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學會與其他科技實體的比較研究,提出了學會的組織發展目標是系統地促進科技進步,組織發展活力源于同行集聚,組織興旺發達則在于志愿者立志的愿景,從根本上解決了科學學會存在和發展的問題,為深入研究學會的功能,進一步推動學會的改革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框架。
[關鍵詞]科學學會 科學建制 同行集聚 志愿者
一、問題的提出
科學學的創始人英國科學家貝爾納認為科學是一種社會建制。在他的名著《歷史上的科學》中指出“只有從存在于早先一些建制中的科學根源開始研究,才能充分地了解科學建制”[1]。現代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社會建制,它最初起源于少數從個人興趣愛好引發自由探索的僅具有個體行為的科學家在17世紀自發組織起來形成的科學學會。學會組織的出現邁出了科學社會化的第一步[2],以后以學會為主要形式的科技社團組織成為科技社會化的主要標志。
隨著社會進步,較晚時期才出現了其他的科技組織。18世紀,歐洲高等學校引進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引進科學家成為教授,工業革命以后企業聘請科學家和工程師作為雇傭成員,科技在進入高校和企業的同時,逐步形成了包括實驗室和研究所在內的各種科技實體[3]。20世紀以來,各個國家政府越來越重視科技發展,除了從財政等方面支持不同科技機構的發展以外,還成立了政府主導的各類科技實體,如國立高校、國家實驗室、國家研究所等。特別是50年代以后,無論是資本主義陣營,還是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國家,利用已有的科技資源和條件建立的各種科學院和研究所等成為政府直接所屬和管理的科技實體,體現了政府發展科學技術的意志[4]。
從規模、投資等方面來看,科技實體(包括國立的高校和科技機構以及企業所屬的研發機構)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大大超過了科學學會的發展,尤其是在這些實體中被雇傭的科技工作者群體大大超過了所有學會的會員總數。在中國,科技工作者已經超過了3000萬[5],而全國學會會員總數,很長時期內大約只保持在400萬左右。目前,世界上數以億計的科技工作者被雇傭進入各類企業和政府所屬的科技實體(高校和科技機構)中,將科技工作作為自己的本職崗位工作[6]。但是,令人驚訝的是,作為最古老的民間非營利的科技人員自愿參加的科技社團——科學學會等組織卻仍然在現代社會中存在,有的科學學會仍然非常活躍并持續發展。有相當數量的科技工作者作為主人而非雇員,對科學學會這樣的組織形態仍然情有獨鐘,他們志愿成為學會的各種會員并付出很多精力和知識,付出金錢(會費)支持著這些非營利機構的活動和發展。一代又一代的年輕科技工作者(有的在學校時作為學生已經參與到學會的活動中)將支持學會的發展,獲得學會的肯定和贊賞作為自己人生的發展目標。
這使我們想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在其著名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中對企業這個組織提出疑問:“在企業之外,價格變動決定生產,這是通過一系列市場交易來協調的。在企業之內,市場交易被取消,伴隨著交易復雜的市場結構被企業家所替代,企業家指揮生產,顯然存在著協調生產的替代方法。然而,假如生產是由價格機制調節的,生產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組織的情況下進行。面對這一事實,我們要問組織為什么存在?”通過這一問題的研究,科斯發現了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交易成本,是它的存在決定了企業這樣的組織在現代社會中存在并發展的理由[7]。
根據同樣的邏輯,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大多數項目均在研究所、實驗室、高校等科技實體中開展并完成,那么我們要問,在社會的科學建制中幾乎已經不承擔主要研究與開發項目,并且是非營利的科技社團——科學學會這個組織為什么存在?并且會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呢?本文就此展開比較深入地討論。
二、學會的一般性質
學會與政府、企業等其他社會組織的不同之處是什么?學會作為社團通常是非營利組織,萊斯特·M.·薩拉蒙等認為這些組織的特性主要表現為:組織性、私有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8-9]。考察大多數科技發達國家的科技社團組織,尤其是具有較長發展歷史、具有較大影響的科技社團,其最重要的特點有:非政府性、非盈利性、自治性和志愿公益性、組織性和本土性、科學性和學術性[10]。筆者認為與政府、企業以及高校、科研院所、醫院等相比,科學學會最基本的性質也是區別于前述機構的特點主要是:其一,學會是成員群體志愿組成并參與活動的社會組織,其自愿性是區別與其他組織成員的最鮮明的特征,科技人員或是具有科技知識背景的人員他們并非雇傭,而是志愿花費時間、精力來組織并參與其活動的。其二,學會的成員是學會主人,除了極少數工作人員外,絕大多數成員不是學會的雇傭人員,他們并不領取社團的報酬,相反大多數的科學學會規定會員需要交納以“會費”這樣名義的小額資金。正因為學會的會員是其組織的主人,因此,民主辦會是其組織運行的基本機制。