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淑梅
摘 要:新課改后,教師要轉變舊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在語文課堂上注重自主閱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教師也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提高自身素養,更好地服務學生的學習。
關鍵詞:語文課堂;細讀品味;自主合作探究;有效預習;終身學習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和深入, 就要求廣大教師們要改變舊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然而反思我們現在語文課堂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現象,卻又不由得使人發出這樣的感慨:課標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課堂教學卻是濤聲依舊,也使人不由得要問一聲:“老師們,你們改了嗎?”
現象之一:被榨干的閱讀——驚鴻一瞥
在很多的語文課堂中,我們會發現,學生讀書的時間少得可憐,往往是讀完一遍之后(朗讀能力差的甚至一遍也沒讀完),教師便迫不及待地引導學生研討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對精彩句段進行所謂的“品析”。一堂課45分鐘匆匆而過,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忙得不亦樂乎,學生也茫茫然地跟著老師轉,忙著記下所謂的重點……
反思:讀書思考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而在上述現象中,學生讀書的時間被榨干,對于課文只能是囫圇吞棗地看一遍,又何來情感的體驗呢?即使是高年級的學生,閱讀與理解的能力相對提高,但水平畢竟有限,有些內涵較深的文章,教師尚且要細細品讀一番才能領悟,更何況是小學生呢?這樣長期下去,學生的語感、閱讀水平有怎能提高呢?古人云:“作者胸有境,入境始為親?!彼裕谡Z文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讀書空間與時間,讓他們沉浸其中,在讀中思、思中讀,入情入境,通過與文本、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從而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體會文本的思想感情,并且對文本進行大膽詮釋,激發自我的創造力和表現力。而教師在學生“悱憤”之時適時點撥引導,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象之二:沉默的學生——欲說還休
在語文課堂中普遍存在一種令教師頭疼的現象:“沉默是金”,學生成了“悶葫蘆”。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整節課能積極發言的學生總是那幾個,敢于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更是鳳毛麟角。課堂氣氛沉悶,不少學生兩眼發直,昏昏欲睡,課堂成了教師唱“獨角戲”。目睹此景,讓人不由心生疑惑:為什么本該靈氣十足的孩子,變得越來越“死”了?其實細究起來,根源還在于教育教學的觀念問題。
反思: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記,把學生當成了“知識的容器”,這不正是上述現象的真實寫照嗎?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但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味地灌輸,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去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也逐漸習慣于被動地接受,個性被抹殺,已甘于做一個“容器”,而不是一個“發現者”“創造者”。從新課標中我們可以知道,課程是教師、教材、學生、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師生都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共創共生,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所以,作為教師要努力創設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并允許學生有獨特的見解,激發學生全神貫注地去體驗文本,通過對話去理解文本、發展文本。至于結論,最好像蘇格拉底那樣,讓學生自己體悟,教師不必包辦代替。面對各不相同的理解,教師不要強行統一,最好是鼓勵學生通過對話繼續深入探究。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能使語文課堂成為張揚個性的舞臺,讓我們的語文教學閃現出人性化的光輝。
現象之三:有效的預習——僅是學習字詞?
在很多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常會見到這樣一幕:導入新課后,教師檢查預習的情況,出示了字詞,指名讀、齊讀,理解詞語。檢查完畢,然后學習課文內容。(這是一節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
反思:語文閱讀教學,要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預習就是形成這種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培養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墒巧鲜稣n堂中的預習,使人不禁要問:“難道預習僅僅是學習字詞,理解詞語嗎?”《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有這樣一段話: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的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收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預習的主要任務不僅是字詞,而應當把重點放在對作品的整體感知、初步體驗上。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1)初步讀通課文,把握課文大體內容,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過搜集、閱讀相關資料,如單元提示、文下注釋、輔助資料等,進一步理解文章,把握編者意圖,這樣也可以提高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
(3)在自主閱讀中,要善于發現問題,并帶著問題再去研讀,邊讀邊思,并記下自己的心得與疑問,這樣可以多角度地、深入地揣摩、領悟文章內涵。學習語文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學習并正確地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因此,在預習中,學生要去品味鑒賞文章的語言美、結構美,從而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說,預習其實是自學,如果長期堅持下去,又何愁學生的自學能力不能提高呢?
現象之四:尷尬的教師——囊中羞澀
在語文課堂上很多教師常會有“底氣不足”“囊中羞澀”之感。如引導學生感悟體驗文章,自己卻不知所云,只能把教參上的話再搬給學生;在活動課上,卻發現自己掌握的資料竟不如學生的多;學生提出的問題也常令教師張嘴結舌;身處偏遠鄉村的教師,尤其是很多老教師普遍不會運用多媒體……
反思:教師除了必須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應有一點“古典味兒”“語文味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從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現代文學中汲取知識的養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如行云流水,揮灑自如。在這個信息化的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教師更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教師只有具有學習的能力,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才能以高質量的服務滿足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才能保持“平等中的首席”的位置。
參考文獻:
[1]巢宗祺,雷實,陸志平.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實驗
稿)[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江蘇省新沂市雙塘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