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廣健
當參加第14期內觀體驗的服刑人員走出靜謐的治療室的那一刻,我們的心情是不平靜的。至此,北京市監獄參加內觀體驗的服刑人員已經整整100人次了,內觀體驗引入監獄也走過了兩年的風雨歷程。就像蓋房子的工人一樣,我們用一磚一瓦壘砌建筑物的過程是平淡的、辛苦的、千篇一律的,然而當我們看著身后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心中充滿了欣慰。
“要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信心,可以去查查過去每天度過的日子。”日本吉本伊信先生經過30年的經驗積累,懷著讓人幸福的愿望于1953年開發了源于東方文化的獨特心理療法—內觀療法。內觀療法的三個主題是:“他人為我所做的”、“我給他人的回報”和“我給他人帶來的麻煩”。在操作上,內觀者經由專業人士的指導,在獨立密閉的空間對人生經歷中重要他人的關系進行回憶和反思,在細致的回顧中獲得對個人心理、性格、人際等多方面的洞察,進而調整心境,喚起“省”與“悟”的念頭,最終以自覺的意識來凈化內心。
內觀療法能幫助參與者重新認識自我、體會他人。它的心理機制主要是通過對人生的再回顧、對恩情的再體驗、對人生的再定義,使內觀者對自己的過去有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的理解和反省,產生做錯事后的羞恥感、與親人朋友之間的連帶感、對世界和他人的信任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體悟用正確的視角去理解周圍的人或事。
內觀療法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國外逐漸得到系統的應用。目前,歐美、日本、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一些監獄采用了“內觀療法”對服刑人員進行教育。
孔子說“觀過而知仁”,南懷瑾先生在他的《論語別裁》一書中這樣詮釋:“觀過而知仁”,就是說我們看見人家犯了錯,看見人家經歷反省的過程,自己就不要再犯同樣錯誤。其實,內觀體驗就是一個感受他人人生、汲取他人教訓、觀察他人過失、體悟他人改過的特殊經歷,在這個經歷中作為引導者的治療師同樣收獲豐厚,體驗者用自己的真誠和傾注,給予他人寶貴的人生昭示,讓更多的人以他們的過失為鑒,少犯錯誤、不走彎路。
內觀體驗的“觀過”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在服刑人員體驗者中,至少有10個人扼腕嘆息道:“如果我早幾年經歷了內觀體驗,也許不會走進這大墻之中。”實際上,這就是他們在內觀體驗中認真審視了自己的經歷,看到了曾經的過失,認識到過失與犯罪之間的關系。這無疑是一個完整的“觀過而知仁”的過程,只是來得晚了一些,才會有這樣的嘆息。
通過對服刑人員體驗者的觀察發現,他們和社會上參加體驗的人士不同。他們參加內觀體驗的目的非常明確,動機也簡單而迫切:有的是來尋找人生失意原委的,有的是來破譯自我犯罪成因的,有的是來解析與親人情感疏離的,也有的是來探尋生活不如意的性格缺陷的……這與我們當初的預想是相吻合的。內視體驗契合了服刑人員特殊的生活經歷和現實困惑,對服刑人員面對的監獄生活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心理疏導作用。也就是說,“內視觀想”是適合服刑人員群體的心理體驗活動,是符合服刑人員心理矯治的有效手段。許多服刑人員通過內觀7天的體驗,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改變—對人生的重新認識、自我性格整合,對同伴的親和態度、對親情的依戀和渴望,都在悄然發生變化。
呂某是一個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服刑人員,一度曾尋求醫療幫助,成為分監區的“特護”對象。在10多年的服刑過程中,他的雙親先后故去,他始終覺得自己給父母帶來了不幸和屈辱,不敢面對、不敢深想,久而久之成了他解不開的一道心結,嚴重影響他的服刑改造。參加內觀體驗后,在談及收獲時他說:“回味父母的關愛和往事,太多細節涌上心頭,我竟然想不出曾經為父母做過什么,我的人生中居然欠缺了對父母的孝敬。當我明白這些的時候,父母卻離我而去,想到這里心如刀絞。如果有一天走出監獄,我一定去彌補自己的罪過,用其他方式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內觀體驗后,呂某打開了積壓于內心多年的內疚情感,放下了多年來積郁的心結。
體驗者劉某入監前被羈押了很長時間,羈押環境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參加內觀體驗后他說:“作為一名服刑人員,能在監獄里體驗到如此溫暖、親切的氛圍,讓我很感動。治療師與我們交談時總是面帶微笑、和風細雨,讓我感覺到久違的溫暖。我積蓄了很久的話,有些甚至連自己最親近的人都沒有說過的事情,一股腦地全說出來了,感覺非常痛快。”
吳某因為自己犯罪牽累了妻子而自責不已,多少年了他一直想對妻子說一句“對不起”,可總也說不出口,擔心妻子怨恨,擔心親戚朋友指責。內觀體驗后他在感言中寫道:“在我入獄并牽累了妻子也遭牢獄之災后,我幾乎不敢想,一想就心如刀絞、痛不欲生,但我真的想念她,我愿意用一切方式贖罪。”后來妻子讀到了他的內觀感言,痛哭不已,來信表達了寬慰。
“觀過而知仁”,這五個字非常貼切地道出了內觀體驗的精髓。“觀過”不僅僅局限于觀察別人的錯誤,只要站在客觀的角度,對自己人生的反思一樣具有“以人為鑒”的作用。內觀給體驗者營造的,正是這樣一個客觀審視自我的機會。對于參加內觀體驗的服刑人員來說,只要能客觀地審視自我、檢視人生、內省過失,其實就完成了“觀過”的歷程,一樣能夠獲得不再重犯昨天錯誤的“知仁”結果。
而作為監獄心理矯治工作者,我們的工作是貼近服刑人員的心靈和情感,向服刑人員傳達平等、尊重的態度和精細、專業的風格,使他們感受到包容和真誠,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挽救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