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星
當代城市園林景觀變化顯著,人們的生活品位、審美情趣不斷提高,要求設計師們注重景觀設計的藝術性。用景觀設計的構成要素和構成法則,加之理性的分析方法,以設計、藝術、經濟、綜合功能這四個方面的關系為基礎,用審美觀、科學觀進行反復比較,最后得出一種最優秀的設計方案,遵循形式美規律已經成為當今景觀設計的一個主導性原則。探討景觀設計中形式美的規律對創造出最優化的人類景觀系統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1 街頭綠地景觀效果
1.1 美化效果
街頭綠地掩飾了裸露的地面,與亭臺樓閣、山石水體等相映襯,顯示出都市的田園風貌,襯托出現代都市的絢麗空間、多復色彩和烘云托月的美學效果,給人們以靜謐之感,令人心胸開闊、心曠神怡、奔放感情和陶冶情操。
1.2 凈化效果
1.2.1 改善氣候。街頭綠地景觀是一部很好的空調機。城市里凡有綠地的地方,溫度都明顯低于無綠地的地方。這是由于綠色植物對陽光直射的阻擋和蒸騰散熱等作用造成的。
1.2.2 凈化空氣。城市的綠地像人的肝臟一樣,具有解毒作用。大片的樹、草能使氣候受阻,從而降低了風速,使空氣中的一些污染物沉降下來。
1.2.3 降低噪音。噪音有損于人體健康,在城市已成為社會公害。而40米寬的林帶可以減少噪音10~15分貝,城市公園里成片樹林可使噪音降低26~43分貝。沒有樹木的大街上,噪音要比樹木蔥郁的大街大5倍。
1.2.4 人們所需氧氣的制造者。人們維持生命所需的氧氣,就是綠色植物吸收了空氣中的CO2,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來的。
1.3 休閑效果
1.3.1 為居民提供休憩的空間。柔軟嫩綠的草毯,給人以愉快之感。建植于醫院、住宅區、公園、廣場等處的綠地,是供人們工作、學習、勞動之余休息和療養的場所。
1.3.2 調節人類生理機能?,F代社會,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人的精神狀態高度緊張,工作學習一天后需要松馳一下。而優美的綠化環境,空氣新鮮,有效阻止病菌的滋生,并且綠色環境有利于高血壓、神經衰弱、心臟病人恢復健康。
1.3.3 改善城市面貌和投資環境。一個優美、整潔、綠意盎然的現代城鎮,不但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而且體現了一個城市的品位和精神文明程度。從而也有利于改善投資環境。
2 街頭綠地植物景觀設計
街頭綠地植物景觀設計同樣應該遵循繪畫藝術和造園藝術的基本原則。即統一、調和、均衡、韻律和比例五大原則:
統一原則:也稱變化與統一或多樣與統一的原則。植物景觀設計時,樹形、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多樣性,但又要使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統一感,這樣既生動活潑,又和諧統一。
運用重復的方法最能體現植物景觀的統一感。如街道綠帶中行道樹綠帶,用等距離配植同種。同齡喬木樹種,或在喬木下配植同種,同齡花灌木,這種精確的重復最有統一感。
調和原則:即協調和對比的原則。植物景觀設計時要注意相互聯系與配合,體現調和的原則,使人具有柔和、平靜、舒適和愉悅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產生協調感。相反地,用差異和變化可產生對比的效果,具有強烈的刺激感,形成興奮、熱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觀設計中常用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主題或引人注目。
色彩構圖中紅、黃、藍三原色中任何一原色同其它兩原色混合成的間色組成互補色,從而產生一明一暗,一冷一熱的對比色。它們并列時相互排斥,對比強烈,呈現跳躍新鮮的效果。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題,烘托氣氛。如紅色與綠色為互補色,黃色與紫色為互補色,藍色和橙色為互補色。
均衡原則:這是植物配植時的一種布局方法。將體量、質地各異的植物種類按均衡的原則配植,景觀就顯得穩定、順眼。如色彩濃重、體量龐大、數量繁多、質地粗厚、枝葉茂密的植物種類,給人以重的感覺;相反,色彩素淡、體量小巧、數量簡少、質地細柔、枝葉疏朗的植物種類,則給人以輕盈的感覺;根據周圍環境,在配植時有規則式均衡(對稱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對稱式)。