學會的領導機構、決策機構等均應該由全體會員集體選舉和產生,或者是由會員推選的代表根據法定程序民主選舉和產生,民主制訂社團的章程(社團的基本法)。其三,作為科技社團,學會當然應該具有科技性、學術性,該性質是決定學會成為科學共同體的最主要的性質。從學會的本源來看,根據王名等人對中國社團的二維分類法,學會是屬于有會員的、互益性的社會團體[11],而這種互益性是指成員之間學術方面的互相幫助,互益性完全是建立在科學發展的規律之上的。科學發展需要科學家的互相交流、互相啟發。科學的發現和進步,往往存在于學術思想的碰撞和不同意見的交鋒,學科的完善和發展不僅需要相同意見的互相補充和協調,更需要不同意見的批評和挑刺。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科學是在批評中成長起來的。總之,除了作為社會團體的一般性質以外,科學學會最基本的性質可以歸納為三條:志愿性、自主性、學術性。但是具有這三條性質并不能解釋學會在現代社會中能夠存在并發展的理由,那么什么才能決定學會的存在呢?
三、科學發展的目標決定了科學學會的存在
作為一種非營利的社會組織,其發展目標與政府機構、企業組織有較大的差異,甚至與其他科技實體組織也有所不同。考察世界上比較著名的科學學會的章程,其宗旨幾乎均是著眼于促進科學技術進步,例如歷史最悠久的英國皇家學會的宗旨是:“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美國最大的科學學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和工程學協會的聯合體,美國科學促進會的宗旨是“促進科學,服務社會”;我國最早成立并有很大影響的科學學會——中國科學社其宗旨是“聯絡同志,研究學術,以圖中國科學之發達”。歸納這些學會的基本宗旨和他們的活動,可以肯定科學學會是將促進科學技術全面進步,并將形成學科發展作為自己組織發展的真正目標,這一目標決定了科學學會能夠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存在的最大理由。
現代科學發軔之初,作為個體科學研究者們從各自的興趣出發,自己付出金錢和精力去探索自然和社會的秘密,尋找事物的客觀真相,掌握運動或發展的規律。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他們聯絡同行,互相交流探索,報告實驗結果,討論研究論文,通過這些形式的活動自發地組織起來,形成最初的科技社團的雛形。他們是一批志同道合的科學家,如意大利的山貓學會,英國的皇家學會等當時為了避免政治的介入和干涉,避免宗教的攻擊,他們與政府和宗教界達成默契或協議[12]。學會作為科技社團組織只在自己的科學領域內開展探索和研究,一般不涉及政治和其他社會問題,最高目標是發現研究對象的客觀規律,最低目標是形成本領域的研究學科。即使到了工業革命以后,很多科學學會組織的成立受到工業企業家和企業技術人員的支持和參與,但是他們組織的宗旨仍然是推動科學學科的發展,如最早由企業家推動成立的學會是1766年在英國伯明翰成立的太陰學會,在每月的圓月之夜聚會討論本地區的工藝技術和科學問題,這個學會以科學發展為己任,成為當時英國中部工業革命的參謀部。1781年,在英國的曼徹斯特也建立了由工業家和科學家組成的地方性科學社團,如當地的紡織業比較繁榮,要求解決漂白和染色中的技術問題。曼徹斯特學會在建立后特別關心化學學科的發展,從1817到1844年一直由化學家道爾頓任會長。此外,還有專業性的學會,如植物學會、地質學會、化學學會。到19世紀末,英國全國共有100多個科學社團。1831年,成立了全國性的英國科學促進會,它的主要任務是分析科學發展的全貌,指出在進一步研究中最有成功希望的新方向,這個協會對19世紀英國科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英國皇家學會也在19世紀進行了改革,為了更好地培養科學人才,推動科學事業發展,規定即使是在英國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貴族也不享受參加學會的特權,學會成員以科學家為主。
那么,現代社會發展中的實體機構(大學、企業、研究機構等)其在科技方面的發展目標是什么呢?馬克思評論當時的工業革命:“科學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興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發展起來,那么我們要再次把這個奇跡歸功于生產。”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10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哈耶克則認為,是“工業自由打開了使用新知識的道路”。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在工業革命時代科學的生產力功能被率先發掘出來,社會對科技推動生產力的進步有了巨大的需求和期望,這些需求和期望直接體現在科技實體的組織目標上。
法國國民議會1794年接受了一些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建議,批準成立了法國理工學院,該校的目的是“傳播數學、物理、化學等科學和制圖技術,特別是為炮兵、工兵、路橋、造船、軍用和民用工程、開礦和地理等技術性的公立專科學校輸送學生,”培養出一大批有開拓性發現和發明的著名人才。
