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上市這件事,一個多月之前,劉強東信誓旦旦,2015年之前不會上市!一個多月之后的2014年1月30日晚——中國的農歷大年三十除夕夜,劉強東向美國SEC提交了上市申請。
是誰給了劉強東必須馬上上市的壓力?
讓我們來看看京東的招股書: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京東凈營收分別為人民幣29.19億元、85.834億元、211.29億元和413.81億元。而這幾年京東的運營虧損分別為人民幣1.034億元、4.12億元、12.84億元和17.23億元。2013年前三季度,京東商城凈營收為492.16億元,較上q-go同期的288.07億元上漲7()%。與此同時,前三季度,京東商城已實現盈利6000萬元,去年同期為虧損1424億元。
從數據上看,京東商城已實現了盈利。一切都開始美麗起來了?華麗的外衣里或許裹的是件破了幾個洞的汗衫。外人只要仔細些就能發現,京東的盈利主要來源于利息收入和政府補貼,盈利并不穩定。在目前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公司的估值并不樂觀的大背景下,盡早上市是明智之舉。筆者認為,這是劉強東上市的首要壓力其一。
痛苦的是,劉強東的護城河還并不穩固。京東商城近年來雖然推出了開放平臺業務,開始降低自營品種種類,從而降低了存貨風險,并在打價格戰方面更加謹慎,但它仍然主要依靠自營電器業務盈利。如今,劉強東的面前又出現了兩座大山,他們的名字叫國美和蘇寧。二者都在全方位地往互聯網遷移,尤其是蘇寧,其轉型決心十分徹底.。兩位大佬在供應商管理方面的規模效應和深厚積累,使得他們能夠在網絡上把電器價格壓得更低,而京東由于缺少資金,難以應戰。這是劉強東的壓力之二。
更讓劉強東痛苦的是,當前電子商務往移動端發展趨勢明顯,連馬云都被騰訊的微信發展逼得心驚肉跳,不惜親自站臺為來往造勢。一夜之間,一切似乎都要和移動互聯網有關系。事實上,移動端和PC端在電子商務方面的消費特點有很大不同,由于移動端屏幕更小,因此更需要盡早布局以滿足用戶需求。與此同時,用戶認為在社交狀態下獲得的商品更有可信度,以社交為切口能提高電子商務在移動端的成功率。馬云在移動端有來往作為切口,馬化騰有微信作為切入點,而劉強東的移動客戶端在應用商店中尚不能排進前20名,且服務體驗都比較差。看著馬云和馬化騰在移動端四處并購,自己卻還沒有形成移動端的生態系統,他能不著急上火嗎?
最后,作為一家在風險投資的助力下迅速成長的公司,京東商城已經進行了多輪融資,每次融資都咬掉了劉強東一大塊“肉”。再加上京東邀請來的那些高管和人才需要上市來穩定軍心,投資方也只有通過上市才能獲得回報。如果再不上市,要不就是條件苛刻得使劉強東失去控制權,要不就是面臨投資者關系惡化的局面。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劉強東可能真的缺錢了。消費者在京東購物時感受到它的價格優勢沒有以前那么大了,錢用到哪里去了呢?劉強東用到了自建物流和倉庫上。
京東招股書上顯示,目前有82個倉庫設施,超過130萬平方米,在460個城市有1453個配送站,18005個送貨員,8283個庫管員,4842個客服人員……劉強東以為自建物流是應對馬云的差異化競爭優勢,誰知馬云卻用菜鳥網絡攆動起了多家民營大佬一起投資智能化物流。是否有被四兩拔了千斤的感覺?劉強東波瀾壯闊的物流投資,使得他在資金方面并不輕松,大量的3C庫存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減值風險,因此劉強東需要上市,而且最好是搶在馬云之前。
由此看來,作為京東的掌門人,劉強東不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