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發 劉國全 黃國鴻 鄭亞宗
自2007年開始,我們從臺灣省引進果菜兩用型臺灣綠竹筍在廈門現代名優果樹開發有限公司進行“果菜兩用型臺灣綠竹筍品種及綠色食品配套栽培技術引進創新研究”。 于2007年從我國臺灣省引進果菜兩用型臺灣綠竹筍優良種苗4 500株,在廈門現代名優果樹開發有限公司生產基地種植15 hm2。2008年試生產,2009年開始大量投產,種植15 hm2,平均每hm2產量24.5 t,實現早產豐產。2010年擴大種植35 hm2,平均每hm2產量達22.5 t;2011年平均每hm2產量達25.75 t,是一種高產、穩產、優質的果菜兩用型優良竹筍新品種。2010年6月2日經國家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核認定綠色食品A級產品并核發綠色證書(LB-15-1006131692A)。2010年6月13日通過福建省廈門市科學技術成果鑒定(廈科鑒字[2010]第42號),該項科研成果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可以擴大推廣應用。現將果菜兩用型臺灣綠竹筍品種及其綠色食品配套栽培技術引進創新研究總結如下,供生產者參考。
1 品種特征特性
該品種為綠竹屬,合軸叢生型,竿高6~9 m,竿直徑5~9 cm。鮮筍味鮮美清甜脆嫩爽口,形狀彎曲,呈船狀紡錘體,筍節靠母竹者內向較短,而背向母竹者則較長,切割處為一平面,又像馬蹄,故名“馬蹄筍”。筍長約25 cm,基部直徑8~10 cm,單筍質量450~500 g。筍皮未見陽光時黃白色,見光后變綠,光滑無毛,質地堅硬。筍肉柔軟,脆嫩,纖維少,味甚鮮美,清甜,營養價值高。在閩南地區種植于6月開始出筍,7—8月為盛筍期,9月為末筍期。平均每667 m2產量1 500~1 800 kg,最高可達2 200 kg,是鮮食、菜肴兩用筍,深受消費者青睞。竹竿可作家具、農具或劈蔑編織竹器,或作造紙原料,其中層竹材可入藥。該品種可在臺灣、福建、廣東、廣西、云南、海南及浙南、皖南等地種植,適宜在山谷、河邊、河流兩岸、房前屋后種植。也是綠化觀賞景觀理想竹林。
2 果菜兩用型臺灣綠竹筍綠色食品A級質量要求
2.1 基本要求
具有本品種的固有特征,筍體飽滿完整,黃白色,不得有萎蔫、裂莖,無病蟲斑痕和機械損傷。基部平面潔白干凈無黏土,無腐爛,無霉變,無異味,筍肉纖維細嫩新鮮。筍尖青綠不能太深。
2.2 等級
果菜兩用型臺灣綠竹筍按單筍質量分為一等、二等,各等級質量指標(長度、基部平面直徑、可食率等)應符合表1要求。
表1 果菜兩用型臺灣綠竹筍質量指標
3 果菜兩用型臺灣綠竹筍綠色食品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3.1 合理留養臺灣綠竹筍母竹,培植良好生態環境母竹豐產園
根據臺灣綠竹筍叢生發筍生長以及形成合理生態綠竹筍母園的特點,進行合理留養適量的新生母竹。綠竹筍母竹園保持合理的密度和年齡組成是保證綠竹筍持續豐產的根本措施。2009年本公司種植的臺灣綠竹筍,成片栽植的每叢每年固定留新母竹3株,每叢綠竹筍保留有母竹6株,其余的全部割筍。滿3年生的老母竹在當年冬季砍除,并挖掉前次砍伐的老竹蔸頭,做到年年割筍,年年留母竹,“公孫不見面,叢生變散生”,保證臺灣綠竹筍旺盛健壯生長,均勻分布。挖除老竹蔸頭后,要結合施用有機農家肥蓋土,不要留下穴痕,以免積水爛蔸。
臺灣綠竹筍的母竹留養以盛期出土的筍為好,因為這時出筍多,可以在竹叢中適當位置上選擇分布合理、生長健壯的綠竹筍作為母竹。太早留會消耗竹叢養分,影響當年綠竹筍產量;太遲留則成竹質量差,冬季母竹梢部尚未老熟,易受寒害。
3.2 合理施肥是取得優質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
在臺灣綠竹筍無公害合理施肥方法上采用4種方法:
3.2.1 蔸施法 在幼壯齡竹子蔸上坡,沿竹蔸30 cm左右開半月形溝,溝深15~20 cm、寬10~15 cm,將有機質肥施于溝中后加土覆蓋。
3.2.2 溝施法 沿水平帶方向開溝,水平帶間距2~3 m,溝深、寬各20 cm,將有機質液體肥或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施于溝中后加土覆蓋。
