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德
什么是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是指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對農業進行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的生產經營活動,現代農業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利益機制為聯結、以企業發展為龍頭的農業,其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
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促進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與傳統農業相比,有四大特點:一是突破了傳統農業僅僅或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原料生產的局限性,實現了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生產,使得農工商的結合更加緊密;二是突破了傳統農業遠離城市或城鄉界限明顯的局限性,實現了城鄉經濟社會一元化發展、城市中有農業、農村中有工業的協調布局;三是突破了傳統農業部門分割、管理交叉、服務落后的局限性,實現了按照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村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管理和服務體系;四是突破了傳統農業封閉低效的局限性,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實現了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農產品貿易國內外流通。
在青藏高原這樣特殊的地理環境下,如何發展現代農業,是擺在我們農業科技人員面前的難題,做什么、怎么做?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一是要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之路,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期不變的前提下,遵循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模式;二是要以科技為支撐,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力度,著力提高農民素質和能力;三是要積極探索如何將楊凌科技優勢轉化為推動生產發展的現實生產力;四是要堅持與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的合作,積極吸引企業進駐園區發展,以企業帶動農民擴大市場,引領農民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規避市場風險。
1 基本情況
樂都區東西寬約62公里,南北長約76公里,縣城碾伯鎮距省會西寧市67公里,距甘肅省蘭州市約168公里。全縣總面積3 050平方公里,總人口28.8萬人;總耕地面積37萬畝,其中川水10.8萬畝,淺山15.7萬畝,腦山10.5萬畝。縣境海撥在1 850米到4 480米之間,平均海拔2 600米,境內屬半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7.3℃,年均降水量為340毫米,年蒸發量為1 771毫米,無霜期約144天。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空氣無污染的環境條件,為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是青海省東部地區農業生產大縣,有“蔬菜瓜果之鄉”的美稱。全縣盛產小麥、青稞、豌豆、洋芋、蠶豆和油籽等作物,并盛產蘋果、花檎、軟兒梨、桃、杏、核桃、葡萄等水果。蔬菜生產已形成產業優勢,是青海省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開發“有機農產品”的潛力很大。
2 發展現狀
一是高原特色農牧業發展迅速,農畜產品規模化、商品化進程加快。“蔬菜、洋芋”兩大主導產業和地膜洋芋、樂都紫皮大蒜、樂都長辣椒三大優勢品牌種植面積達到33.8萬畝,較“十五”末提高了6個百分點,占全縣農作物總播面積的92%。規模化、專業化養殖得到壯大,草食畜年飼養量突破183.28萬頭(只),豬、牛、羊的商品率已分別達到81.39%、46.4%和68.35%。二是農牧業組織化程度不斷增強,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已發展到114家,注冊資金達到4.29億元,擁有會員0.8萬人,帶動農戶2萬戶。已培育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家,總資產達5 787萬元。年產業化經營收入達9.05億元,年加工農產品20萬噸,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24%,輻射帶動農戶12.5萬戶,占到總農戶的41%。大中型農牧業企業達10多家,總資產達8億多元。三是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全縣農機總動力較“十五”末增長13.5%;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現有農林牧水專業技術人員1 878名,農村實用人才近10萬人。四是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初具規模,農村土地流轉助推勞務經濟加速。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框架基本形成。6個示范園區核心區規劃總面積4.4萬畝,完成投資8.49億元,實現產值4.2億元,入駐企業61家,輻射帶動周邊特色基地100萬畝,累計流轉土地面積30.83萬畝,占到總耕地面積的9.54%。農村土地流轉拉動農村勞動力53.37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25.25億元,勞務人均收入達4 732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
1 87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8.87%。
3 制約因素
3.1 資金投入還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建設需要。近年來,我縣在發展特色農業上主要靠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投入,雖然縣財政想盡一切辦法對設施農業等方面投入一定資金,但總量小,特別是在設施溫棚建設當中,國家補助標準較低,群眾申請貸款缺乏擔保抵押物,融資較難,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設施農業的發展。同時,我縣作為設施農業起步較早的地區,溫棚標準較低,改造任務重、難度大。
3.2 農業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一是農田水利建設滯后,渠系配套不完善,往往有發展設施農業意愿的地區和群眾因水利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影響了溫棚建設的進程。二是農田道路不暢,樂都山大溝深,地塊小而散,在發展馬鈴薯等產量較大的產業時,因田間道路不暢,生產運輸成本高,勞動力使用量大,影響了群眾的積極性。三是馬鈴薯、蔬菜等保鮮、貯藏設施滯后,農業生產脆弱狀況在短期內難以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3.3 產業化水平偏低。全縣上規模、市場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的龍頭企業偏少,對當地種養加帶動能力不強,現有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規模偏小,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輻射能力較弱,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偏低,科技支撐不夠。
3.4 農牧業科技機制創新不夠。農牧業社會化服務功能不強,市場化服務機制尚未形成,科技服務滯后,農林牧業優良品種推廣步伐緩慢,馬鈴薯、油菜、蔬菜、畜牧、林業生產中,優良種子繁育或制種面積小,生豬牛羊快速育肥技術推廣面不大。精細菜比重小,地方特色果品品種更新和提純復壯工作滯后,沒有形成規模和品牌。畜種改良工作跟不上,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優良品種少,產量低;特色樹種和農畜產品行業標準制定滯后,無公害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標準過低,不規范,無公害農畜產品產地認證、申報程序工作滯后,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知名度有待提高。
4 對策建議
4.1 進一步推進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步伐。集成資源、集聚優勢,全力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堅持走“建園區帶基地,興產業促增收”的現代農牧業發展之路,以“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農田林網合理、科技水平領先”為目標,進一步提升農業園區建設的質量和檔次,使之成為全縣現代農業發展的示范窗口。
4.2 繼續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種植業。把設施農業和全膜覆蓋栽培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攻方向和淺山地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和高原特色農副產品,著力打造“高原品牌”、“綠色品牌”、“有機品牌”、“富硒牌”,以品牌創效益。
4.3 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首先,在培育原(良)種種畜生產企業的基礎上,大力建設以村為單位、農戶為主體的良種繁育基地,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進一步提高畜禽良種化程度;其次,加大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進程,普及先進、實用的生態養殖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并嚴格按行業標準,積極培育無公害、綠色、有機畜禽產品生產基地;再次,加大養殖企業設施化配套力度,推廣先進的基礎設施和設備,并著力推進規模養殖場沼氣池建設,促進畜牧業循環經濟。
4.4 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進程。著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協會)+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逐步實現產加銷一體化和訂單農牧業。積極培育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農畜產品經紀人及營銷隊伍。
4.5 加大土地經營權流轉力度。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和鼓勵農戶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聯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市場效益。
4.6 全面加強市場體系建設。以農畜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為龍頭、產地市場為基礎、集貿市場為依托、各類營銷組織為補充,建立健全農產品流通網絡體系,搞活農產品流通,使農產品流通業由小型分散向集收購、儲藏、加工、銷售一體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