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
【摘要】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心血管神經癥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選擇樂至縣中醫醫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62例心血管神經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治療組(31例)和對照組(31例),治療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單純使用西藥進行治療。治療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3%,明顯高于對照組為(67.7%),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心血管神經癥疾病臨床效果優于單純使用西藥進行治療,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神經癥;心可舒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075-02
心血管神經癥疾病種類繁多、病情危急、病因復雜,主要臨床表現心悸、疲乏無力等,一旦發病,會給患者生命健康和生命身體帶來嚴重威脅。單純應用西藥治療心血管神經癥,效果非常有限。樂至縣中醫醫院在臨床實踐中逐漸將中西藥結合起來治療此疾病,并取得良好臨床效果。為進一步探討中西藥聯合應用效果,本文選擇樂至縣中醫醫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62例心血管神經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樂至縣中醫醫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62例心血管神經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齡45~79歲,平均51.7歲,所有患者均以心悸、疲乏、呼吸困難為主要癥狀,并伴有神經功能紊亂,但患者甲狀腺功能處于正常狀態,且符合心血管內科疾病中相關診斷和治療標準[1]。隨機將患者分為治療組(31例)和對照組(31例),其中治療組15例,16例,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因、病情、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
臨床主要癥狀表現為呼吸困難、心前區疼痛、心悸失常、疲勞乏力等,并伴有盜汗、四肢發冷、尿頻尿急、焦慮易怒等癥,部分患者存在食欲減退、失眠多夢等現象。患者病發時,心電圖檢查發現竇性心動過速、非特異性ST-T段發生改變;
1.2.2中醫診斷標準
通過中醫辨證理論,此疾屬于心膽氣虛,主要癥狀為不寐、多夢、易驚醒,并覺心悸胸悶。患者小便清長、脈呈弦細狀。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倍他樂克進行治療, 12.5~25.0 mg/次,2 次 /d,連續服藥3個月;治療組患者處應用倍他樂克治療外,加用中藥心可舒,口服3粒/次,3次/d,連服服藥3個月。所有患者每7d行1次心電圖、血壓測定,3個月后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1.4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為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或有所減輕),心電圖檢查結果為正常,或ST-T段仍然存在非特異性改變;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
1.5統計學方法
將兩組數據錄入到SPSS 17.0統計軟件中,并對數據進行分析,檢驗標準為α=0.05,當P<0.05時,認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3%,明顯高于對照組為(67.7%),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詳見表1。
3.討論
心血管神經癥(心臟神經官能癥)主要癥狀表現為心血管系統異常、功能受限,往往合并焦慮不安等心理性障礙,屬于神經官能癥中比較特殊的1種類型[2]。廣義上來說,多數不伴器質性心血管疾病導致的心律失常也是此疾病范圍。現階段,心血管神經癥發病機制尚無統一明確結論,臨床多數比較認同的看法是:心血管系統受到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的支配和調節,神經系統發揮主要功能。而人體心血管系統正常工作和活動受到植物神經系統影響,當中樞神經功能出現異常時,植物神經系統的正常活動將受到制約,導致心血管神經功能發生紊亂。相關領域研究顯示,影響心血管內科疾病的因素有很多,患者神經類型、生存環境、性格特點以及遺傳因素都會給心血管帶來較大影響。
中西醫結合是指利用現代醫學知識和技術手段,將中醫藥學知識逐漸與西醫融合,兩者互相補充,共同為疾病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雖然中醫和西醫在治療理念、臨床治療方法等方面具有很大差異,但是目前兩者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程度不斷加深,且兩者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依據均來自臨床實踐。本組患者應用西藥為倍他樂克,主要適應癥為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起到安神鎮靜作用,并抑制交感神經張力,具有顯著療效。但西藥不良反應比較多,長期單純應用西藥進行疾病治療,效果反倒不夠明顯;而中藥則選用心可舒(丹參、三七、木香、葛根、山楂),其中丹參可化瘀活血、止痛理氣,此藥對血流動力學不構成影響,因此具有良好依從性。中醫認為,心血管神經癥屬 “胸痹、心悸”、 “郁證、厥癥”等范疇,若患者情志受到刺激,會導致外邪入侵,引發氣滯血瘀。治療時,以益氣安神、鎮靜驅邪為根本[3]。
心血管神經癥臨床救治時,在西藥安神鎮靜、抗抑郁作用下,配合中藥進行治療。中西醫結合使得用藥變得更加合理、且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保障,具有顯著的治療優勢。樂至縣中醫醫院開展心血治療心血管神經癥取得良好治療效果,達到改善神經功能之功效。本文治療組用藥后,總有效率為90.3%,明顯高于對照組為(67.7%)。進一步說明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心血管神經癥疾病臨床效果優于單純使用西藥進行治療,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陳江斌,孫小梅,方永有.三七總皂苷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血漿內皮素-1和血小板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1,15(3):196~198.
[2]李曉麗,毛家亮,何奔,等.心臟神經癥患者軀體化癥狀自評量表的臨床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7(14):106~107.
[3]劉芳.淺談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血管內科疾病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3,9(5):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