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第一章第五條講國家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開發、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鼓勵和支持農業勞動者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
掌握技術優勢發揮農民技術人員創新能力,科技水平的普及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催生了農業示范園的運行模式。
2009~2012年在樂都縣農技體系改革與科技示范縣項目實施中主推技術的示范,展示樂都長辣椒品牌農產品生產優勢,擴大深冬蔬菜的生產規模,達到豐產、優質、無公害的目的,解決樂都長辣椒疫病、炭疽病、白粉病、潛葉蠅等病害的防治,應用推廣微耕機、卷簾機減輕勞動強度,使辣椒種植戶達到應用科學技術保豐收效果。
為充分利用當地小氣候和較為完善的樂都長辣椒栽培技術優勢,體現深冬蔬菜生產特點和價格優勢,制定了適合當地生產的樂都長辣椒實施的主推技術有合理密植、測土配方施肥、溫室膜下暗灌、頻振式殺蟲燈、黃板粘蟲、防蟲網為主的蟲害綠色防治、營養缽育苗等技術。
做為樂都縣農技體系改革與科技示范縣項目中蔬菜產業樂都長辣椒品種的主基地和高廟鎮長里村深冬樂都長辣椒的技術指導員,三年的技術協作和有效組織蔬菜種植戶生產經營,通過2009年基層農技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帶動樂都長辣椒生產基地發展。主推技術結合物資支持,充分調動蔬菜種植戶積極性,發揮出樂都縣蔬菜生長的氣候、栽培技術、交通、銷售等環節的優越條件,打造樂都長辣椒品牌資源優勢,產品優質優價輻射帶動全縣深冬蔬菜生產,有效供應元旦和春節期間全省蔬菜市場,部分解決冬季當地細菜數量少,品種奇缺問題,改變我縣蔬菜生產供應淡旺季明顯,蔬菜價格波動大的現狀。在三年的生產實踐工作中,與特色蔬菜樂都長辣椒種植戶徐尚奎、徐尚順等示范戶做到實用技術上熔為一體,生產中技術相互間優勢互補,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入戶率100%,全村知曉率90%。個人被縣政府在此項目中連續三年考核評為兩次一等獎,一次二等獎,成為全縣唯一連續獲獎人,并在2011年農業部科技教育司主辦的“學科技、用科技、促雙增”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征文《服務到農戶增收靠技術》獲優秀獎。
2013年樂都縣政府統籌安排,為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水平,建設樂都農業示范園區蔬菜生產示范基地,以樂都特色蔬菜品種為研究重點,立足樂都現代農業發展現狀,以提高設施果蔬標準化種植;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優良品種繁育推廣為重點,輻射帶動農民提高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帶領農民致富為目的,引領樂都區現代農業蔬菜產業發展。組織形式以從事蔬菜技術推廣的技術員、蔬菜種植的農民技術員和涉農企業為主體組成技術聯合體,形成基地+技術專家+技術員+農戶+企業的服務鏈。我與樂都長辣椒種植戶示范戶徐尚奎等人在做好2013年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的同時,積極建設樂都農業示范園區蔬菜生產示范基地。我與兩個農民技術員組織12個農民進行樂都農業示范園區蔬菜設施農業生產示范基地生產。
目前投入生產的21棟高標準溫室,34棟巢湖式拱棚種植的主要品種有樂都長辣椒、黃瓜、乳瓜、茄子、黑枸杞、西紅柿等14個品種。其中:樂都長辣椒提純復壯溫室5棟,拱棚5棟實現繁種40千克,可提供500畝樂都長辣椒生產用種;青海省黃瓜5個品種試驗示范溫室1棟;乳瓜三個品種試驗示范溫室1棟,進行田間檔案記錄和田間統計。樂都長辣椒嫁接苗生產6棟。相較于辣椒常規苗提前22天上市。樂都長辣椒穴盤育苗定植、覆膜與不覆膜共定植11棟,目前已采收8~9次,上市價格8.4~3.6元/千克;茄子品種對比生產4棟,西紅柿定植4棟,品種對比,抗病性對照明顯;16棟深冬茬蔬菜生產溫室正在整地、育苗和部分定植。通過近一年的蔬菜基地生產實踐,30畝溫棚可實現蔬菜產值40萬元。輻射帶動全區10萬畝蔬菜生產,以樂都長辣椒良種繁育技術支持智能型連棟高效節能日光溫室穴盤基質育苗的樂都百利種苗有限公司1 000萬株種苗生產;以黃瓜、乳瓜、茄子、西紅柿品種對比篩選出當地主栽品種進行推廣;以樂都長辣椒嫁接苗技術推廣20萬株支持樂都長辣椒優質高產區。
農技體系改革與科技示范縣項目帶動了樂都區設施農業的深刻變化。
一是集中連片的高標準日光節能溫室代替了普通日光溫室,蔬菜種植投入水平和產出效益顯著提高。例如0.5畝標準溫室造價1~2萬元提高到10~20萬元;各種新材料,新設備代替了竹竿,草簾;高保溫的棚膜代替普通膜。
二是日光節能溫室面積比例大于拱棚面積。改變了以往溫棚各半的面積比例。有效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
三是新老蔬菜基地交替發展變化,遵循著市場效益驅動,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
四是智能溫室工廠化基質穴盤育苗代替傳統種植戶床土育苗方式,有效解決新建基地種植戶不會育苗和老菜區土傳病害嚴重發生的問題。
五是農技推廣服務不足。例如創新成果供給不足,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不順,運行機制不活,條件建設薄弱,人員素質不高,推廣能力落后于生產和農民需要。
六是農業人才總量不足。樂都區三十年來蔬菜面積由幾百畝發展到十余萬畝,溫棚約三萬棟。蔬菜技術人員不足二十人,基層農技人員老齡化問題突出,專業人才稀缺。加上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民技術員青黃不接。
參加農技推廣工作二十年來的體會與啟示:
一是政府堅持“科技興菜”戰略。始終堅持我區蔬菜立縣的傳統優勢,有力保障菜籃子產品的供給和質量安全水平。蔬菜產業是我區種植業中最具競爭力,對農民增收貢獻份額最大的優勢產業之一。我區是全省光熱資源、品種資源、種植戶技術優勢最強的蔬菜產區。
二是我區蔬菜產業正值三十年來的轉型升級機遇期。由于撤縣建市和城鄉建設發展需求,縣城周圍老菜區退出市場,新生菜區面臨技術、品種、市場、青壯勞動力、投入等各種問題的種種考驗,只有通過科學統籌規劃、合理安排資金等資源,提升新建基地競爭優勢,做到建設一個點,輻射成功一片的模式。
三是基層農技體系改革后廣大農技推廣人員巧遇個人發展高峰期。由于農業人才總量不足、專業人才緊缺,通過10~20年的工作鍛煉,部分40~50歲的技術人員巧遇個人發揮聰明才智和實干能力最佳機遇期,引導和鼓勵農技人才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適應生產環境、農時季節、重點區域、重點品種的需求、組織發動廣大科技人員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服務將會帶來技術員和農民實現效益雙贏的結局。
四、農業人才培養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是當前現代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解決科技與生產“兩張皮”;農村“誰來種地,誰來養豬”;“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等相關問題都需要農業人才這個有效載體去解決,努力提高農民的科學素質讓他們成為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真正的主人,迫切需要農技骨干深造,完善體制機制,創造條件讓其安心工作,潛心研究、熱心服務,讓農民技術員提高待遇保證農民持續增產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