韻律和節奏原則:配植中有規律的變化,就會產生韻律感。園林綠化構圖的韻律與節奏方式很多,常見的有:簡單的韻律;交替韻律;起伏曲折韻律;擬態韻律等。
3 北方城市街頭綠地樹種選擇
樹種的選擇是城市街頭綠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綠化的主要材料是樹木,樹木需要經過多年的培育生長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樹種選擇恰當,樹木生長健壯,則綠化效益發揮的好。如果選擇失誤,樹木生長不良,就需要多次變更樹種,城市的綠化面貌就會長時間的得不到改善,而且苗圃中的育苗情況也受到影響,既浪費時間又受到經濟損失。
3.1 喬、灌、草相結合
即本地區森林植物植被地理區中所展示的自然規律,我們應參照郊區野生植被中的趨勢,做到模仿自然,使植物如生長于自然生活環境中。城市綠化的主體應該是落葉喬木,只有這樣才能起到防護功能、美化城市和形成特色的作用。此外,為了減少某些落葉喬木產生的飛絮污染,在選擇這類樹種(如楊、柳、桑等)時,要注意選擇雄株。
3.2 鄉土樹種為主
鄉土樹種對當地的土壤、氣候適應性強,有地方性特色,應作為城市綠化中的主要樹種。為了擴大種源,可以積極引入一些本地缺少,而有能適應本地氣候條件、經濟價值高、觀賞價值高的的外來樹木品種。但必須經過馴化引種實驗,才能推廣應用。
3.3 選擇抗逆性強的樹種
抗逆性強是指抗病蟲害、耐瘠薄及對城市“三廢”適應性強的樹種,選用這種樹木作為城市的主體樹種,無疑會增強城市的綠化效益。但是抗逆性強的樹種,不一定在樹勢、姿態、葉色、花期等方面都很理想。為此,在大量選擇抗逆性強的樹種的同時,還要選擇那些樹干通直、樹姿端莊、樹體優美、枝繁葉茂、冠大蔭濃、花艷芳香的樹種,加以配置,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的綠化效果。
3.4 速生與慢生樹種相結合
速生樹種早期綠化效果好,容易成蔭,但壽命較短,往往在20~30年后衰老;慢生樹種則早期生長慢,城市綠化效果較慢。北方地區,由于冬季漫長,植物生長期短,選擇速生樹種會在短期內形成綠化效果。尤其是在街道綠化中,應選擇速生、耐修剪、易移植的樹種。速生樹種有易老早衰的問題,可通過樹冠更新復壯和實生苗育種的辦法加以解決。選擇的目的,就是不斷把具有優良性狀的樹種選出來,淘汰那些生長不良、抗性較差,綠化美化效果不良的樹種。
4 街頭綠地景觀的植物配置
隨著今后城市人口日益增長、人口老齡化和城市污染的增加,人們的生態意識逐漸加強,創建一個生態園林式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城市已經為世人所肯定。
4.1 合理對各種喬灌草進行布局
街道綠化建設要根據實際,合理布局,把植物配置恰當。城市的街道的植物配置應視情況而定,宜樹則樹,宜草則草,草樹結合。草坪可作為背景,樹木花卉、喬木灌木,互相點綴,互相襯托,效果較好。
4.2 結合城市特色選擇樹種
一個城市的園林綠化應該有它的特色和風格,應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及城市特色,選擇一些既能夠美化了城市的環境又對城市的市民的健康有益的植物。我們不應仿效其它城市,大多數街道特別是一些老街道幾乎仍是清一色的那種冬天落葉、秋天飛毛絮、春天生毛蟲的樹種,否則會給每一位到此地的游客及投資者以似曾相識之感。
4.3 充分地發揮各種植物的功能
在不影響來往車輛和過路行人的視線前提下,可以草坪為主,適當點綴球形植物和彩色植物,以造型和色塊變化來點綴草坪,這樣可給人以美感。
4.4 植物的配置符合自然生態規律
城市進行園林綠化,其目的就是為人民創造美好和綠色的生活、工作、學習的環境,即產生較好的生態效益。因此在街頭綠地的綠化建設中,我們遵循生物多樣化原則,盡可能保持鄉土物種,力圖構筑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物群落,進而來搞好植物的配置工作。這些自然生態規律的原則有:(1)生態群落的配置原則,強調多層次植被的配置,速、慢生植物的合理配置,以及結構樹與配置樹的搭配。(2)環保健身植物配置的原則,能產生增強體質、防止疾病或治療的能力,運用生態學來合理配置群落。(3)景觀植物的配置原則,按照美學法則的原理,建立人工植物群落,采取有障、有透、有疏、有密:有多層次的也有單純的手法創造景觀。(4)文化型植物的配置原則,在特定的文化環境通過各種植物配置使園林綠化具有相應的文化環境氣氛,形成不同種類的文化環境型人工植物群落。從而使人們產生各種主觀感情與宏觀環境之間的景觀意識現,即所謂“情景交融”是人們感官接受植物群落傳遞的文化信息,使人們產生感情,引起共鳴和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