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恒恒
“問題”是教師與學生傳遞思想、情感的紐帶,是溝通師生認知活動的橋梁。學生能否在教學過程中真正主動參與,能否生成交互的、和諧的、高效的、完整的學習過程,問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問題應該流淌于數學課堂中,貫穿于學生求知的全過程。如何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有問題”呢?
一、勇于質疑,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質疑”是學生動腦筋的一種表現,是他們善于發現問題,提出疑義,以求解決問題的表現。教師要善于利用兒童好問和好奇的天性,教給質疑方法,使學生樂于質疑,從中能享受著質疑的樂趣。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倒推策略”一課中,有這樣一道例題:“小軍收集了一些郵票,他拿出一半多2張給了好朋友小華,這時自己還剩25張,求小軍原來有多少張郵票?”在讓學生自主探討倒推方法時,有學生根據一半多2張,所以第一步用25-2=23,然后乘以2得到原來一共46張郵票。對于這樣一種解答,教師沒有直接否定,而是用疑問的口吻反問學生:“其他同學都是這樣想的嗎?”這樣,就激起了學生質疑的興趣,有學生舉手反駁,此時教師沒有直接讓他們發言,而是提醒學生們質疑需要有根據。接下來的課堂中,學生們通過檢驗等方法對剛才的解答進行反駁,同時教師要求反駁的同學幫人要幫到底,請他們指出錯誤解答的錯因并說明正確的思路。
以上案例中,教師充分發揮自身巧妙引導的作用,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同時在學生互相幫助的和諧氛圍中,將問題的探究過程引向了深入。
二、鼓勵求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求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例如:“紅星小學有44名師生,現在要租車去游覽。有兩種車供選擇:4座的小汽車,每輛租費36元;7座的面包車,每輛租費56元。怎樣租車才能使每個旅客都有座,又最省錢?”
我先請學生自己設計好方案,然后再進行交流。學生經過討論,得出了以下方案:小汽車每座需36÷4=9(元),面包車需56÷7=8(元),可見面包車每座租費比小汽車便宜,因此應盡量多租面包車,少租小汽車。因為44÷7=6(輛)……2(人),所以要租用面包車6輛和1輛小汽車。這種租車方案租費為:56×6+36=372(元)。
以上方案只考慮了第一方面,即多租每個座位花錢少的車,而忽略了第二方面,即要使空座位盡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這時我就啟發學生在上面方案的基礎上作調整適當的調整,從而得出最佳租車方案:少租2輛面包車,增加3輛小汽車,即租用面包車4輛,小汽車4輛,租費為:56×4+36×4=368(元)。這種方案,既能使每個旅客都有座位,又最省錢。
三、創設生活情境,啟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若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為學生設計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既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如在教學“解決問題”時,我或是借助掛圖,或是講個故事,或是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只為他們提供數據信息,讓他們通過看一看、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畫一畫等形式,經歷搜集信息、感受信息的過程,引導學生想一想:“根據信息,你會解決哪些問題呢?”或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在教師有鼓動性的問題引導下,學生都會提出有各自特點的問題的。例如去游樂場劃船是學生所熟悉的情境,那么37人去劃船,大船每只限坐5人,租金為8元,小船每只限坐3人,租金為5元,你打算怎樣租船?這時學生想出了各種各樣的租船方案,教師指著這些租船方案引導學生,如果讓你選,你會選哪一種呢?為什么要這樣選?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選出最合理的一種方案。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堂好課往往起源于一個好的問題,一個優秀的學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因此,我們的教育應該以激發學生產生問題為開始,以產生新的問題為終點,從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總之,只要教師擁有對學生負責的心態,勤于鉆研,勇于探索,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甘肅省漳縣武當鄉當中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