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次貸危機的發生給全球金融體系帶來了一次災難性的打擊,更引起了人們對于資本監管的廣泛關注。本文參照國外關于資本監管順周期的實證研究模型,運用最小二乘法,對我國16家上市銀行的實際資本充足率(2002年~2013年)與經濟周期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實證結果表明,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具有一定的順周期性。
【關鍵詞】上市銀行 資本充足率 順周期性
一、引言
2007年的次貸危機給全球金融體系帶來了一次重大打擊,同時也該變了人們對于金融體系穩定性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關于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以及相關的逆周期政策,受到了學術界前所未有的關注。早在2004年,巴塞爾委員會就發布了新的巴塞爾協議,以修正過去在1988年發布的巴塞爾協議Ⅰ的部分主要缺陷,以此來建立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巴塞爾協議Ⅱ的主要改動之一就是提高了銀行資本的要求對于相應風險資產的敏感性:銀行所持資本量必須直接與其標的資產的風險相掛鉤。然而,在學術界與政策制定的實務中,新巴塞爾協議在這一方面的規則給人們帶了新的擔憂,因為這會加重銀行體系的順周期傾向:當在經濟處于衰退期時,一部分借款者的信用會被降級,另外銀行的最低資本要求會有所增加。在經濟困難時期銀行想要籌集到外部資金是非常不容易的,這種共同的資本要求境遇與商業周期會導致銀行在經濟衰退期收緊自身的資金,并且減少貸款,從而反過來給本來就在下滑的經濟一個負向的反饋,加重了衰退。
二、文獻綜述
關于順周期性的問題在1988年巴塞爾協議Ⅰ的推廣實施后,更多的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隨著巴塞爾協議Ⅰ的公布,以資本監管的角度來討論分析順周期性存在的可能性。Hel Iwig(1995)首先提出了,銀行的貸款增長與其自身的資本水平呈顯著的相關性,銀行自身資本水平的大小所帶來的影響又會直接地影響到經濟的穩定。Holmsrom & Tirole(1997)構建的模型解釋了銀行自身的信貸規模、利率水平和投資決策都是受其資本水平的直接影響,資本充足率具有順周期性,在經濟衰退時期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Ayuso et al.(2004)是最早的從實證分析的角度來研究這一問題的學者之一,他利用1986~2000年西班牙的銀行體系的數據,證明了順周期性問題在西班牙國內銀行體系中是顯著存在的。
在2007年次貸危機之后,學術界開始著手重點研究順周期性的問題,關于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及其監管的問題又重新進入了人們視線。Drumond(2009)認為巴塞爾協議Ⅱ的引入使得銀行對風險資產的敏感性有所提高,加深了順周期性。Druraond & Jorge (2009)從其他角度來闡釋巴塞爾協議Ⅱ所帶來的順周期性,他們認為如果在一個經濟環境中公司普遍的呈現出高的杠桿率,并且整個金融體系相對落后融資手段匱乏,巴塞爾協議Ⅱ的出現則會進一步加深該經濟環境中銀行體系的順周期性。
相比與較國外大量的研究成果,國內關于順周期性的研究還比較少,但在次貸危機之后,關于金融體系中順周期性的問題關注程度明顯有所上升。劉斌(2005)利用1998~2005年我國16家商業銀行的數據來闡釋資本充足率對于銀行信貸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資本充足率水平的不同會直接影響到貸款規模。李文秘、羅猛(2010)分析了我國1998~2008年的16家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與經濟周期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我國的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存在一定程度的順周期性。高國華、潘英麗(2012)利用我國110家商業銀行2000~2008年的數據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
三、實證分析
關于金融體系順周期問題的討論中,資本監管一直都是是理論和實務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本文只是簡單的分析資本充足率(K)與經濟周期之間的關系,因此就此建立簡單的線性回歸方程Kt=α+βGDPt+εt,以初步的研究資本充足率的順周期性。文章利用16家主要上市銀行2002年至2013年的資本充足率季度面板數據與GDP的當季同比數據進行了最小二乘估計。
在Eviews中建立pool,首先對資本充足率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P值為0.056說明了面板數據非平穩,因此需要進行差分,進行了一階差分之后P值為0,即一階差分后面板數據平穩。隨即對數據進行協整檢驗,運用Johansen面板協整檢驗對面板數據檢驗,檢驗結果p值為0,即存在協整關系。接著可對模型進行估計,面板數據模型,分為固定效應模型、隨機效應模型和混合回歸模型,本文研究的是樣本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應該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線性擬合回歸分析,檢驗資本充足率監管的順周期效應,進而分析資本充足率監管對各變量的影響程度。具體回歸結果如下:
表1 面板數據線性回歸結果
接著對模型的顯著性進行檢驗,檢驗結果F統計量的p值為0小于0.05,因此應選取固定效應面板數據模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資本充足率與GDP之間的關系為:K=12.53610-0.125108GDP我們可以發現GDP系數為負,由此可得出資本充足率存在著順周期性:當經濟繁榮時,銀行降低資本充足率,將資金用于投資或發放貸款,從而進一步加快了經濟的繁榮;而當經濟處于蕭條時期,銀行預期未來經濟不會很快好轉,增加資本充足率,使得可流通的資金進一步減少,使得經濟更加蕭條。
四、總結
從以上的實證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國現行資本監管框架下,主要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與GDP增長率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順周期性。這一結論需要引起我國銀行監管者的關注,特別是隨著我國的大型商業銀行從2010年底實施新資本協議,更應對其可能產生的更為顯著的順周期效給予密切關注。監管當局可以從規定銀行建立留存資本緩沖和引入逆周期資本緩沖兩個方面來緩解資本監管的順周期性,構建商業銀行逆周期資本監管框架。這不僅是國際監管改革的重要論題,而且是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關鍵內容。
參考文獻
[1]李文泓,羅猛.關于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順周期性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10(2):147-157.
[2]溫信祥.銀行資本監管順周期性及其對經濟波動的影響[J].經濟問題探索,2006(4):7-12.
[3]苗文龍.中國銀行體系親周期特征與金融穩定政策[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1)67-82.
[4]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課題組.商業銀行順周期性與金融宏觀調控研究[J].浙江金融,2009(7):4-11.
作者簡介:張靜(1990-),女,山西芮城縣人,碩士學位(在讀),金融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