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曄 馬亮
古人將土地與婦女聯(lián)系在一起,主要是取意其生育繁殖的能力。
“大地母親”,這稱呼我們今天還經常用,而且不僅中國人用,西方人也有這個習慣。今天我們看看中國人在用這個稱呼時的文化心理。
當我們說“皇天后土”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在說明天與地之間的配偶關系。也就是說,天陽地陰,天是男性,地是女性,天和地組成了自然界的完整系統(tǒng)。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土地文化的基本內容。我們可以從古人對土地的稱呼證實這點。
《漢書·禮樂志》的稱呼最為特色也最功利直接:后土富媼。“媼”,拿今天的話說就是“老媽媽”。一個叫張晏的學者解釋說:坤為母,故稱媼。那么或許有人要問:我們想知道誰最先將大地養(yǎng)育生命的能力和婦女的生育能力聯(lián)系起來的?根據現(xiàn)有的資料看,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典籍《易》首先確定了這個調子:“志哉坤元,萬物資生。”后來,《漢書》稱土地為富媼,又稱土地為媼神,都應該是從《易》中取典的。以此類推,后世紛紛效仿,《抱樸子》稱之為坤后(坤后貴于安貞),《春秋繁露》稱之為萬物母(地明其理,為萬物母),等等,大致都是這個意思。
民間的稱呼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漢族有后土夫人,后土娘娘,地母;侗族敬拜的最高神達摩女神同時也是社稷神;珞巴族人的創(chuàng)世神話中講述說,天上的神仙和地上的各民族都是一個叫“天郎”的英俊小伙子和一個叫“地姑”的漂亮姑娘結合后出生的;阿昌族的谷神是老姑太;獨龍族的谷神是十四個美女;景頗族嘗新節(jié)要由老年婦女嘗新的稻谷,等等。為什么中國古人將土地、豐收和女人及生育聯(lián)系得這樣緊呢?這就必然涉及到中國人傳統(tǒng)文化概念中的土地意識了。
原始先民們對自然界認識的局限并沒有妨礙他們對某些事物本質的把握,尤其是對土地的認識。他們發(fā)揮了豐富的想象力,將人的生育和土地的生育繁殖能力聯(lián)系在一起,賦予土地最富有的女性特征。有些民族的土地崇拜就是通過婦女偶像或孕育儀式表現(xiàn)出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一些隨葬品、古巖畫、石器陶器等形象都表明,早期農業(yè)公社對女性的崇拜和對土地的崇拜是粘連在一起的。《詩經》中就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在南美的一些民族,也不約而同地存在這種意識,馬爾克斯著名小說《百年孤獨》中就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奧雷良諾第二同佩特拉·科特的瘋狂情愛,影響到他們畜養(yǎng)的牲畜,也陷入無休止、無節(jié)制的繁殖高潮中。這種意識和中國人的土地崇拜觀念相類似。
也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原始農業(yè)起源于母系氏族社會發(fā)展時期,所以農業(yè)的發(fā)明——換句話說,也就是大地生養(yǎng)繁育能力的發(fā)現(xiàn)——應歸功于婦女,是婦女在采集植物食物的勞動中,認識了植物生長的規(guī)律,發(fā)明了農業(yè),所以土地崇拜和婦女有了割不斷的關系。
這些理由也許存在,但即使確實是婦女發(fā)明了農業(yè),我認為也不是中國人將土地和婦女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有一個可靠的證明就是文字:古人曾造了個字用來代表大地,即“水”下一“土”的組合,但這個字沒有流傳下來。“土”邊一“也”字的“地”是被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的。或問:有什么講究嗎?當然有,“土”不用說了,“也”字本意就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可見,古人將土地與婦女聯(lián)系在一起,主要是取意其生育繁殖的能力。如果不是這個意思,干嘛要將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符號放在“地”字里?
明白了這一點,那些花樣繁多但萬變不離其宗的對大地加了性別的稱呼也就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