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防災減災,預警先行。在重大自然災害中保護民眾生命,預警是否有效往往起決定性作用。”
我國地域遼闊,地理地質情況復雜,災害多發。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在今年“兩會”期間,眾多政協委員聚焦防災減災,針對完善防御機制紛紛發表真知灼見。
梁建華:構建防災減災網絡體系
“目前我國的防災減災工作還存在體系不完善、應急避難場所功能不全、網絡化程度不高、節點之間聯動性不強、信息化程度不好、應急避難體系建設與發展振興需求銜接度不夠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梁建華在向“兩會”提出的提案中如是說。
他表示,防災減災措施與設施應與地區實際相結合,充分融入地區環境、文化與經濟實際,提高設施利用率。要將建設與長期運營發展相結合,科學規劃,充分考慮災后重建的人員安置、社區構建、文化保持、資金安排、產業復興,將近期需求與長期科學發展的目標進行統一。
他認為,防災減災網絡體系的建設應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充分調動各類社會主體的積極參與。要在平時服務其所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在災害發生時發揮其防災減災功能。
“對于地震災區而言,應在災后重建資金中預算一定比例設立社區重建發展基金,用于社區防災減災網絡體系建設和長期運營管理等。”梁建華說。
支建華:大力促進巨災保險發展
“巨災通常指突發的、無法預料和避免的且損害嚴重的災害事故。據民政部統計數據顯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由巨災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呈逐漸上升趨勢。”全國政協委員支建華建議,應大力促進巨災保險業發展。
支建華說,在國外,保險公司在巨災賠付中占重要地位,保險賠償的平均水平通常在經濟損失的30%~40%左右,一些發達國家甚至達到了60%~70%。但是我國保險業本身起步就較晚,發展水平和層次還處于較低程度,巨災保險更是近乎于空白狀態。
支建華建議,應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商業保險公司為運作主體的合作分擔機制,實際操作上可效仿交強險做法,在政策、法律和經濟多方面全力提供支持與保障,以商業保險公司為運作主體,確立巨災保險政策性與商業性運作的模式。“提高參保率是巨災保險順利運行的關鍵因素之一。建議政府、保險監管機構、行業協會對居民和企業加強引導和宣傳,讓防災減災深入人心,增強公眾對巨災風險采取主動防范措施的能力。”支建華表示。
姜其和:建設氣象災害預警終端
“防災減災,預警先行。在重大自然災害中保護民眾生命,預警是否有效往往起決定性作用。”全國政協委員姜其和則建議,建立全國性的以無線廣播為主要手段的終端氣象預警體系,構建使用具有預警功能的收音機為終端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平臺。
他介紹,目前美日等發達國家已建立了氣象預警信息專用頻道和高音喇叭廣播等配套預警系統,其優點是全國民眾熟悉,便于收聽,缺點是投入巨大,且不能主動控制播放,緊急情況難以隨時隨地通知到每個地方。
我國由于同類信息傳播的途徑基礎設施投入有限,導致覆蓋范圍、溝通效率低下。
對此,他建議,建立包括農牧林地區居民以及易受災地區城鄉居民在內的預警信息發送接收體系。同時,氣象預警體系應由國家氣象部門牽頭完成布置,以利于達到快速推進的目標。
李冬玉:支持西部地區地災防治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李冬玉則在提案中呼吁支持西部地區地災防治工作。
李冬玉介紹,目前西部地區地質災害防治中存在著兩大突出問題:一是地質災害治理投入大,資金不足;二是地質災害防治裝備差,基礎薄弱。
對此,她建議,一是進一步出臺地質災害防治相關法規、制度。制定地質災害防治法,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再生態文明和發展建設中的規劃紅線作用。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在工程建設等活動中,強制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地質環境安全評價工作,防止城鎮、新村和重大工程因選址不當,造成重大損失。
二是加大中央財政支持西部力度。西部地區多數省份都是經濟相對欠發達的省份,地質災害防治要投入的資金大。建議國家加大對西部省份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投入,同時取消對各省在防治項目上的資金配套。
三是出臺特殊支持政策。西部地區地質災害防治任務較重,裝備差。基層現有的地質災害防治應急裝備都十分簡陋,或者沒有。建議國家出臺地質災害應急裝備的支持政策,改善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裝備。
(作者系《中國礦業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