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姿妤
孤獨對人到底是有害還是有益?這是個問題。
英國人類行為學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在他的《裸猿》一書中認為,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一旦離開群體,就會出現消沉、抑郁、焦躁等負面的情形。這種負面狀況是身體的本能用孤獨的不適感來提醒我們一一你已經離開群體,可能會出現危險。美國神經科學家的發現也證實了德斯蒙德-莫里斯的推論,有規律的持續性孤獨會給人的身體帶來嚴重傷害,導致精神壓力增大、血壓升高、睡眠紊亂。
那么孤獨對人就是一劑毒藥了?事實并非如此。科學家們所說的孤獨其實是一種心理狀況,它更接近于我們常說的寂寞。在漢語中,孤獨和寂寞是有巨大區別的。孤獨是指人單獨所處的一種狀態,而寂寞則是感到孤單并且不快的一種心情。一個人孤獨的時候心情未必會寂寞,感到寂寞的時候未必是孤獨的。臺灣詩人蔣勛對孤獨和寂寞頗有研究,他認為孤獨和寂寞是不一樣的:“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在他看來,正是人們將孤獨和寂寞混淆起來才導致了更大的孤獨感,“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帶給人不適的不是獨自一人的孤獨,而是無法學會如何獨自一人的寂寞。“一個寂寞的人,他怎么可能覺得快樂?他總是覺得沒人理解自己,沒人看到自己,沒人關心自己,自己因沒有關注似乎不曾存在,因而內心悲涼。他們悲涼的原因是因為,他忘了當這個世界沒有別的人的時候,至少還有一個自己存在。”我們進化得太快,我們身體的記憶還停留在那個離開群體就無法生存的時代。學會區分孤獨與寂寞,才能戰勝人本能中對于孤獨的恐懼。
其實孤獨帶給人們的,不只是能夠在喧囂的時代尋找自己的機會。一項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更多的獨處對于大腦和精神都有益處。如果人們相信他們在獨自經歷某件事,他們會形成更持久更準確的記憶,而一定量的獨處確實能夠幫助青少年調節情緒并在學校中獲得好成績。自古以來,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哲學家都認為,是否能夠從孤獨中汲取力量,是衡量一個人心智是否成熟、強大的表現。叔本華就尖刻地說:“社交聚會要求人們做出犧牲,而一個人越具備獨特的個性,那他就越難做出這樣的犧牲。因此,一個人逃避、忍受抑或喜愛獨處是和這個人自身具備的價值恰成比例。因為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覺到自己豐富的思想。”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社交就全無意義,畢竟我們身體中的本能對社交有著強烈的需求,社交也是人在社會中更好生存的必要工具。了解孤獨和寂寞的區別,是知道獨處時的不適感來源于何處,從而能夠不再恐懼孤獨、戰勝寂寞。
蔣勛在他的探討孤獨的一本書中說:“孤獨沒有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叔本華
青年人首要學習的一課就是承受孤獨,因為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據此可知,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從一切事物當中體會到自身的人才是處境最妙的人。所以,西塞羅說過:“一個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稱得上屬于他的東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除此之外,一個人的自身擁有越多,那么,別人能夠給予他的也就越少。正是這一自身充足的感覺使具有內在豐富價值的人不愿為了與他人的交往而作出必需的、顯而易見的犧牲;他們更不可能會主動尋求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相比之下,由于欠缺自身內在,平庸的人喜好與人交往,喜歡遷就別人。這是因為他們忍受別人要比忍受他們自己來得更加容易……
柏那登·德圣比埃的話一語中的,并且說得很美妙:“節制與人交往會使我們心靈平靜。”因此,誰要是在早年就能適應獨處,并目喜歡獨處,那他就不啻獲得了一個金石廣。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這樣做。正如人們從一開始就受到匱乏的驅趕而聚集在一起,一旦解決了匱乏,無聊同樣會把人們驅趕到一塊……
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把社會人群比喻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時候懂得與火保持一段距離,而不會像傻瓜那樣太過靠近火堆;后者在灼傷自己以后,就一頭扎進寒冷的孤獨之中,大聲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盧梭
我如今處在任何一個人都從未遇到過的奇特處境中。對于我的心靈在這種處境中的狀態擬好了寫作計劃之后,我發現,執行這個計劃的最簡單而又最可靠的辦法是忠實地記下我孤獨_人散步的經過,記下我在散步過程中頭腦完全自由地思考、讓我的思想毫無阻礙地隨著它們的傾向的發展而做的夢,我只有在這一天當中孤獨沉思的時候,才能充分表現我自己和屬于我自己;我獨自一人思考,心無旁騖,毫無阻礙,敢于說我真正成了大自然希望我成為的那種人。
梭羅
大部分時間內,我覺得孤獨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兒,即使是最好的伴兒,不久也要厭倦,弄得很糟糕。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孤獨更好的同伴了,
畢淑敏
尋共鳴易,尋孤獨難。因為共同的利害,將無數人緊緊拴在一起,利至則同喜,利失則同悲。比如股票市場,哪里有孤獨插翅的縫隙?
高官厚祿,紙醉金迷,霓裳羽衣,巧笑倩兮……都需要有人崇拜,有人瞻仰,有人喝彩,有人鐘情……假若孤獨著,一切豈不是沙上建塔?
這些人也經常談論孤獨,但他們說出孤獨這個字眼的時候,表達的不過是一種利益不夠輝煌的憤懣感,和潔凈涼爽無欲無求的孤獨感大不相干。
人是軟弱的動物,因為恐懼才擁擠一處,以為借此可以抵擋自天而降的風雷。即使無法抵御,因為共睹同類也遭此厄運,私心里也可生出最后的快慰。
孤獨是屬于獸的一種珍貴屬性,表達一種獨往獨來的自信與勇猛。在人滿為患的地球上,它已經越來越稀少了。
也許有一天,人性終于消滅了獸性,孤獨就像最后一只恐龍,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