德國、奧地利、瑞士、俄國等國家也在開辦工藝學校或技術學校的同時開始興辦了理工科大學或學院,如英國的技工學校到1850年發展到了約600所,其中一些后來變成了技術學院。從18世紀末開始,美國政府就認為國家少不了科學。杰弗遜總統親任包括農藝、醫學、天文等學科在內的美國哲學學會會長,撥出政府基金用于科學研究。1844年,總統泰洛主持了美國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1863年,總統林肯批準成立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在19世紀,美國共建立了400多個科學技術組織。1861年,美國靠私人聯合公司的資金建立了麻省理工學院。
從政府部門到企業等各種實體的大量涌現,并投入越來越大的資源來開展科技研究與開發,其重要的原因和目標均是功利性的。科技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生產力功能、提升科技素質的人力資源升值功能和加強國防軍事的戰斗力功能等功利性的社會功能被實體機構所看重,卻并非是將科學技術本身作為發展的目標。沒有科學共同體的存在,這些實體的研究和開發成果只是作為科技的碎片而分散在各個不同的機構內部,無法成為系統的科學學科,更無法促進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發揚和光大。
這種以營利為目的的科技長入經濟的模式,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集體的、有組織的研究與開發,替代了科學發展初期以科學家個體為主的模式,而且有越來越強的計劃性和更強大的資金支持以及更多的科技人員和設施的投入。但是,它們發展的目的也非常明確,直接與提升效率、加強國力、增長利潤掛鉤,表現出來的形態是綜合多門學科的各種知識和手段,形成以產品和工藝為可見形式的技術發明和創新。企業與科學學會這樣的科技社團組織不僅在科技活動中的形態不同(一個是研究開發的實體,一個是學術交流和評價的平臺),發展的目標也相差甚遠。
為了能使科學成為現實的生產力,推動社會經濟不斷地增長,在新產品和新工藝被不斷開發出來的同時,新的技術作為一類與現代科學原理緊密相關的知識也被不斷地積累、規范和理論化,形成了一頭連接基礎科學的基本原理,另一頭連接生產和生活實踐的工藝和產品的新的科學就是技術科學。要特別強調的是技術科學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具備了與基礎科學幾乎相同的發展特點和規律,它們需要邏輯和實驗,并在不斷分化的同時又不斷地綜合。因此,在技術科學發展的過程中,相伴的社會組織是與科學同樣相應的學術化科技社團,如某某技術學會、某某工程學會等就是最好的證明和寫照。
上述分析表明,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投入建設的高校、研究機構或企業等實體組織機構,它們引入科學技術、雇傭科技人員、撥出科技經費,為科技發展創造各種條件等等,其目的并不是對科學自身感興趣(除了極少數對科學有濃厚興趣的企業家除外),絕大多數的科技實體機構不會將推動科學技術自身,即兩類科學的學科建設作為自己組織的發展目標。這些實體的任務是將科學技術作為工具,在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過程中實現經濟目標和社會需求的目標。用知識經濟的有關術語來解釋,兩類科學的學科知識是編碼知識,但是絕大多數的科技實體創造的知識是為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服務的,其中既有可編碼知識,又有不少不可編碼的知識(指經驗知識和人際關系等知識)[13]。只有少數基礎類和技術類的科學研究機構在接受國家有關部門和某些基金會的委托開展基礎類和學科類的純科學研究。顯而易見,他們受到資源等各種條件的限制,每一個機構只能在少數領域和某些有特殊條件、人才優勢的課題方面進行研究探索,最終取得的成果仍然需要發表在本專業內的刊物中,宣讀在同行認可的學術交流的會議上。而這兩種形式的交流平臺,往往均是由科技社團主持操辦的,這樣其科學成果方可以在世界范圍內的同行中獲得評價和審視。
科學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一項偉大的事業,其不僅僅具有改變自然,提高生產力的作用,而且它是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方法論,是長期以來無數科學家和工程師積累的知識體系,是理性和信仰的主要來源。科學學會將促進科學技術全面進步為己任,推動形成學科發展作為自己組織發展的真正目標,并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科學學會將爭取各國政府的支持,團結科學領域內的同行共同開展活動,以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偉大的事業將促進偉大組織的產生和發展,這是科學學會在科技性方面與其他經濟科技實體、政府部門及所屬機構的主要區別,也是這一組織形式生存的主要理由。
四、不斷分化而形成的同行集聚決定了科學學會的生命力
