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琦 曾慧玲 盧闖
【摘要】本文介紹了銀行資產證券化和會計計量的概念及計量屬性,分析了留存收益和售出資產、新增金融資產和負債的特點并提出了相應的會計計量方法。提出我過得銀行資產應該以公允價值計量。
【關鍵詞】銀行資產 證券化 會計計量
為了化解或者轉移銀行信貸資產風險給市場上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或者為了優化自身的資產負債率解決其資產流動性的問題,以加速資產周轉來提高銀行的獲利能力并且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多數銀行會采用銀行資產證券化的方式來解決上述問題。
一、概述
所謂銀行資產證券化是指銀行將具有未來現金流量但缺乏流動性的信貸資產,通過結構性的重組,將其轉變為可以在金融市場上流通的證券以融入資金的過程。
會計計量本身是一種會計估計手段,是對所確認要素予以價值確定的一個過程,估價的目的在于盡可能使會計要素可靠、相關和可比,以滿足報表使用者的需求,會計信息只有具有某種可觀察的屬性才是可靠的,因此,會計計量的目的就是要捕捉到影響和決定會計價值的某些可觀察的方面。會計的計量模式根據其偏重點不同有一下幾種:偏重歷史成本的計量、偏重重置成本的計量、偏重可變現凈值的計量以及相對較公平公正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
財政部今年頒布的《39號公允價值計量準則》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根據該定義,本文認為在于以市場為基礎的計量代替以特定主體為基礎的計量是衡量公允價值的關鍵所在。而以市場為基礎的計量恰恰最能體現金融資產的真實價值。因此,普遍認為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是最適于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在計量公允價值時,企業應當采用當前市場條件下,市場參與者在對資產或負債進行定價時可能采用的最優假設。
而對于金融衍生工具而言,公允價值是聯系證券的賬面價值和市場價值的唯一相關獨立的橋梁。以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計量屬性已在國際上獲得較為普遍的認可,我國加入WTO很多年了,市場化和國際趨同的趨勢要求資產證券化會計的計量屬性選擇公允價值,這樣有利于加強會計信息國際化的相關性和可比性,并與國際化協調一致。
二、資產證券化的計量種類
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計量問題分為發起人的損益計量與發起人的定價計量兩種。在風險與報酬投資法下企業將其按照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的銷售合同所產生的應收債務出售給銀行或者金融機構,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該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充分考慮交易的經濟實質內容。對于有確切證據表明有關交易事項滿足銷售確認條件,如與應收債務有關的風險和報酬實質上發生了轉移等,應按照出售應收債權處理并確認相關收益,否則,應作為以應收債權為質押取得借款進行會計處理。這個稱之為損益計量。定價計量則是針對租賃并且在融資擔保與銷售方面。在會計處理上融資擔保以證劵化對價得到的金額計入負債,以證券化對價為銷售收入,以對價收入與轉讓的賬面價值差額為損益。
對于公允價值的確定,新準則規定應當將公允價值計量所使用的輸入值劃分為三個層次,并首先使用第一層次輸入值,其次使用第二層次輸入值,最后使用第三層次輸入值。
第一層次輸入值是在計量日能夠取得的相同資產或負債在活躍市場上未經調整的報價。活躍市場,是指相關資產或負債的交易量和交易頻率足以持續提供定價信息的市場。第二層次輸入值是除第一層次輸入值外相關資產或負債直接或間接可觀察的輸入值。第三層次輸入值是相關資產或負債的不可觀察輸入值。
三、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計量方法
有關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計量方法有三種,分別是風險與報酬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和后續涉入法。風險與報酬分析法認為金融工具及其所附屬的風險與報酬被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有轉讓了相關資產的所有風險和收益其證券化交易才能作為銷售處理。
(一)金融資產轉移整體滿足終止確認條件
金融資產轉移整體,在金融資產所有權上將主要的風險和報酬轉移給收購方,并且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想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轉移的資產實施有效控制。并且金融資產的轉移資產的初始計量是以企業取得金融資產轉移時對其入賬的價值的確定。
(二)金融資產轉移部分滿足終止確認條件
金融資產轉移,應當以終止和未終止確認部分之間的比例分攤整體的賬面價值上所轉移金融資產,根據終止確認部分來計算損益。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第一,確定在轉讓日金融資產終止和未終止確認部分的公允價值。
第二,根據終止和未終止確認資產的公允價值比例進行分攤所轉移金融資產整體的賬面價值。
第三,新金融資產和負債則按照轉讓日公允價值計量:發起人收到對價的組成部分=將其中的新金融資產一金融負債后的凈額。
第四,證券化損益=初始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公允價值變動累計金額十收到的對價+新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一終止確認部分資產的賬面價值一新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
IASB對金融資產和負債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以及公允價值不能取得時的會計處理與FASB基本相同。
金融合成分析法。關于此法以對于留存收益和售出資產的計量為例來說明。
所謂留存收益是指證券化發起人在轉讓資產后持有的被轉讓資產中的凈價值。按照公允價值將轉讓資產的賬面價值在售出資產與留存收益之間進行分配。原始資產的賬面價值應當按照留存收益和已轉讓金融資產各自的公允價值比例在兩者之間進行分配。留存收益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對服務資產進行計量:
