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在湖北黃石市建設和推廣應用情況的分析研究,探索對政、銀、企關系帶來的變化,提出了加強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 推廣應用 思考
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是依托互聯網為應收賬款融資交易中的債權人、債務人和資金提供方等參與機構提供信息合作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平臺的建設和推廣應用,讓更多的企業和應收賬款參與到融資中來,盤活應收賬款存量,提高市場效率,推動應收賬款業務的創新和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本文通過平臺在湖北黃石市建設和推廣應用情況的分析研究,探索對政、銀、企關系帶來的變化,提出了加強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的具體建議。
一、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對政、銀、企關系帶來的變化
(一)平臺成為政府及部門認可的企業融資工具
黃石市政府、國資委、經信委以及政府集中采購中心等政府及企業主管部門通過聽取人民銀行工作匯報、參加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座談會等,已就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工作作用和意義達成共識,一致認為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將進一步盤活全市應收賬款存量,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擴大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融資規模,推動應收賬款融資業務創新。
(二)平臺成為各金融機構收集應收賬款融資需求客戶的信用資源
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工作開展前,各金融機構一般采取分散、一對一等方式尋找應收賬款融資需求客戶。隨著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工作不斷深入,各金融機構可通過平臺按批次、批量集中采集持有“優質”應收賬款且有融資需求中小企業客戶信息,進而進一步拓展各金融機構應收賬款融資業務。
(三)平臺成為有應收賬款融資需求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據人民銀行黃石中心支行對全市50戶有應收賬款融資業務的企業調查統計,100%的企業認為應用平臺提供的信息合作服務增加了企業融資渠道;100%的企業認為應用平臺提供的信息合作服務對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業務有幫助;62%的企業認為應用平臺提供的信息合作服務能幫助企業完成應收賬款融資業務;72%的企業認為應用平臺提供的信息合作服務幫助企業完成應收賬款融資業務仍然存在困難。
(四)平臺成為基層央行改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加大實體經濟扶持力度的有效手段
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具有的“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擴大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融資規模”功能和作用,必然成為基層央行貫徹落實總、分行支持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和加大實體經濟扶持力度精神的首先金融服務手段。
二、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平臺業務運營較高層級法律規范
盡管中征登記公司制定了主要包括《合作備忘錄》、《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應收賬款融資信息合作主協議》、《應收賬款質押/轉讓登記委托代理協議》和《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信息合作業務規則》在內的平臺運營相關法律文件,但是這些法律文件屬于一般性規范文件,法律層次較低。同時,平臺尚未制訂相關較為全面的監管、統計分析、退出機制、風險救濟以及失信懲戒等法律規范,不足以支持平臺在全國廣泛大規模推廣應用提供法律保障,需要制訂更高層次法律文件如部門規章對平臺運營進行較為全面的法律規范,才能保障平臺業務的有序開展。
(二)企業應收賬款精準確認存在一定難度
一是部分債務企業不愿意對應收賬款進行確認。債務企業確認應收賬款行為帶給自身益處短期內不明顯,使部分債務企業對應收賬款進行確認積極性不高。同時,債務企業在平臺上對應收賬款進行確認后,還要在資金提供方與債權企業線下交易時對應收賬款進行再次確認并簽發相關法律性文件。在這一確認行為過程中,資金提供方為保障資金安全往往要求債務企業對應收賬款對應貿易真實性進行精準確認,導致部分債務企業規定確認應收賬款須經董事會批準、董事長簽字認可,人為提高確認應收賬款門檻。二是上市公司作為債務企業確認應收賬款受證券交易所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制約。各證券交易所制訂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對外披露信息,特別是關聯方交易信息時間不得早于證券交易所信息披露時間。按照這一要求,上市公司作為債務企業對應收賬款進行確認時,須先行或同時在證券交易所進行信息披露。這一規定要求,使這些債務企業既感覺程序繁瑣,又擔心過多應收賬款信息社會披露影響公司自身“資金形象”。三是存在債務企業隨意確認應收賬款風險。由于缺乏對債務企業確認應收賬款監管、懲戒(僅限于取消平臺參與資格)等較全面的法律規范,使債務企業隨意確認應收賬款如變造應收賬款、假造應收賬款等成為可能,進而將進一步誤導資金提供方與債權方線下交易。
(三)銀行信貸政策調整加大了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難度
一是行業信貸準入政策調整將使相關應收賬款融資達成交易客戶數量和融資量萎縮。部分銀行將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參與相關應收賬款融資業務調整為限制類,同時要求參與相關應收賬款融資業務交易的債務企業必須是世界500強企業或者是總行級重點客戶。短時間內該行相關應收賬款融資達成交易客戶數量和融資量便由先前的72戶和余額近12億元,萎縮至目前的19戶和余額3.5億元。二是信貸門檻調高將使相關應收賬款融資業務達成交易難度進一步加大。部分銀行增加要求債權企業提供足額抵押、擔保等作為第二還款來源保證,同時要求相關應收賬款融資業務信貸期限不能長于合同賒銷期限或按稅票簽發日起不超過180天,顯然增加了相關應收賬款融資業務達成交易難度。三是強化應收賬款確認要求進一步增加了債務企業確認應收賬款工作難度。部分銀行增加要求債務企業在對應收賬款進行確認時必須提供應收賬款對應合同號、對應還款來源和對應還款賬號并進行法律公證,實際上是要求債務企業對資金提供方第一還款來源進行確認,勢必進一步增加了債務企業確認應收賬款工作難度。
