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新
【摘要】針對此起彼伏的擔保風險,商業銀行應該建立防范擔保貸款風險的長效機制,將化解擔保貸款風險作為深化信貸管理的重點工程,組成專門團隊對轄內擔保逐案進行研究和破解,以盡快化解風險。
【關鍵詞】商業銀行 擔保風險 化解
一、制定切實可行的化解方案,迅速采取行動
(一)成立風險化解團隊,摸清擔保關系
存量信貸客戶一旦出現擔保風險苗頭,要迅速成立由經營部門、法規部門、風險管理部門、平臺行等相關人員組成的風險化解團隊,加強客戶與保證人關聯關系以及擔保鏈結構方面的調查,通過查詢人行征信系統、旁敲側擊關聯企業、上網搜索相關信息等方法,摸清擔保關系及擔保額度,繪制出擔保保證關系示意圖,厘清其中復雜的關聯關系,盡量做到隱蔽問題明朗化。
(二)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因戶施策,多措并舉
在處置過程中,團隊成員要樹立“逐步化解風險,不退死,不死退”的指導思想。對于處于擔保鏈條中企業,逐戶分析其目前經營狀況及償還能力,區別對待、分類管理、因戶施策,多措并舉。分別采取立即回收、到期后回收再貸、在第一還款來源不變的前提下追加擔保措施、分次還款等方法,用時間來慢慢提升企業自身化解能力,以防“多米諾骨牌”效應凸現。
對于互保、連環擔保關系復雜,融資總額較大的擔保,對形成擔保的主要保證鏈條進行切割,實現“大圈化小”,降低圈內企業保證擔保方式集中度;或對擔保風險傳導的高危環節進行預警,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墻”,盡快隔離風險,防止風險的傳導和擴散。
對于暫時出現資金鏈緊張,但是有市場、有客戶、有核心競爭力、有科技含量的企業,不盲目抽貸、壓貸、緩貸,可通過增加有效抵質押物等方式,幫助企業度過難關,最大限度保全商業銀行債權。
對借款人滿足信用貸款條件的保證貸款,充分體現“收益覆蓋風險”原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靈活運用各種信用類信貸產品(如建立商業銀行的“信用貸”系列子產品:“善融貸”、“結算透”等),并將提高企業綜合貢獻度、擴大產品覆蓋率作為風險補償措施。
對于一些較難壓縮融資總量或增加有效抵質押物的擔保貸款,可以考慮采用信貸產品改造的方式,即對傳統的“流而不動”的流動資金保證貸款進行改造,轉變為對應物流、現金流的貿易融資等風險較低的產品,從產品上控制融資風險,降低風險暴露。
對于借款人償債能力不佳、保證人擔保能力不足、關聯關系復雜或圈內企業存在違約記錄的擔保貸款,可以將擔保貸款風險化解與潛在風險貸款退出和不良貸款清收處置工作相結合,通過多收少貸、只收不貸等措施積極壓縮收回擔保風險融資。
對于市場發展前景不佳,甚至屬于國家政策限制發展的產業,或資金無盤活希望、有貸款詐騙嫌疑,甚至躲避還貸、逃廢債務的,商業銀行要及時采取訴訟手段,保全資產,減少損失。
(三)充分借助當地政府與協會的力量
處置過程中應充分借助政府、企業協會、重點企業等單位的力量,與其進行溝通交流,制定詳細的工作預案,對不同的政府部門、不同的客戶,采取不同的工作措施,按步驟、有次序、講策略、多方法,有理有節。既站在區域大局引導政府按照有利于商業銀行來制定政策,又要在關鍵時刻亮明商業銀行的態度。通過他們的資源及力量,為企業出謀劃策,尋找出路,既可以防范出現區域性風險,又可以確保商業銀行信貸資產不受損,起到雙管齊下之成效。
二、齊心協力、多策并舉,共同化解擔保貸款風險
(一)貸前調查階段
在營銷環節,經營部門調查向商業銀行申請融資的企業時,應采取實地調查與間接調查相結合的方式,要求企業如實提供對外擔保信息,通過查詢人民商業銀行信息征詢系統、實地走訪、與企業主面談等方法,多方了解企業的擔保狀況。對第三方企業保證人,要嚴格準入管理,加強保證能力評估及動態監控,通過對保證人情況進行全面盡職調查、分析借款人和保證人之間的內在聯系、對借款人在他行融資擔保情況進行分析判斷等方法,全面掌握企業在他行貸款的擔保情況及或有負債情況,分析客戶所在擔保的總體風險狀況。
在客戶準入時,應將控制對外擔保作為前提條件,嚴格執行企業客戶準入管理要求的規定,“對外擔保接近或超過其凈資產半數的過度擔保客戶列入高風險客戶,在新客戶營銷時應予以回避,對存量客戶再次合作時只能減額辦理。
要把企業第一還款來源作為授信額度控制和貸款風險管理的首要條件,轉變風險管理中過度依賴擔保等第二還款來源的做法。比如,單個企業客戶的貸款需求必須有真實交易背景作為支撐,根據企業銷售規模與經營周轉速度合理核定貸款額度,其貸款額度必須有可預見的穩定現金流覆蓋。
業務部門在確定客戶授信方案時,要大力提高抵質押貸款比例,合理控制保證貸款占比,對超出代償能力的保證貸款,要按照風險可控的原則,及時追加抵質押等增加更為有效的擔保措施,提高第二還款來源的風險緩釋作用。加強與政府、協會、優質保險公司的合作,通過風險補償金、履約保證保險等,完善風險分散機制。對客戶的對外擔保進行總量控制,將企業的對外擔保控制額作為授信的持續條件,在業務申報書中進行明確闡述。
(二)信貸審批階段
在審查審批環節,應加強授信審查,實行動態管理。認真分析借款人償債能力及保證人代償能力,嚴格核定客戶授信額度和限定使用條件,嚴格控制循環保證和交叉保證,嚴防區域互保風險,在授信批復結論中明確企業對外擔保的上限。對曾有違約記錄、過度擔保或互保和連環擔保現象嚴重的擔保內企業新增融資,審批部門應從嚴審查審批,盡可能避免與此類企業發生信貸業務。
(三)貸后管理階段
一是與客戶簽訂合同時,在借款及擔保合同中加入約束條款,要求客戶按時披露對外擔保明細,或規定合理的或有負債率,如有隱瞞或超過,視為違約。原則上銀行授信客戶在對外提供擔保前,需取得銀行同意。二是建立日常監控和預警機制,做好貸后持續監測,主動分析,及早防控,消除隱患。加大貸后檢查走訪力度,對于超出自身代償能力大量對外提供擔保的客戶要加強監測,密切關注圈內各企業的生產經營及代償情況。三是多渠道搜集信息,高度關注擔保尤其是民營企業擔保內各家企業的資信狀況,高度關注市場信息和同業動態,警惕同業暴露的信貸風險蔓延,提前做好風險防范和資產保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