3.2.3 穴施法 一般結合竹筍采收時進行,待挖出的綠竹筍頭傷口曬干2~3 d后,將有機質肥施于挖筍的穴中,并加土覆蓋。
3.3 科學供水管理,促進綠竹筍生長旺壯
臺灣綠竹筍一年中以春、秋兩季生長最為旺盛季節,也是需水量最大的時期。一是春季出筍期,春旱缺水必然導致筍產量下降,母竹生長受阻;二是秋季孕筍期,母竹生長旺盛,積累大量養分,此時期需水量迅速增加,在水分適宜條件下筍芽分化量增加;如果秋季久旱缺水,必然影響來年的筍產量。因此,在春、秋季節遇干旱天氣應及時灌溉或噴灌補充水分,促進植株正常生長健壯。
3.4 無公害病蟲防蟲措施
在臺灣綠竹筍無公害病蟲防治措施上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基本方針,堅持以物理防治、人工搏殺法、誘殺法和生物防治,運用生物源有機殺蟲劑0.3% 印楝素既防治害蟲,又保護天敵。
3.4.1 病蟲害防治方針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防治方針,保護好竹林周邊森林環境,綠竹筍園周邊應適當保留闊葉樹,豐富森林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樣性,構成合理的生物鏈,穩定和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通過加強培育、合理經營,臺灣綠竹筍園生態系統,充分發揮臺灣綠竹筍的自然控制作用,增強臺灣綠竹筍對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以營林技術措施為基礎,優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嚴格禁止使用化學農藥。
3.4.2 營造綠竹筍園技術措施防治 對臺灣綠竹筍園可冬季墾復,夏季除草,破壞有害生物的越冬越夏場所,降低有害生物種群數。優化綠竹筍園結構,科學施肥、給水,促進綠竹筍健壯生長,提高綠竹筍對有害生物的抵抗和忍受能力。及時清理清除病、蟲危害竹筍(枝葉稈)和老弱殘竹,清除綠竹筍園內病蟲源和傳播源,改善綠竹筍園生態環境。
3.4.3 物理防治 (1)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進行誘殺。如綠竹筍園內用黑光燈、高壓泵、頻振式誘殺燈等誘殺螟蛾、夜蛾類害蟲等。(2)利用害蟲的趨化性進行誘殺。綠竹筍園內用糖醋液、性信息素、鹵水或在麥麩皮、餅肥等食物中摻入適當的毒劑誘殺害蟲。(3)利用害蟲的潛伏習性,人為設置害蟲潛伏條件引誘害蟲潛伏或越冬,然后殺滅害蟲。(4)利用害蟲有爬上綠竹筍上危害的習性,設置阻隔帶、阻隔環或毒環捕殺害蟲。
3.4.4 生物防治 (1)以蟲治蟲。保護和利用螳螂、瓢蟲、草蛉、螞蟻、食蚜蠅、獵蝽、蜘蛛等捕食性天敵及利用寄生蜂、寄生蠅等寄生害蟲的卵、幼蟲、蛹達到治蟲和降低害蟲危害的目的。(2)利用微生物治蟲與防病。a)利用細菌防治:普遍應用蘇云金桿菌(BT)等菌劑防治害蟲。可采用綠竹筍園內噴霉噴粉方法。 b)利用真菌防治:應用白僵菌、綠僵菌、蚜霉菌等防治害蟲。可采用綠竹筍園內噴霧噴粉方法,在溫度適宜綠竹筍園中濕度較大時效果更好。c)利用病毒防治:利用多角體病毒(NPV)、顆粒體病毒(GV)、質型多角體病毒(CPV)防治害蟲。d)利用生物制劑防治:利用藜堿醇溶液、苦參素、苦楝素、魚藤根、除蟲菊素、雙素堿等植物源農藥防治害蟲。c)利用微生物治病:如用農用抗生素(阿維菌素、井岡霉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農抗120、華光霉素、農用鏈霉素等)抗菌劑(401、402)等微生物農藥防治病害。(3)采用保護和招引食蟲鳥,鳥類能捕食竹林中螟蟲、舟蛾等害蟲的成蟲、幼蟲。
收稿日期: 2013-12-24; 修回日期: 2014-03-10
作者簡介: 黃德發,男,漳州市薌城永發果樹技術研究所所長,高級農藝師。電話: 13850524137
本 刊 聲 明
本刊刊登的稿件,視為作者同意本刊對該文稿、圖片擁有復制、匯編、發行及在網絡、光盤等數字傳媒上進行傳播宣傳的使用權。所付稿酬已包含上述使用費。如有異議,請在來稿時說明。
《中國瓜菜》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