推動科技事業發展需要同行交流、同行評價和同行共識,而同行的社會活動恰恰是科學學會在社會活動中的生命活力。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表明,科技發展的規律之一是在不斷分化的同時又不斷綜合。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科學知識體系在深入探索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過程中主要趨勢是分化。科學研究是在不斷分化中走向深入,走向物質的不同層次和更多樣的運動級別,學術研究的細致和精確,導致學科在不斷分化中接近事物的真相,掌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例如自然科學從最早期的混沌中不斷分化,逐步形成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等6大學科,以后各學科仍然在深入研究中以不斷分化的形式成長和成熟,以最為經典的物理學為例,從17世紀到19世紀末物理學發展不斷分化,產生了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磁學等學科分支。到了20世紀又產生了凝聚態物理學、分子物理學、原子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等新的學科分支。其中,力學又在長期的研究中分化出經典力學、連續介質力學、熱力學、統計力學、電動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等,而僅僅在經典力學中又分化出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彈性力學、震動力學、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等更小的分支學科。根據趙紅州先生的當采理論,在某一學科成為整個科學界的當采學科時,該學科就會有噴發式的研究成果涌現,根據物質層次和運動級別進行當采學科的轉移,而這些學科研究的轉移就極有可能產生新的學科分支,該領域在很短的時間內會不斷分化,不斷長出新的學科枝丫[14]。年輕科學家更愿意就這些新的學科分支展開交流和討論,這時新的學會組織雛形就出現了,往往會在老的學會內部以專業小組或專業委員會的面目出現,到了同行數量和知識成果達到一定的規模程度時,就會從老學會的母體中脫穎而出成為新的專業學會,涌現出更多更加深入研究的專家。一部科學發展史就是科學學科不斷分化的歷史,也是越來越細分化的專家隊伍的成長歷史。在學術交流和學術評價中,真正的同行已經細分到最小的學科和最小的研究領域,而不是大而化之的只具有一般物理學家或化學家之類頭銜的大人物。在科學發展中另外有一類學科是由交叉綜合而得到的,但是其中可以稱之為新學科的專家或者同行的,同樣是從這些原來交叉綜合之前的學科中轉行或分化出來的。總之,科學史表明大多數新型的科學學會是伴隨著新的學科成長而誕生,并隨著細分化或轉行的專家學者隊伍的成長而發展起來的,因此科學學會具有強大的科學生命力。正是由于這些有相同學術背景和相同學術領域同行的存在和活動,它們不會由于某國政府的干涉或者某一宗教集團的不滿而偃旗息鼓或煙消云散,相反只要這一學科不斷發展,同行專家隊伍不斷聚集,相應地該學會組織也會不斷地壯大起來。
經濟社會發展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社會動力,但是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科學技術是綜合性的,具體來說企業需要的具有生產力功能的新技術表現在新工藝和新產品等方面,而這些新工藝和新產品的具體實施,是技術科學的部分知識與現場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的實踐經驗相結合才能實現的。任何一項企業中的實用工藝或具體產品,其中凝聚了很多不同學科和不同領域的科技知識和要素,任何單一學科和單純的科學家是難以勝任這些工藝或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的。所以,企業需要雇傭不同學科背景不同知識積累的科技人員,并雇傭相當數量科技知識不多,但具有較多實踐經驗的技術工人時,在一定的時間內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通過不同專業的協作解決實際問題,達到企業的經濟目標。換句話來說,學科發展目標需要同行,所以以推動學科發展為己任的科學學會需要同行來開展學術活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需要實用技術,需要團隊,所以實體機構需要雇傭不同學科、不同專長的雇員,他們的合作攻關研發和服務才能使科技長入經濟。
特倫斯·基萊的研究發現[15],到了現代社會不僅各國政府,甚至很多的大企業也投入基礎科學,因為他們發現基礎科學能夠為企業帶來技術方面的先導權,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壟斷,進而獲得很大的利潤,當然其過程和機制是很復雜的。其中直接開展基礎研究的企業中的科學家被其稱為“第一行動者”,而沒有直接開展基礎研究,但是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第一行動者”的基礎科學成果,并應用于研究與開發獲得的其他企業科學家被稱之為“第二行動者”。特倫斯·基萊的研究表明,這兩類科學家均和所被雇傭的企業達成默契,企業不干涉他們在科學界的交流,他們通過閱讀和參加會議了解本學科領域中的最新發展,這不僅是“第一行動者”所必須的,也是“第二行動者”的基礎活動。因此,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大企業不僅雇傭科學家,而且還支持這些科學家參加相應的科學學會并開展有關的活動,因為只有這樣,企業才會在競爭中了解本企業所相關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新發展動向,掌握科學技術方面的主動權和主導權,才能在市場經濟中獲得最大的利益,這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科學學會在現代社會中能夠生存發展的極好的例證。
