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
說到“五毒俱全”,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它是一個貶義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壞得沒法再壞了,不但不成器,而且千刀萬剮都不解恨。其實,這是一個誤解,“五毒”最初指的是五種濟世良藥。
據《周禮·天官》記載:“凡療傷,以五毒攻之。”此“五毒”是指石膽、丹沙、雄黃、礐(音:卻)石、慈石。這五種藥材各具非凡的藥性和藥力:石膽主金創、諸邪毒氣,丹沙主身體五臟百病,雄黃主鼠瘺,礐石和慈石主治周痹風濕,雖說毒性較強,但藥力亦猛,故也被醫家稱為“靈丹”。
因為這五種藥材稱為“五毒”,所以很多人誤以為這五種藥材毒性無雙。其實,這五種藥材并非個個含有劇毒,而是五種藥材“合成”后會產生巨大的毒性。據古代醫學著作介紹,將這五種藥材連續加熱三天三夜后,研成或煲成的粉末,便是“五毒”的成藥,用來涂抹患處,具有極其靈驗的療效。這正合中醫之法——以毒攻毒。
隨著社會的發展,“五毒”的含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由最初的五種藥材擴展到五種動物、五種情緒。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每到端午節,民間就用各種方法預防五毒之害。 而五種情緒是指“貪、嗔、癡、愛、惡”。
(摘自《知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