已。
1917年段祺瑞組閣,梁啟超領導的進步黨在9席中占了5席,即財政總長梁啟超、內務總長湯化龍、外交總長汪大燮、司法總長林長民、教育總長范源濂,可謂大權在握,前途一片光明,段內閣成為名副其實的進步黨內閣。
據說梁啟超希望自己像俄國財政大臣維特那樣,以西方的體制點石成金,通過改革讓國家起死回生。他的藥方是:利用北洋政府對德宣戰因而緩付的庚子賠款和幣制借款來徹底改革幣制,整頓金融。第一步統一硬幣,第二步統一紙幣,從銀本位引入虛金本位,具體做法是購買金鎊,裨益國庫,然后再發行公債,別辟利源。
但實際上,梁啟超的作為是有限的。上任未久,就收到討逆軍總司令部送來的一份賬單,要求財政部支付討逆軍費185萬元。此后,一系列的軍費開支賬單如雪片般飛向財政部,令梁啟超應接不暇。梁啟超估計,到1918年6月,經常費用不敷已達5000余萬元,再把已經墊付的各種臨時軍費加上,總赤字將超過6000余萬元。他煞費苦心編制的財政預算全面崩潰。
從梁啟超的政治生涯和財政金融事業中可以看出,他過于書生氣了。
因為對革命黨人的誤會,使梁啟超未能客觀地看待革命年代的經濟形勢。故從1927年初開始,梁啟超陸續將手中的股票、保險等變現,并匯給在國外的長女梁思順,讓其代為保管和經營。這一心理又回到了書生狀態。隨后,梁啟超被年輕的金融家們如吳鼎昌、張嘉璈等人超越了。
這是梁氏的悲劇之一,他到死都糾結于與國民黨的關系,雙方都未免難堪。直到抗戰時期,國民黨才算是接納了他。
由此可知,梁啟超有經濟頭腦,有政治抱負,卻少了政治魄力和政治能力,好在他的財經思想今天已是國人的常識。他給我們留下的遺產是說不盡的,具體到經濟領域,我們可以說,他仍給今天的文化人樹立了榜樣,那就是知識人不必諱言利益,也應該參與經濟實踐。
(摘自《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