五、立志促進科學發展愿景的志愿者決定了科學學會的興旺發達
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的分類和分布并非是“科學存在于大學和研究機構,技術存在并發展于企業”。正確的表述應該是:科學分為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它們的理論和成果來自邏輯和實驗,并在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證實和應用,如主要的人力資源和活動分布在大學和科研機構(包括部分大企業內部的研究機構),實用技術是應用了上述兩大科學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范,結合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的實踐經驗形成了新產品和新工藝等,這些形式才是科技生產力的具體體現。
企業或某些有現實社會需求的機構看重的不是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這樣的學科發展,它們不會為推動科學的發展而投入資源。它們之所以會重視科學技術,是因為通過兩類科學的發展并以此培養出來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可以實現它們的具體目標,應用學科成果可以提升生產力和競爭力,例如企業可以推出新產品、改進工藝、增加功能等,以此增強競爭力,加大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獲得更多的利潤,獲得更大的市場。
國家的管理者政府部門重視科學技術,其主要的動力也是功利性的,除了增強生產力,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外,也是看中科學技術能夠增強國防軍事實力,提高公共安全的能力,有效地進行公共管理等的功能。當然,作為開明的政府也要為一個國家的文明建設、人才培養和全民的素質提升做出規劃并投入資源。但是,社會現實的功利性需求是政府部門建立有關科技實體機構,投入科技資源的直接和主要的動力。
不同的社會組織具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和功能,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組織結構和社會價值。在現代社會中,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等組織與科學學會相比沒有自愿性、自主性和非營利性等突出的社團性質,導致組織的結構往往采用金字塔式的層次結構,權力集中,運行機制也與社團不同,即使在科學學術性方面這些實體組織與科學學會也是不同的。
科學作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沒有國界,沒有知識產權,因此開展科學研究的科技人員非常樂意開展同行的交流和探討,并以獲得科學的首先發現權而感到自豪與榮耀。而企業中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科技人員面對的是競爭十分激烈的市場,面向的是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同行企業,每一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在某種程度上是自己在市場競爭中的武器,是打敗競爭對手的殺手锏,因此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在某種程度上并不熱衷于與同行的交流和探討,而國家的知識產權制度和各企業的技術保密制度,更加加重了企業技術同行之間的猜疑與防范。顯然,這兩類科技人員對于參加科學學會這樣的學術交流活動共同來推動本領域科技進步的態度是非常不同的,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來自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技人員參與學會活動并成為學會會員的數量較多、積極性較高,而來自企業的科技人員較少,積極性較低的現象。由此可以得到的結論是:科學技術的應用和廣泛推廣并不一定能夠導致科學學會的組織發展,而立志于推動兩類科學學科的迅速成長愿景的大批志愿者的形成,則一定能夠決定科學學會的興旺發達。有愿意加入這樣的非營利性組織,成為科學學會會員,為科學進步而貢獻自己的才智、精力和金錢的科技人員群體,才是學會興旺發達的根本要素。
