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教授于1953年分配到北京市精神病院(即現在安定醫院)工作,對當時醫院的情形記憶猶新。“當時的院址在北鑼鼓巷38號,就是一座普通民居院落,從醫院的各方面來看,包括醫務人員的數量、醫療條件、管理制度等都很薄弱”,為此,北京市有關領導提出建設一所新型的精神病院的規劃。
新院址選在德勝門外附近,于1954年建成,當時共有200張床位,男女各占一半,分四個病區。名稱為北京市精神病院第一所。張教授作為當時醫院的第一批專業精神科醫生,主要負責新院的組建工作。新院正式接收病人后,張教授及其同事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訂立病房管理規章制度,讓醫護人員了解自己的職責。為了提高精神病人的生活質量,醫院還組織了一些病人力所能及的活動,盡可能幫助病人恢復正常的節律。
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開展精神科的治療。首先規范當時已有的電痙攣治療,包括重新修訂電痙攣治療操作規則,統一醫生治療方法等。在上世紀50年代初,精神藥物尚未上市,在張教授的帶領和醫院全體職工的積極努力下,醫院成立了胰島素治療室。此外,醫院培訓的第一批醫護人員也開始在新的工作崗位一展身手。
毫無疑問,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與國家經濟的水平息息相關。“那時還學習蘇聯的睡眠療法,主要治療神經官能癥。直到上世紀60年代,精神分裂癥的藥物治療才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張教授說起這段往事,語氣里滿是遺憾。
1958年,北京市精神病院第一所正式更名為北京安定醫院。“此時有一件大事不能忘記,即北京市開創了全市精神病防治網,安定醫院責無旁貸派出了相當數量的專業醫護人員,積極參與北京市精神病防治網的建設。”張教授特意強調道。在這次活動中,大量的專業醫務人員把精神衛生工作的“觸角”延伸到全市的各個郊區縣,為現在的北京市精神衛生保健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多年的臨床精神科實踐,讓張教授及其同事們意識到,治療精神疾病光靠藥物是不完善的。“精神科醫生不能單獨作戰,必須和心理學工作者攜起手來。”據張教授介紹,改革開放前夕,醫院已經和北京很多高校心理系和研究機構有學術上的交流了。比如北京大學心理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等,這些學術上的交流為日后的合作提供了保障。
改革開放以后,精神衛生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醫院很多優秀人才走出國門,去國外開闊眼界,然后把國外的先進治療技術和經驗帶回來。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也豐富了很多,以前那種一藥難求的局面大大改觀。”張教授笑著告訴記者。
回顧安定醫院的發展軌跡,張教授深深感到:沒有黨和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有安定醫院的輝煌。雖然安定醫院在國內精神疾病專科醫院中名列前茅,但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段差距。“作為安醫人,我們要不斷努力,繼續提高我們的醫療技術,培養精神醫學和心理人才,讓我們的精神疾病患者少受一些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這既是張教授的殷殷期望,也是飽嘗精神折磨之苦的患者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