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近些年來,紹興地方政府通過加大對中小企業集群創新的投入和支持,優化集群創新環境,使中小企業集群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紹興中小企業集群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著創新能力不足等弱點,制約著集群的進一步發展。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提出解決措施,為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二、紹興中小企業集群創新發展的現狀
浙江是我國最早出現企業集群的省份之一,紹興則是浙江企業集群比較典型的地區。紹興企業集群主要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依靠民間力量,在市場機制作用下逐漸形成了紡織、印染、襪業、襯衫、珍珠、領帶、傘業、五金等30多類企業集群,其中規模相對比較大的企業集群有柯橋紡織業、嵊州領帶業、諸暨大唐襪業、上虞傘業等。紹興企業集群發展特點是以“民營經濟為主、第二產業為主、輕紡產業為主”,憑借產業傳統和區位優勢,錯位競爭,把有特色、有競爭力的產業做大做強。隨著集群企業的發展,特別是集群中小企業的迅速發展,結構調整的不斷加快,集群效應日益顯現。集群中小企業通過內強素質、外拓市場,實力不斷壯大。紹興集群中小企業以其靈活的運行機制和市場適應能力,在推進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勞動就業、擴大出口、繁榮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集群中小企業數量居多
紹興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集群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是柯橋區的紡織業集群。柯橋區紡織企業集群內的企業規模普遍比較小,大企業數量少,現有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不到20家,以中小紡織企業為主。在全區6000多家紡織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到90%以上。第二類是諸暨的大唐襪業集群,在諸暨從大唐鎮全鎮分布著的大大小小的10000多家襪子生產企業,到店口鎮以海亮、盾安為支柱而形成的40000多家中小企業,一百多萬人口諸暨人創辦了10萬余家企業。其中民營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5%以上。第三類是嵊州的領帶業集群。目前嵊州有1900多家領帶生產企業,從業人員五萬多人,年產領帶3億多條,占國內產量的90%,世界的40%。其中年產100萬條以上的領帶企業只有50多家,銷售收入超過億元的企業只有10家。集群內企業仍然是以中小企業為主。
(二)創新主體意識日益增強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起,紹興各個產業集群經濟總量不斷增長的同時,開始逐步利用先進科學技術,不斷引進和使用先進的機器設備,并通過產科研聯合攻關,加強產品研發創新,掀起了第二次創業的高潮。紡織、領帶、襪業、傘業等產業開始由簡單模仿逐步走向自主設計新產品,由依賴進口設備逐步走向自主生產設備,由生產低質量、低檔次產品逐步走向生產高質量、高檔次的名優產品,極大地促進了產業集群的進一步發展。近年來,為加大創新力度,提高紹興企業集群整體競爭實力,紹興市建立了產學研相結合的戰略聯盟,先后加入該聯盟的有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學、臺灣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等十家兩岸三地自主創新能力最強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紹興市22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大企業集團。隨著戰略聯盟攻關成果的不斷涌現,對紹興市整個企業集群的結構升級都將產生巨大推動作用。同時,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與紹興政府聯合建立的紹興紡織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也開始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方面的服務。
三、制約紹興中小企業集群創新發展的突出問題
紹興中小企業集群不論在規模上還是在效益上,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大大加快了紹興區域的工業化進程。但是紹興中小企業集群創新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嚴重制約著紹興中小企業集群的生存和進一步發展壯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新不足
創新不足制約了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后勁。中小企業集群所采用的技術多為引進或模仿,自主創新較少,普遍缺乏持續創新能力。集群內沒有形成創新網絡,中小企業資本規模偏小,創新投資風險大,外部性強。為減少研發投資成本和降低創新風險,集群內的技術模仿動機遠遠超過了其創新動機。群內中小企業都愿意成為“免費搭車者”,而不愿意自主創新。創新動力的嚴重不足制約了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二)集群的封閉式結構喪失創新活力
中小企業集群內企業之間的關系是柔性、動態變化的關系。各企業之間是一種既相互競爭又彼此合作的關系。集群的發展需要集群內企業彼此相互促進和補充,共同協調發展。也需要其他相關行業和機構的支持。集群內企業與機構間的基于信任的網絡化交易,在降低企業交易成本的同時,也導致了整個集群的封閉式結構。當集群內企業習慣于內部網絡化交易后,逐漸不愿或不敢與集群外部企業或機構進行交易活動,這樣,集群便成為一個封閉的系統。整個集群對于外部知識、技術的獲取能力以及對于外部環境應變能力不斷減弱,競爭優勢逐漸減弱,進而導致集群衰退,競爭力不斷下降,直至集群解體。
