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錄寶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13年11月12日在京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全文共13處提及“社會組織”,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社會組織建設與發展的高度重視。現結合山東省社會組織管理工作現狀對《決定》中關于社會組織的要點進行分析解讀。
一、加快政社分開
報告原文: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
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
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進有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或社會組織。
要點解讀:各級政府正面臨不少的公共事務做不了也做不好的局面,需要社會組織去做,這就要求政府簡政放權,還權于社會,按照政社分開的原則加快政府職能轉移,逐步將政府的事務性管理工作、適合通過市場和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以適當的方式轉移給社會組織、中介組織、社區基層組織等承擔,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管理要盡快地從注重入口管理,轉移到注重過程監管,加快形成現代社會組織體制。
對社會組織來說,實行政社分開,解決了社會組織發展起來“做什么”的問題,但是其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的能力有待提升。一些沒有完全剝離官方背景的社會組織存在活力不足、效率低下的問題,其組織內部運行機制不規范,還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公共事件,損害了社會公信力;而民間社會組織整體發展水平低、實力弱的特點,更是極大地制約了其參與公共服務的能力。因此,社會組織要加強自身建設,健全內部治理結構,建立權責明確、有效地制衡法人治理結構。建議探索一業多會,增強同業協會間的平等競爭,減少承接組織行政化傾向。
工作現狀:2014年1月17日,山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濟南開幕,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郭樹清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要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年內基本轉為企業或社會組織。
二、推廣政府購買服務
報告原文: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
要點解讀:《決定》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改革提到了國家層面,這說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正在邁向制度化。在購買機制上,通過政府采購、定向委托等不同的方式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機制,為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資源支持,打破政府對公共事務的大包大攬,降低社會管理成本。為了打破社會組織發展中存在的某些壟斷現象,政府在向社會組織轉移公共資源時應引進競爭機制,減少對社會資源配置的干預,在完善政府監管的同時,強化社會監督,從而保證各種資源在社會組織之間合理有效配置。
雖然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在多地早有探索,如江蘇、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但是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若想在全國范圍落地,并實現制度化仍有多個問題待解。比如:政府該買什么、如何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有哪些配套措施應跟進等。
工作現狀:2013年11月20日,山東省發布《關于印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辦法的通知》,明確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的具體措施和指導目錄。該《辦法》規定,自2014年1月1日起,我省各級政府向包括在民政部門登記或經國務院批準免予登記的社會組織,以及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業主管部門登記成立的企業、機構等購買6大類57款316項服務項目。
三、降低登記門檻
報告原文: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成立時直接依法申請登記。
要點解讀:對于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兩會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中的表述是“逐步推進”,而《決定》的要求是“限期”和“真正”,這說明“脫鉤”是非常迫切的問題。為什么要脫鉤?就是要實現“一業多會、引入競爭機制”。原來很多協會、商會帶有很多官辦色彩,都有一定的行政職能,對企業而言,是領導機關而非真正的服務機構,不脫鉤行業就發展不起來,產品質量和制度都無法保障;而脫鉤后會帶來競爭,誰為企業提供的服務好,誰就能得到更多的資源,也能避免腐敗。
三中全會召開之前,社會組織要登記必須要找到政府業務主管部門,有了政府主管部門審批之后,才能在民政部門登記。而三中全會提出“社會治理創新”,要激發社會的活力就不能對社會組織進行僵化、強制性的管理,要讓那些為經濟社會服務的社會組織發展起來。因此,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不用政府業務主管部門的審批,可以直接在民政部門登記,降低了登記的門檻,也激發了社會組織的發展活力,這也將加速《基金會管理條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的修改進程。
2013年8月1日,山東省民政廳下發通知,要求包括公益組織在內的四類社會組織“告別”雙重管理,不用再找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8月1日起可直接向民政部門依法申請登記。此外,還將推行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在人事、機構、職能、財務、資產等方面分開,禁止合署辦公;禁止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行業協會商會兼職;禁止行業協會商會的財務由行政機關直接管理,切實改變行業協會商會行政化傾向,增強其自主性和活力。
四、加強社會組織管理
報告原文:加強對社會組織和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引導它們依法開展活動。
加強社會組織民主機制建設。
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拓寬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的協商渠道。
完善并嚴格執行領導干部親屬經商、擔任公職和社會組織職務、出國定居等相關制度規定。
要點解讀:政府簡政放權并不等于讓社會組織放任自流,而是將角色由辦事業向管事業方向轉變,加強對社會組織的宏觀調控,引導社會組織包括涉外社會組織的發展。在社會組織內部完善民主機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這也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建立反腐倡廉機制,改進社會組織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地發展。
工作現狀:為了加強社會組織干部隊伍建設,推動政府社會管理職能轉變,2012年4月16日,濟南市在社會組織年檢工作中重點查處了領導干部的違規兼職情況。
五、鼓勵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社會建設
報告原文: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
鼓勵社會組織、中資機構等參與孔子學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設,承擔人文交流項目。
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委托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允許企業和社會組織在農村興辦各類事業。
要點解讀:社會組織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三中全會召開之后將不斷拓寬社會組織參與社會建設的渠道,提高社會組織參與社會建設的能力。
一是《決定》鼓勵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公共文化建設,有利于為文化領域注入新鮮血液;二是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實際上就是鼓勵民辦教育發展。三是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這是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的重要形式和途徑。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有利于彌補農村儲蓄資金、勞動、土地等生產要素外流對農村發展的影響,有利于彌補公共資源配置的城鄉不均衡對農村發展的影響。企業和社會組織可通過投資籌資、捐款捐助、人才和技術支持等方式在農村興辦醫療衛生、教育培訓、社會福利、社會服務、文化旅游體育等各類事業,以多種投資方式建設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積極支持農村發展。
工作現狀:2011年5月10日,山東省召開“教育體制改革推進計劃”座談會,會議提到在未來5年,山東將有效地利用公共資源和社會力量發展非義務教育,構建完善以政府辦學為主,民辦學校、社會力量辦學、中外合作辦學等多種辦學形式的多元化辦學體制,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為解決老年人社會養老問題,提升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2013年11月,菏澤市積極動員有條件的村民、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161處農村幸福院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