(四)缺乏政府及其部門相關配套政策支持
一是尚未建立促進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的政府及其部門工作機制。政府及其部門尚未建立指導鼓勵企業積極利用平臺開展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推動大型工商企業為配套中小微企業或涉農主體應收賬款質押提供債權確認服務,為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申請人和應收賬款債務人提供信息查詢服務等整體聯動、高效務實的工作機制。二是尚未出臺促進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優惠政策。政府及其部門尚未出臺相關引導金融機構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降低業務門檻,減少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申請人融資成本的政策措施,也沒有出臺鼓勵企業積極利用平臺開展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相關財政貸款貼息政策等優惠政策。三是尚未建立促進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風險補償機制。沒有建立專業擔保基金、風險補償基金,也沒有出臺引導保險、擔保行業積極降低金融機構發展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風險的政策措施。
(五)成本控制成為平臺各參與機構的隱憂
目前,平臺各參與機構僅需一次性投入注冊費用100元,即可享受平臺信息合作服務。然而,《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應收賬款融資信息合作主協議》第九條規定中征登記公司有權今后就平臺的服務收費標準進行調整。平臺各參與機構普遍擔心隨著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不斷深入,將實行平臺業務逐筆收費,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企業融資成本。
三、意見與建議
(一)人民銀行總行要出臺相關平臺業務運營較全面的法律規范
目前,在人民銀行總行已出臺《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對金融機構開展應收賬款融資登記業務進行規范的同時,還要盡快建立健全統一、規范的平臺業務相關管理制度,對平臺業務功能、業務流程以及監管、統計分析、退出機制、風險救濟以及失信懲戒等進行全面地明確和規范。由于人民銀行總行出臺的相關平臺業務運營法律規范屬于部門規章,還能夠對違反平臺業務操作規定的機構參與者和平臺維護工作人員設定行政處罰追責項目,從而切實保證平臺運營過程中防范風險,保障平臺業務的有序開展。
(二)政府及其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工作支持力度
政府要加強對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工作的領導,牽頭組織全市各部門、金融部門以及企業等建立齊抓共管、協調統一的促進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工作機制;通過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制訂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工作實施方案以及設立平臺融資風險擔保基金等,引導和調動各平臺參與機構使用平臺服務積極性;通過健全完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努力完善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為平臺參與者開展平臺業務提供更全面、更真實的信用信息;還應利用宣傳部門及新聞媒體機構等多重手段,多種渠道宣傳推廣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工作。
(三)人民銀行要加強對平臺建設和推廣應用工作政策引導與支持
宏觀層面上,人民銀行要發揮經濟宏觀調控職能,通過改善我國企業向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大環境,革新企業融資制度,從而使銀行業務從貸款批發業務逐步轉向面對中小企業的零售業務,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微觀層面上,要適時出臺指導意見或管理規范,引導金融機構和企業積極實踐平臺業務,合理防范風險,提升業務水平。
(四)各金融機構要加快依托平臺服務的金融產品創新進程
各金融機構特別是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財務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應積極提高信貸產品創新效率,加大信貸產品創新力度,積極探索開發依托平臺服務開展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系列新產品,進一步加大產品宣傳力度,增強自身的金融競爭力。同時,要在建立和落實較為完善的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審批標準、操作程序、風險控制、貸后管理以及資產評估等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適當降低企業融資門檻、減少審批環節、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努力促進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不斷發展。
(五)各企業應重視和維護自身信用并加強應收賬款管理
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應當進一步樹立信用意識,建立健全財務制度,提升信用信息披露水平,靠自身資信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融資機會;同時,應深化對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的認識,改善應收賬款管理,提供合格的應收賬款單據等授信申請資料,以便獲得金融信貸資金。
參考文獻
[1]《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07〕第4號).
[2]《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應收賬款融資信息合作主協議》(中征登記公司).
作者簡介:徐軍,男,浙江鎮海人,經濟師,歷任中國人民銀行黃石中心支行辦公室副主任,法制辦主任,調統科副科長,中國人民銀行大冶市支行行長,中國人民銀行黃石中心支行征信管理科科長,研究方向:金融、銀行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