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英
1 安排生產季節
清明用花,一般需在頭年10月份進行育苗,11月初定植。菊花定植后約一個星期需進行人工補光,補光時間90天,可于翌年3月底到4月初開花,整個生育時期5~6個月。
2 生產準備
2.1 種苗準備:栽植每畝日光溫室單干切花菊,需種苗27 000株,要多準備1 000株備用。
2.2 糞肥準備:有機肥選擇充分腐熟的馬糞、豬糞、雞糞以及堆肥均可,根據糞肥的質量及土壤肥力情況,每畝溫室需準備1 000~1 500千克。還需要準備尿素20千克、磷酸二銨20千克、磷酸二氫鉀葉面噴施肥20袋。
2.3 農藥準備:根據切花菊常見病蟲害發生情況,要適當準備農藥,種類參考如下:
殺菌劑:72%農用鏈霉素,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25%腈菌唑乳油(富泉),硫黃粉,45%百菌清煙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5%腐霉利煙劑。
殺蟲劑:10%異丙威(熏寶)煙劑,22%敵敵畏煙劑,1.8%阿維菌素乳油,2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氯氰菊酯乳油,5%辛硫磷顆粒劑。
以上藥劑可少量備用,一旦發病及時噴施,也根據實際情況購買。
3 育苗
3.1 母株培養:切花菊用苗量與母株的比例大約為30∶1,每畝需要900株左右的母株。種植前需先培養好母株。10月初將脫毒苗定植于圃地,施足基肥,合理水肥管理,當頂芽長至15厘米時,進行一次摘心。20天后進行第二次摘心,培育母株萌發較多的側芽,獲取足夠的插穗。
3.2 采穗扦插:主要采用頂梢扦插繁殖生產苗,頂梢下端一段不帶頂芽的枝也可用,但成苗不整齊。每株采穗3~4次,采未木質化的嫩梢頂芽,長5~8厘米,帶5~7片葉,下部莖粗0.3厘米左右。用刀去除下部葉片,保留上部2~3片,20枝一束,下切口速蘸100~200毫克/升萘乙酸或50毫克/升生根粉,促進生根。插入插床2~3厘米,插后覆膜,全天遮陽處理。插穗長出愈傷組織后撤掉遮陽網,在中午陽光強烈時還要遮上,保證膜內溫度在28℃以下。插穗根系已經長出時去掉塑料膜,正常管理。扦插苗生根完好后,注意煉苗,定植前3天噴灑殺菌及殺蟲劑。
4 定植及定植前的準備
4.1 整地:將溫室內的土地平整,施足基肥。因不同的品種對肥力的要求不一樣,所以在整地時施入的肥料也是不一樣的。一般每畝施入10~12立方米牛糞和氮、磷、鉀比例為1∶1∶1的復合肥50千克,也可用腐熟的農家肥1 000~1 500千克。用旋耕機反復旋耕3次,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準備做畦。
4.2 做畦:栽培切花菊一般做高畦,畦高15厘米,寬60厘米,畦間距30厘米,做好畦后在畦上鋪設滴灌管,每個苗床上面鋪兩根滴灌帶,間隔30厘米,滴頭間距以15~20厘米為宜。苗床做好后在表面覆一層黑色地膜,可以起到增溫、保濕、防除雜草的作用。在苗床上鋪設網眼為10厘米×10厘米,5目尼龍支撐網,網面要繃緊,使每一個網眼呈正方形,網的兩端用擋板和鐵管固定,有條件的地方用鐵絲網效果最好。
4.3 定植:定植時要求種苗莖部埋入土中2厘米,使根系舒展,與土壤接觸緊密,株行距10厘米×10厘米,每個網眼定植1株切花苗,每畦4~5行定植,每畝定植約27 000株。定植后立即澆水,澆水量要大,同時用遮陽網進行遮陽。澆水后,馬上進行扶苗、補苗,有的菊苗根系裸露在外面,要重新覆土。
5 生長期的管理
5.1 溫度管理:定植前期白天溫度應不低于21℃,最高不超過30℃,夜溫不低于18℃,最高夜溫不超過20℃;花芽分化后白天降至20~25℃,夜溫降至16~17℃。
5.2 光照:沈陽地區定植后的日照長度不足14小時,會造成菊花沒達到規定高度而提早花芽分化,所以需要人工補光處理。
在菊花定植一個星期后,每天下午日落前,放下草簾進行人工補光處理。補光的標準是每平方米用60瓦燈泡,或每10~15平方米安裝1只40瓦的節能燈,光源距花1.5米以下最佳,保證光照最弱處在50Lx以上。補光的長度要使光照時間達到14小時以上;為了節省用電,還可以采用間歇照明方法,于夜間(22∶00~2∶00時)用高強度光照射5分鐘,獲得長日照效果,這樣處理菊花可能有退化現象,可用長日照和短日照交替處理以使改善。由于冬季氣溫偏低,菊花生長較慢,一般要補光90天左右,于1月中下旬停止補光。
