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焱焱
【摘要】面對日益嚴重的老齡化趨勢,國家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國外養老保險制度及改革方向,進而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養老保險 國情 企業年金
國外常見的養老保險模式大致有儲蓄積累型、福利國家型、國家保險型與投保資助型。以美、日、德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屬于投保資助型;英國、瑞典等北歐國家屬于國家福利型;澳大利亞屬于國家保險型;新加坡屬于儲蓄積累型。不同類型的養老保險模式具有不同特點,對國家經濟的影響也存在著一定差異。
一、發達國家養老保險制度現狀分析
北歐諸國十分重視公民平等權利,所以它的社會福利制度十分完善。他們認為,公民有享受福利的權力,謀福利是社會不可推卸之責任。在現實福利分配中,政府擔當著積極而重要的角色,甚至超越了市場的作用,政府建立各種法律法規制度,旨在使社會福利普遍化、法律化。這種福利方式在給公民帶來巨大福利、保持社會穩定的同時,也給國家帶來了巨大負擔。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集團,市場機制也更加完善和成熟,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面,十分重視市場的自我調節作用。因此,美國的福利制度不同于一些歐洲國家,在福利分配上存在著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由于奉行市場機制,所以養老保險主要以雇主和雇員的關系存在,這對一些生產能力落后的群體產生較大影響。
日本養老保險則是通過國家立法實行的強制性社會保險,主要由雇主、雇員、國家三方負擔。
德國養老保險目標是保障退休者及其配偶正常生活,并具有一定購買力。德國養老保險分為私人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法定養老保險,其中法定養老保險由雇主、雇員承擔,并享受國家的特殊補貼。
以上國家的養老保險雖然采取了不同類型的保險方式,但都是由政府、企業及個人分別承擔責任,雇主和雇員承擔主要的社保資金,政府制定嚴密的法律法規,作為投保開支,在支出大于收入時由國家稅收彌補空缺。因此,積極投保是公民的義務,享受養老保險是公民的基本權力。
二、國外養老保險的發展方向
隨著全球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嚴峻,養老保險制度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課題,各國的改革方式各具特色,但總的來說都是逐步向多層次、私有化發展。
美國根據國情特色推出了混合制多層結構養老保險模式,在結構性改革的基礎上輔以有限的制度改革。因為美國的個人觀念及歷史傳統,政府的作用范圍逐漸變小,其改革方向朝私營個人賬戶模式發展。此外,美國還盛行“反向貸款”的養老保險形式,如一些家庭在失去生產能力以后,將房產以抵押貸款形式抵押給銀行,銀行通過價值評估后,每月發放一筆固定資金給房主,一直延續到房主去世。房主去世后房產由銀行拍賣出售,所得用以償還貸款本息。
拉美國家則采取根本性制度改革,就是徹底取消現收現付制,建立商業化管理的基金制。相對來講,拉美國家的經濟比較落后,如果采取現收現付制將會帶來極大的財務危機,國家難以承擔,也無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到來。
以新加坡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則強調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所以采用中央公積金制度。新加坡一直致力于社會結構老齡化問題,政府在這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重點幫助老年人就業,讓退休的老年人不再打發漫長、無聊的時間,提高55歲至64歲之間的老年人就業率,以確保他們既能獲得一定經濟來源,又不會覺得生活無聊和無助。其次,新加坡政府還強調無障礙設施建設,讓老年人不再拘束于環境,能夠在熟悉的環境里養老。
西班牙采取延遲退休的政策,但并不是強制性的,而是通過鼓勵和獎勵來完成。目前,西班牙65歲及以上人口多達700萬,占總人口的17%,這一比例僅次于日本和意大利。西班牙在養老保險方面采取與物價指數相協調的方式,每年根據物價來調整養老金數額,確保養老金有所提高。在法定年齡65歲以上,每推遲一年退休,將獲得3%的養老加成,最高可延遲到70歲。
三、國外養老保險制度及改革對我國的啟示
(一)確定合適的養老保險理念
在養老保險理念上,不同國家有不同的依據或出發點。北歐國家強調公民權,英國強調居民的基本生活條件,德國和日本則以貢獻度大小為依據。這些國家的國情不同,出發點亦不相同,所以產生的養老保險理念也不盡相同,構成了一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宗旨。就我國而言,應借鑒德國和日本的做法,受益人應與個人貢獻關聯在一起。
(二)構建適合國情的養老保險體系
發達國家基本都建立了依據不同職業或階層的職工養老保險、公務員養老保險、農民養老保險、自由職業者養老保險等項目。雖然這些項目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但在構建過程中,先產生了適應國情的養老保險體系,進而一步一步完成。鑒于我國的生產力比較低下,政府只能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險體系,在此基礎上應多參照美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做法,在現有制度基礎上制定更多的優惠政策,拓展保障渠道,提供多層次的保障。
(三)堅持“低水平、廣覆蓋、多層次、統賬結合”的基本原則
在改革的過程中,中國應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進行合理調整,即使養老保險制度更加合理化、協調化。通過降低基本醫療養老保險水平來減輕國家負擔,同時為新的養老保險業務發展提高預留空間。不斷擴大養老保險范圍,使更多勞動者享受到養老保險福利;采取多層次養老保障方式,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各主體的積極性;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實現公平與效率的“雙贏”。
(四)實現養老金的保值增值
我國養老保險模式的發展目標是部分積累制,客觀上要求對養老保險基金進行投資運營,以使呆滯資金活躍起來,化解通貨膨脹等不良因素帶來的貶值危機,實現基金的保值。同時資本運作可以實現資本的增值,為了彌補保險基金的不足,提高保養老保險給付水平,應將基金用于投資建設,以實現資金的升值。然而,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市場機制還不夠完善,存在著投資風險問題,因此在資金投入上要遵循安全、收益原則,保證養老基金投資收益的穩定性。
(五)發展企業年金制度
企業年金制度是養老保險制度多層次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可以有效減輕養老保險負擔,提高養老保險給付水平。政府要采取積極措施,一方面在籌資、投資、給付等環節給予大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完善相關制度,制定企業年金法、企業年金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此外,政府還要建立起完善的監督監管體制,對企業年金的運營效益和安全性進行有效監管,確保按照正確的方向發展,從而保證年金管理的科學運營。
六、結語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老齡化嚴重的國家,建立適應自己國情需求的養老保險制度非常必要。
參考文獻
[1]代山.國外養老保險法律制度[J].人民論壇,2013,(11):43.
[2]項禹曉旭.國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財會月刊,2011,(2):79-80.
[3]劉秀秀.美國、瑞典、新加坡的養老保險制度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商業經濟,2013,(1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