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剛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父母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但當孩子提出要求時,他們都會滿足,哪怕那些超出自身能力的要求,他們也會去滿足。講一個大家熟悉的真實故事。一位父親為了女兒能見劉德華一面,并得到他的簽名,把借的幾千元花掉后,又把自己不足40平方米的住房賣掉了,這些并沒有讓女兒達成愿望。最后,這位父親表示,他愿意賣掉自己的一個腎。
這種溺愛看起來好像有一點偉大的味道,但實際上,對一個成長過程中的孩子來說,這是一種懶惰的、不負責任的、毀滅性的“愛”,很可能給孩子埋下心理隱患。
韓立(父):我家兒子韓哲18歲,高考的成績不錯,去浙江的一所一本大學讀書。我們夫婦對兒子的成績及所學的專業都挺滿意,他自己也滿意。開學前,我們領他到北京玩了幾天之后,就送他到學校,學校還有家鄉的熟人去接我們。我們夫妻在當地住了三天,把所有的生活用品都給他買好,床也給他鋪好了。當我們要走的時候,囑咐韓哲,你哥哥(鄉親)會照顧你的,你有什么事問他。
韓哲:媽,你倆走了我怎么辦呀?
媽:我們走了,你在這該上學就上學唄。
韓哲:那我怎么吃飯呀?
媽:你換飯票到食堂吃飯唄。
韓哲:拿什么換飯票呀?
爸:拿錢換飯票,再拿飯票去買飯。
韓哲:去哪換飯票呀?
爸:讓哥哥領你去一趟你不就知道了嗎?
韓哲:那食堂在哪兒呀?
爸:你問同學就知道了。
韓哲:那我不知道菜飯多少錢呀?
爸:多少錢,食堂會有告示板的。
韓哲:我去哪上學呀?
爸:問同學就知道了。
韓哲:你們走了,誰給我洗衣服?
媽:花錢拿到洗衣房洗唄。
韓哲:那我不知道洗衣房在哪兒。
媽:問同學、問你哥哥都可以。
韓哲:那你們走吧。
韓哲問的這些問題,對上大學的孩子來說,真是太幼稚了,可對于韓哲來說真的是難以解決的大問題。就這樣,韓立夫婦帶著忐忑不安的心,回到牙克石家里。沒過幾天,他們接到學校老師打來的電話,說韓哲有點精神異常,不認人,不知道自己在哪兒,害怕人,夫妻倆趕緊趕了過去。
學校的老師說:“韓哲出了學校找不到回來的路,晚上在街里亂走,后被巡警送回。我們問他去哪里,他說不知道,兩只眼睛發直,特別害怕的樣子。問他家長的電話號碼,他說不知道。”就這樣,韓立夫婦將孩子領回家了,醫院初步診斷為“急性應激障礙”。
我問韓哲的父母:“孩子在家的時候,你們是怎么照顧他的生活的?”
媽:他的所有生活都是我照顧,無論我多么忙也要把飯給他做好,我有特殊情況,他爸給他做飯。有時他自己說你們有事我自己在家煮方便面,我怕燙著他,從未讓他煮過。衣服就更不用說了,從未讓他洗過。
爸:我們倆是太嬌慣他了,什么事都替他做了。他回家說上學座位遠了看不清,我找老師求情把他的座位往前挪;他和同學吵架,我們求老師同學理解他,我們平時很少給他錢,怕他不會買東西,他要什么吃的,我們就給他買什么。
媽:我們怕影響他學習,平時連買醬油醋都不用他。我對他的褲子腰肥、長短了如指掌,我給他買的衣褲穿起來一定合身。他自己從來沒有坐火車出過門,即便近處也沒自己去過,家里不放心。
如何讓韓哲盡快地、健康地返回大學獨立生活和學習,這是我們心理治療工作的重點,為此,我們制定了治療方案:
1首先給他們做家庭心理治療,使其父母及韓哲明白,為什么韓哲會出現這種心理障礙,這樣父母及韓哲就有了積極的情緒來配合我們。
2采用漸進式、階梯式脫敏療法,使韓哲逐漸擴大獨立活動的范圍,如外出購物、到新的場所游玩、到較遠的城鎮。
3我們通過心理指導告訴韓哲無論到什么地方,相關單位、部門、組織都會有相應的告知牌,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告知牌,做事就會很安全便利。另外要學會“學問”,不會就學,不知就問。
經過一個多月的心理治療,韓哲返回學校生活學習了,從來沒有獨立生活的他,會在以后的日子里重新找到自我。這一案例給所有父母留下一個問題—怎樣對孩子才是真愛?
溺愛是一種懶惰、不負責任的愛。與溺愛相對應的是真愛,真愛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真愛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滿足他不同的成長需要,如3-6歲的自主感、6-12歲的勤奮感等。真愛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樂意看到孩子的自我獨立和成長。只有孩子通過自主的探索,才可能形成自我,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最合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