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廣紅
摘 要 《疲憊的布魯斯》是哈萊姆桂冠詩人蘭斯頓·休斯的早期作品。休斯將布魯斯的表現形式和手法移植到詩歌中,因此賦予了該詩很強的音樂韻律和節奏感。本文擬從文體學的角度入手對該詩的主旨進行探討。
關鍵詞 《疲憊的布魯斯》 文體學 變異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標識碼:A
A Study of "The Weary Blues" from Stylistic Perspective
RUAN Guangho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Written by Langston Hughes, Poet Laureate of Harlem during his early period, "The Weary Blues" embodies the artistic form of blues, therefore acquiring strong rhythms. This essay intends to explore the theme of the po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s.
Key words "The Weary Blues"; stylistics; deviation
《疲憊的布魯斯》是蘭斯頓·休斯的第一部詩集中的同名詩作。早在這首詩作中休斯就實踐了他的創作理念和種族夢想:將表明黑人身份和存在的音樂形式之一的布魯斯的表現形式和手法移植到詩歌中,全文的基調是疲憊中帶一點淡淡的憂傷,這種疲憊和憂傷是詩人是通過一系列變異手段及音韻、節奏的變化傳遞出來的。
本文擬從文體學中的變異手段入手,結合音韻、節奏的表意研究,對該詩的主旨進行分析。
1 變異手段
“所謂變異,就是不符合語言的常規。詩人為了各種目的,有時可以不受習慣用法的約束,大膽創新”(王佐良、丁往道,2005)。細讀《疲憊的布魯斯》,筆者發現詩人運用了多個層面上的變異手法。
如在《疲憊的布魯斯》的起始句中,“Droning a drowsy syncopated tune, / Rocking back and forth to a mellow croon,/ I heard a Negro play. ”詩人使用了一個偏離語法規范的垂懸結構。按照英語語法,現在分詞用作狀語時,其邏輯主語應與句子中的主語一致。而在該語境中,很明顯“Droning a drowsy syncopated tune, / Rocking back and forth to a mellow croon”的主語不是“I”。筆者認為這里的變異旨在強調和突出敘述的主體“I”(極有可能是詩人自己)和被敘述的客體“black player”之間的共性。而“I”正是借助了“black player”之口代為心聲。這種敘述的主客體之間的互動性或者叫做對話性正是詩人想要前景化的部分。該詩沒有像一般詩歌那樣,采用第一人稱直抒胸臆,而是借助被描述者的行為和言語間接傳達敘事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未來的展望。詩人這樣刻意制造一種敘事的距離感就是要提醒讀者要“置身詩外”,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理性地看待和思考黑人的處境、地位和未來。
除了語法變異和語意變異之外本詩還要一個重要的變異現象,即內部變異。本詩總體而言使用的是標準英語,但在19~22行和25~30行兩處使用的是黑人英語,出現了“aint, ma self, Is, gwine, ma, frownin, no mo”等非標準英語。這兩處的語域顯然有別于該詩的其它部分,這種內部語域的變化導致了內部變異。蘭斯頓·休斯是將黑人語言引入詩歌的先驅者之一,在本詩中他將白人語言(標準英語)和黑人語言并置。正是這種并置表達了詩人試圖將黑人文化與主流文化形成某種并置的愿望,這種并置實際上使黑人的話語權受到了某種程度的關注,是對白人話語霸權的消解與對主流文化的抗爭。(楊新宇,2007)誰說只有詩歌的內容才能表意,在這里詩人借助內部變異間接表達黑人呼吁平等地位的愿望照樣擲地有聲!
2 音韻、節奏的表意功能
音韻和節奏可以起表意寄情的作用。美國現代派詩人龐德說過:Rhythm must have meaning.(節奏必須傳遞意義)語流通過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變不長形成一定的節奏感,節奏感可以輔助語義起烘托詩意、渲染氣氛、抒發感情和加深印象的作用。(侯維瑞,1986)在該詩中,詩人巧妙地借用了布魯斯音樂的結構,三行構成一節,押韻的形式主要為 aab并大量使用了頭韻、諧韻和尾韻,并多以開口大、低沉、響亮的雙元音和長元音做韻腳,使得整首詩的節奏舒緩、壓抑,給人一種如泣如訴的悲壯、凄慘之感。而在穿插其間的黑人歌曲中,詩人則是使用了大量單音節詞和[t], [d]等爆破音,驟然加快了詩歌的節奏,使詩歌又有了一種號角般的呼喚和渴望改變現狀的急迫感。它使人們透過那哀婉低緩的節拍和一唱三回的吟誦猛然意識到黑人民族在文化和社會意義上的存在,意識到黑人生活的困境和黑人文化的魅力。(羅良功,1999)這正印證了詩人亞歷山大·蒲柏之言“The sound must seem echo to the sense.”(聲音必須跟意思相呼應)該詩最后出現的兩個死亡意象更是將這種控訴推向了高潮“The stars went out and so did the moon” “He slept like a rock or a man thats dead”,這兩個意象同時寓示著對于黑人而言,這樣一種困頓、挫敗、令人厭煩的生活令人生不如死,這樣的現狀亟待改善。
通過上文的分析,筆者認為該詩的主旨在于抒發對于黑人生存現狀的不滿和呼吁世人關注黑人的生存困境以及文化魅力。
對現狀的不滿首先可以從該詩的題目“The Weary Blues”中窺見一斑,在正文中有諸如“drone, drowsy, lazy, moan, sad, melancholy”等有強烈感情色彩和呼吁功能的詞語加以佐證。其更為直接的表現就是黑人演唱者對其生存現狀的控訴:“Aint got nobody in all this world, /Aint got nobody but ma self.” “I got the Weary Blues/ And I cant be satisfied./ Got the Weary Blues/ And cant be satisfied--/ I ain happy no mo”. 為了了結這生不如死的痛苦和毫無意義的生活,為了能夠 “quit ma frownin/ And put ma troubles on the shelf”,這個可憐的黑人受難者甚至希望自己已經凄然離世:“ And I wish that I had died”。
3 結論
該詩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語意層、語法層、語域層、音韻節奏層以及在這些層面存在的一些變異,獨立存在又互相作用,它們層層疊疊地向讀者傳遞著這樣一個主導信息:盡管異于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黑人的藝術和文化遺產充滿誘人的魅力和異樣的光芒,但卻沒有引起白人社會以及黑人種族自身的關注;黑人現在窘迫、挫敗的生存狀態以及薄弱或者說還處于蒙昧狀態的民族自豪感令人堪憂。
詩人正是運用了語言變異和表意的音韻和節奏使這種呼吁功能前景化,從而達到引發白人的關切和同情以及促使黑人自省的目的:一個有著如此迷人的文化和藝術的黑人種族卻遭遇著如此悲慘的命運。這種強烈的反差的確發人深省!
參考文獻
[1] 楊新宇.永遠的布魯斯——評蘭斯頓 休斯的《萎靡的布魯斯》[J].讀與寫雜志, 2007(5).
[2] 侯維瑞.英詩的韻律及其表意功能[J].外國語,1986(2).
[3] 羅良功.從社會符號學角度解讀蘭斯頓——休斯的詩歌形式[J].遼寧大學學報,1999(5).
[4] 王佐良,丁往道.英語文體學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