1.服務資產的初始計量。應該按照公允價值計量服務資產,同時仍然按已轉讓金融資產、服務資產、未轉讓金融資產三者的公允價值之比來對原始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分配,從中有當期損益跟其他收益,當期損益是通過已轉讓金融資產和服務權利的公允價值與它們應分攤的賬面價值之差所確定的,其他收益是通過對未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與其所分配的賬面價值之差所確定的。
2.服務資產和服務負債的后續計量。FASB對后續計量允許但不強制以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準則中還提供了兩個可供選擇的方法,第一個是“攤銷法”,即根據所占預計總服務收入的比例進行攤銷;第二個是公允價值法,即在每一個報告日都用公允價值計量服務資產和服務負債,并反映公允價值變動所導致的報告期間的盈余變動。此外準則還規定,每一種服務資產只能選擇和運用一種后續計量方法,并且如果選擇了公允價值計量法就不得進行改變。
3.關于新增金融資產與負債的計量。新增金融資產和負債包括由轉讓方收到的現金、遠期承諾、互換(例如將固定利率轉換為浮動利)、持有的看跌或看漲期權(例如擔保或追索義務)等。FASB認為,新增的金融資產和負債轉讓資產收到的對價,應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計量,從而作為銷售收入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有效地估算負債的價值,則轉讓方不應確認這項交易的利得;同樣地,如果不能有效地評估新增資產的公允價值,對這些資產價值轉讓方應將其記為零。
后續涉入法引入“部分銷售”的理念。如果轉讓方對被轉讓的資產部分或者全部存在任何的后續涉入,則與此相關的這部分資產需要作為擔保融資處理,不涉及后續涉入的那部分資產就做銷售處理。
四、對計量方法的評價
首先,對于當前資產證券化的發展的趨勢,風險與報酬法下的會計計量不適用于越來越復雜的資產證券化業務。
其次,金融合成分析法和后續涉入法下的會計計量方法均是先將轉讓資產的整體賬面價值按轉讓日售出資產和留存收益的公允價值在售出資產與留存收益之間進行分配,然后以分配的賬面價值對留存收益進行計量,新金融資產和負債也以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這時候留存收益按照賬面價值計量是最合理的。因此留存收益應該繼續以賬面價值記錄,不確認利得或損失。
最后,新金融資產和負債通常是以衍生金融工具為載體,而公允價值是其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所以對新金融資產和負債按照公允價值計量也是合理的。以此看來,公允價值與其他計量屬性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第一,與歷史價值相比較公允價值提供信息更具有預測價值。人們可以利用公允價值,能夠把不良的資產進行暴露,較好地對衍生金融工具的未來現金流量進行預測,從而更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經營能力、償債能力及能夠承擔的財務風險。通過初始確認和再確認,反映在財務報告中的信息,不是單個會計處理的信息移位和簡單的相加合并,而是把這些信息進行了重新的分類和組合,豐富了信息的內涵,增大了信息的實用價值,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指標體系。第二,與市場價值相比較公允價值取得更容易,公允價值緊密與市場結合,如果以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或當期的市場價值作為資產或負債的價值的話能夠比較合理地反映出相關資產的真實價值,并且能夠使會計計量由成本核心轉向價值核心。當衍生命融工具不存在活躍市場時,公允價值可通過各種可靠的以市場條件作為構筑的基礎模型來確定。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處理研究綜合地考慮了特定類型金融工具所隱含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結果也較為可靠。如果新增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有效取得,則轉讓方將其價值記為零;如果新增負債的公允價值不能估計,轉讓方不能確認交易的利得,我們認為這種做法較為可取。
五、結論:我國銀行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計量
我國銀行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計量標準是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主要是以終止確認方法為基礎。當機構大量的轉移或者減弱風險跟報酬時,則當期損益則為信貸資產的賬面價值跟收到的對價差額。當機構沒有轉移風險跟報酬時,不應確認其信貸資產,并且應按其公允價值確認為一項負債。
參考文獻
[1]吳群.資產證券化與證券化會計[M].上海: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5-100.
[2]張金若.發起人證券化會計問題探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60-70.
[3]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中國資產證券化:從理論走向實際[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7-9.
[4]王志強.銀行資產證券化的直接動因與作用效果[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5.
[5]褚紅梅,張媛.美國資產證券化會計發展情況簡介[J].中國工會財會,2006(5):30-31.
[6]財政部會計司.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會計處理規定[S].http:// www.mof.gov.cn.2005-05-16.
[7]武魏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運行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8:5-10.
作者簡介:吳琦(1994-),湖南岳陽人,湖南農業大學在校學生 ,研究方向:金融學;曾慧玲(1997-),湖南邵陽人,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在校學生,研究方向:土地資源管理;盧闖(1992-)湖南益陽人,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