1月中下旬后自然日長少于12小時,菊花在12小時以下日照條件下一個月即可完成花芽分化并現蕾,可于3月底至4月初開花。
5.3 肥水管理:菊花喜肥,整地時要施足基肥,除苗期不需追肥外,整個生長期都要定期追肥。營養生長階段,隨水施入1%磷酸二氫鉀、0.5%尿素兩次;現蕾后施入1%磷酸二氫鉀、0.05%硼砂3~4次。如果土壤營養狀況不良則應該加大施肥頻率,可每10天隨水施入一次液肥。
菊花營養生長期一般每5~7天澆一次水;花芽分化前7天,開始控制水分,以偏旱為宜。人為地創造一種“逆境”條件,有利于菊花的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的過渡。到花芽分化中后期應適量澆水,以保證頂部葉片的正常生長。此時期若水分不足,極易造成頂葉小而簇生,嚴重影響商品價值。
5.4 整形:當網上植株高度達到25厘米左右時要及時提網,保持網上部分長度在15厘米左右,網上部分過長,植株容易彎曲;相反網上部分過短,由于植株未完全木質化,也容易彎曲。提網最好在晴天的下午進行,因為這時葉子比較柔軟,提網時不易受損傷。提網時把花網向外側繃緊,同時向上提起。
當腋芽長至2厘米時要及時抹掉,抹芽時要做到三不:即不掉葉、不留橛、不落抹。
主蕾邊上的側蕾已長到綠豆粒大小,要及時抹掉側蕾,抹蕾應根據個人熟練情況以能抹掉側蕾而不傷及主蕾為原則,抹蕾時也不能留橛。
5.5 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因各方面的原因導致花期延誤時,可噴赤霉素催花。一般從現蕾之后,用毛筆蘸上赤霉素對花蕾進行處理,每5天左右一次,直至花蕾顯色,可使菊花提前開花。由于秋菊的品種不同,使用赤霉素的濃度有很大差異,從100~1 000毫克/升不等,使用之前應查好資料或做好田間試驗。
5.6 病蟲害防治
5.6.1 銹病:10~24℃條件下最易發生,以寒冷、陰雨、日暖夜寒、潮濕天氣發生較嚴重。
發芽前,噴3~4Be石硫合劑。發病期間可噴灑80%代森錳鋅500倍液、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20%萎銹靈乳油400倍液、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7~10d噴一次,交替使用,連噴3~4次,可達到良好防治效果。
5.6.2 白粉病:此病在溫度較高、濕度較大、光照少、通風不良、晝夜溫差10℃左右時最易感染發病。
發病前噴灑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50%代森銨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每周一次,連續噴施4~5次。
5.6.3 灰霉病:高溫多雨、氮肥施用過多、栽植過密以及土壤質地黏重等,都有利于灰霉病的發生。
新栽菊花定植前可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浸根10~15分鐘;發病初期可噴灑0.3~0.5Be石硫合劑或代森鋅、多菌靈等殺菌劑。
5.6.4 潛葉蠅和蚜蟲: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4 000~
6 000倍液,連續噴灑三次,也可用黃板誘殺成蟲,22%敵敵畏煙劑溫室密閉熏蒸。
6 采收與處理
采收時應根據市場要求及運輸遠近等確定所采花朵的開放程度。
“清明節”氣溫較低,適宜選7~8成開時采收,即花蕊初現時進行。采花應從離地面10厘米處切斷,過低會因枝干老化不易吸水,影響花朵開放。時間選在清晨或傍晚,有利于切花保鮮。采后去掉下部1/3葉片,用薄膜將花頭罩起,按國家主要花卉產品等級標準分級。分級后,每10枝捆成一扎,再插入25毫克/升硝酸銀保鮮液中,置于0~2℃冷室中預冷,使之充分吸水,花枝健壯后才能裝箱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