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絡的傅盛在新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以前的商業模式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而現在,則有可能是羊毛出在豬身上。正如小米的最大本事:它在看得見的部分可以不掙錢,但卻可以用別的方式掙。
羊毛出在豬身上,作家王躍文很多年前也曾提及,只不過他針對的是中國股市。總之無論哪種語境,這個比喻,都是對“甲方賣東西乙方買東西而丙方搶著來買單”的一個有趣概括。
互聯網時代新的東西層出不窮,只是從本質上講,新商業智慧和傳統的商業智慧并無本質區別,即便它們穿上了更絢麗的外衣。互聯網講流量,傳統商業講人氣,有流量的地方就有變現的可能,有人氣的地方就有新商業生態出現的空間。這才是根本。
有人氣的地方就會有羊毛出在豬身上的可能。在重慶一家地段算不得繁華,甚至環境可以用臟亂差來形容的豆花店,因為味道好每天前來吃飯的食客人山人海。不要小看賣豆花賺得少,因為人氣,這家店從看得見的地方到不太容易看見的地方,到處都貼滿了豪車做的廣告。
同樣,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各種以聚集人氣為目的的粉絲經濟,“幫主”們的錢包并不一定非得由粉絲來滿足。真正做出貢獻的,更有可能是被這么一幫粉絲吸引來的廣告商、供應商,乃至其他愿意“包養”這幫人的金主們。
羊毛出在豬身上,這是一種并不新奇的商業邏輯,但是在這個互聯網不再只是虛擬經濟甚至已然成為實體經濟一部分的時代,其必然掀起此起彼伏的商業波瀾。2014年,據說順豐要在全國開3萬家O2O連鎖店,也即是說,送快遞的不再滿足于送快遞掙錢,而是要通過實體店落地的形式開始掙合作商家的錢。
同樣,諸如騰訊等做流量分發生意的互聯網大戶,也開始四處并購入股,網絡江湖中的“站隊行為”在20i4年注定成為主流生態。以大眾點評網和騰訊剛剛達成的合作為例,騰訊占股百分之二十會帶來什么?雖然具體的方向還未明晰,但試想那些每天在朋友圈曬美食發照片的微信用戶們,這本身就是一個點評過程,那么它會不會成為一個新的變現渠道?
羊毛出在豬身上,說的其實還是那句老話,“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