科學學會是由部分科技工作者自愿組成的群眾科技組織,“部分”的限制是因為某一學會基本上是由某一科學領域的同行組成的;“自愿”的限制是因為同行也不一定全部參加。正是由于其自愿性,任何一個科技社團都不能指望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人員“一網打盡”,全部納入自己的組織中,即使是在我們過去計劃體制模式下的國家也是如此。科技工作者是將科技作為自身的謀生手段,被雇傭在某些科技實體或某些機構組織的科技崗位上,不完全是自己志愿的,更不可能全部是從興趣出發的,很多人只是為了掙錢“養家糊口”而已。據有關調查表明,在目前我國科技隊伍中越來越多的年輕科技工作者對自己的職業并不滿意,存在潛在的職業忠誠危機[16],所以在科技工作者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社會職業勞動群體的今天,并非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均愿意將自己的精力、時間等花費在推動自己所從事的科學技術學科的發展上,有很多科技工作者在自己的崗位上能夠將科技手段和知識運用于職業工作中,但是對科學的整體發展、學科的建設,甚至是同行互相之間的評價和前沿科學技術的發展并不感興趣。由于種種原因,相當數量的科技工作者不愿意參加學會組織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有關部門和學會不能以強制性的,以拉郎配的方式來動員和引導他們參加學會和其他科技社團;另一方面,對于科學學會的評價也不應該以會員數量的多寡作為其是否優秀的標準,但是具有獨立自治的社團性質,體現志愿性、自主性和學術性的個人會員制度,卻是評價一個科技社團的重要指標。
參考文獻
[1](英)亞.沃爾夫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5.
[2](英)J.D. 貝爾納 .歷史上的科學[M].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59.
[3](英)J.D. 貝爾納 .歷史上的科學[M].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59.
[4](英)J.D. 貝爾納 .科學的社會功能[M].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2.
[5]何國祥 .論科技工作者[J].科協研究,2013(1):5-8.
[6]吳國盛 .科學的歷程[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7](美)羅納德·科斯. 企業的性質 [M].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1994.
[8](英)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 Manchester, U.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77)
[9](美)萊斯特.M.薩拉蒙 .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視界[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0]楊文志.現代科技社團概論[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
[11]王名,等.中國社團改革——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12]姚遠 .科學知識生產的權利保障-試析17世紀英國皇家學會的自治權利[J].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0, 29(2):185-196.
[13]吳季松.知識經濟[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
[14]趙紅州.科學能力學引論[M].北京: 科學出版社,1984.
[15](英)特倫斯·基萊.科學研究的經濟定律[M]. 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
[16]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課題組.第二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Abstract]This article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earned society and other sci-tech entities,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learned society is to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ystematically, the agglomeration of peers detemine the development vitality of learned society, and the volunteers vision will bring prosperity to learned society.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d society can be fundamentally solved,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and reformation of learned society is presented as well.
[Key words]learned society;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science; the agglomeration of peers; volunt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