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許生
即使在深冬,走在祁東縣洪橋鎮(縣政府所在地)營房新村的街道上,也能隨處見到蔥郁的樹木,用柵欄圍起來的綠油油的蔬菜,偶爾還可以聽到幾聲單調的雞鳴犬吠,看起來是一幅祥和的、美麗而普通的江南小鎮畫面。
只可惜,塌陷的地面、開裂的墻體和藍色的警示牌顯示出這是一個地質災害隱患點。
祁東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周皆民說:“營房新村位于縣城,是原來物資局和煤炭公司等多家單位的家屬區,人口密集。經過計算,若發生地質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可達1.2億元,屬特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但縣里目前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治理。”
湖南作為地質災害大省,營房新村絕不是個案。目前,全省已查明各類地質災害隱患18494處,其中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超過600處。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大部分正處于活躍期,危險程度高、危害范圍廣、威脅人數多,亟待進行工程治理或者搬遷避讓。
脆弱的防御體系
354戶,1409人,這是祁東縣洪橋鎮營房新村2013年最新的人口統計數據。
2005年,營房新村被湖南省國土資源廳確定為地災隱患點,屬典型江南丘陵地貌。祁東縣國土資源局在小區里各主要路段樹立了數塊警示牌。
2012年初,湖南省城鄉建設勘測院對營房新村的滑坡地質災害進行了詳細勘查,認為其“滑坡區主要位于縣城鼎山后山坡,相對高差約50米。滑坡體東西長400米,南北寬100米,平均厚約10米,滑坡體積400000立方米左右……滑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人工切坡坡度過陡,約80°~85°”。鼎山是祁東縣城北面屏障,主峰高334米。
令人擔憂的是,營房新村應對地質災害的防御體系相當脆弱。
營房新村的房屋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屬磚瓦混凝土結構。由于依山而建、年久失修、排水設施不完備等原因,造成了房屋變形、開裂、傾斜現象,抗壓能力相當弱。同時,當初建房時,并沒有考慮到地質災害的因素,沒有預留消防通道,如果一旦發生災害,救援車輛根本就進不去。
營房新村群測群防員劉國志介紹說:“目前,縣農業銀行、教育局、城建公司、公安局、卷尺廠、煙草局、物資局、房產局、商業局、煤炭公司、人民醫院等10個單位有家屬樓在這里,居民80%左右都是老年人,其中80歲以上就有60多個,逃生能力很弱,如果發生地質災害會給救援帶來很大的困難。”
治理突圍
2012年,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委托湖南省地勘局417隊對祁東縣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了實地調查和統計,共有310處。其中,有4處位于縣城,涉及人口最多的就是營房新村。有些地方可能隱患更大,但影響面不廣,人口不多。
根據此項監測報告,祁東縣國土資源局將營房新村的情況上報到國土資源部,希望能夠進入“部里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的重點項目籠子”,但結果并不如意。
直到今年2月14日,國土資源部才批復了200萬元的專項財政補助資金,用于營房新村地質災害治理。而周皆民根據此前所做的規劃設計報告,認為“(營房新村)如果要治理好,至少需要1000萬元以上”。也就是說,縣級財政對此至少要籌集配套資金800萬元。祁東縣政府曾表態:“如果國家層面能夠批復500萬元,縣里就是砸鍋賣鐵也要籌到剩下的500萬元配套資金。”
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問題了。祁東縣是衡陽市唯一一個省級貧困縣,2012年可支配財政收入為2.5億元,相對于龐大的開支來說,是捉襟見肘的,多出的300萬元并不是一個小數目。但周皆民還是充滿希望地說:“我們先用好這200萬元資金,并盡可能多的爭取縣配套資金,將應急的治理項目先上,應該可以使得營房新村有較大的改觀,然后明年再繼續申請國土資源部的治理資金。”
一直以來,祁東縣委、縣政府對地質災害治理都高度重視。周皆民介紹說:“我們縣政府已經將治理地質災害工作納入全縣重點工作日記,還研究出臺了一系列較為細致的措施。同時,要求以國土資源部門為主,相關部門配合,排查了地災隱患,然后將已經排查出來的全縣災害隱患點進行了登記,豎立警示牌,對有可能發生地災的地點,由當地黨委政府制定了應急預案。”
2012年,為了進一步建設好“十有縣”,祁東縣政府決從礦業權價款中提取10%的資金作為地質環境專項治理基金。“可是,去年我們連一宗礦業權都沒拍賣出去,”祁東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劉江新說,“于是,我們從自有工作經費中安排了50萬元進行治理,但杯水車薪。”
預警避讓
從2009年擔任群測群防員以來,每到雨季來臨,劉國志都會提著銅鑼,拿著縣國土資源局印制的宣傳單,在營房新村巡邏。同時,祁東縣洪橋鎮國土資源所也會安排專人每天巡查營房新村。如果遇到暴雨,更是24小時不間斷。
這些年來,由于預防到位,營房新村沒有發生過大的地質災害。
2012年夏天,湖南省地質勘查開發局417隊進駐營房新村,進行地質災害實地勘察。當地老百姓卻以為是要對地質災害進行治理了,奔走相告。
“我當時感到慚愧,真切感受到了老百姓對治理的強烈愿望,”劉江新的語氣頗為自責。
周皆民于2013年7月履新祁東縣國土資源局局長,此后,營房新村地災隱患點牽動著他的心,幾乎每個月都要去一兩次營房新村,每次,當地老百姓都問他“什么時候開始治理”。之前,縣國土資源局依靠傳統辦法,在主要路段都樹立了地質災害警示牌。
“這里的墻面或者地表裂縫每年都會有所擴大。為了監測隱患的變化,取得相關數據,我們用白紙將開裂的墻面糊住,用不了幾個月,白紙就會撕裂,每年大約裂開0.5至1厘米。”對此,周皆民很擔心。于是,2013年初,祁東縣政府動員營房新村居民進行搬遷避讓——去縣城租房,每戶每年給予2000元的租房補貼。
“開始擬定的是29戶,最后只有10戶最危險的住戶愿意搬遷。”劉國志說,“不肯搬遷的理由一是覺得這里環境好,冬暖夏涼;二是年紀大了,住習慣了;三是覺得租房補貼太少,租不到好房子,在這里還可以種菜補貼家用;四是有些人抱著僥幸的態度,覺得住了這么久都沒事,應該比較安全。”
其實,這些祁東縣委、縣政府有考慮。周皆民說:“由于營房新村大多居民經濟條件不是太好,如果今年沒有全部治理好,會繼續給租房補貼,并辦理低保,因為租房子就不能種菜了,買菜也是一項較大開支。我們堅信,通過上下齊心努力,一定能早日將營房新村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好,讓百姓的生命財產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