(三)協同創新不夠
紹興中小企業集群由于存在產品結構、產業分工定位等方面的問題,很少有合作創新現象。這樣,使得企業集群的很多潛在優勢不能得到發揮。一方面,集群中大型企業自身實力強,資金雄厚。而中小企業資金不足,技術水平低,兩者之間的巨大差距造成集群內大小企業難以協作創新,集群優勢難以發揮。另一方面,處于產業鏈中各環節的企業成員之間缺乏有效的產業分工機制,集群成員各自為戰,相互競爭,產品同一性現象嚴重。由此致使整個集群呈現出平面重復,無序擴張,利益耗散和惡性競爭,嚴重制約集群整體競爭能力提升。
(四)創新人才缺乏
企業發展需要熟練的工人,更需要高層次的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創新人才。現有集群內的企業管理者、技術人員等基本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本土人,他們缺乏專業知識,沒有創新能力,依賴行業積累的經驗,難以適應現今國際化、高技術化發展需要。人力資源特別是高層次科技型創新人才的極度匱乏,已直接影響著紹興中小企業集群創新發展的進程。
四、促進紹興中小企業集群創新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服務體系
首先有關行政部門需要聯合成立能夠提供綜合服務能力的有關組織,在相關政策范圍內為中小企業提供基本政策性保障服務、融資協調服務等各種優惠性、幫扶性、支持性綜合服務。其次各類專業性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社會化的服務。服務的重點在于信用擔保方面、融資方面、軟硬件技術服務方面、信息咨詢服務以及人才專業化培訓方面等領域。同時要充分發揮有關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機構的作用,更加有力地為中小企業提供實質性的服務。按照政策支持發展,兼顧防范風險的原則。以企業自身市場化操作為主,政府支持為輔的思路下,促使高成長性的創新科技中小企業在完善的金融政策支持下,獲得快速和健康的發展。
(二)鼓勵創新,提升創新能力
鼓勵和幫助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建立健全其能夠技術創新的開發機構,以提升中小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也能夠帶動加強其專業化配套的能力。有一定資金和技術優勢的中小企業要建立自己的技術開發中心,通過積極主動實質性地開展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走聯合創新的道路,優勢互補,力爭把最新的一些科技成果在企業中進行產業性的轉化。積極引導中小企業融入到大企業的創新系列中,圍繞大企業的創新提供相關配套系列服務,以創新中小企業自身產品技術和生產工藝水平,提升產品的功能和性能,增加附加值,增強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三)促進集群內各企業間的協作
政府在政策層面上要為中小企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能夠規范中小企業的行為,保證公平性和公正性。制定出臺各種優惠政策措施,以加強對集群內各類型不同規模企業之間的合作創新的引導,支持成長性中小企業成為帶動其他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龍頭企業,使一些中小企業能夠形成特色化經營的企業。在制度和規范保障的前提下,給集群內企業之間的合作創新提供有效地促進機制,加強合作意識引導,使企業形成主動合作創新的氛圍,發揮雙方的潛力和優勢,提升集群整體的創新水平。同時,提高集群中技術、加工生產等信息的流通,關注最新技術發展動態以及整個市場的變化需求,提高集群整體對環境的適應性,避免集群的“鎖定”效應。
(四)重視人才培養和引進
中小企業應制定完善的企業內部人才培養計劃,強化員工的培訓,拓寬具備條件的優秀員工上升的通道,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同時中小企業更要以全球的視野加快引進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特別是一些想回國發展的海外創新型英才。企業想要培育出自己優秀的創新團隊,首先就需要引進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是實施自主創新,推進創新發展的核心因素與根本保證,是人才資源中最具活力、最具引領作用的核心資源。其次是以項目團隊作為主體的引進,借此引進來帶動企業自身項目發展,推動自身的轉型升級。
總之,在推進紹興中小企業集群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地方政府要以公共服務平臺為切入點,建立健全服務體系,促進集群內各企業間的協作,為集群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可持續創新發展的環境。同時中小企業也要積極引進創新人才,培育創新團隊,提升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提升集群整體的創新水平。
參考文獻
[1]黃海蓮,于中華.中小企業集群式創新的探討[J].中國中小企業,2011年04期.
[2]傅為忠.區域集群式自主創新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0年.
[3]徐濤.關于加快推進浙江臺州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若干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1年06期.
[4]董偉,曾光輝.浙江紹興縣輕紡產業集群的成因、問題及對策[J].北華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5]金娜.諸暨市中小企業競爭力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0年.
作者簡介:牟光宇(1977-),男,山東日照人,現供職于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經貿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