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30多年對外開放期間,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由于對外貿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在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的同時,也會出現了嚴重制約對外貿易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系列問題,本文將從我國產業升級的現狀入手,分析了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
【關鍵詞】產業結構升級 技術進步 對外貿易 對策
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各區域之間的產業機構聯系更為緊密,由此加快了各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在投資和貿易等過程中整合和相互重組。我國通過勞務和產品進出口,為我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外部條件,同時優化了人力資源配比構成,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優化。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及其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迅猛增長。在1987年到2004年這短短的27年中,我國的年對外貿易總額從206.4億美元增加到11500億美元。在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30年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態。從1987年對外貿易總額206.4億,2013年中國外貿總額破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對外貿易國,成為世界第三大進口國。對全球貨物貿易增長的貢獻率為11.3%,居世界第一位。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實現了三次大飛躍
從1986年開始,我國為紡織產品第一大出口國,擺脫了石油進口的依賴,說明我國自此進入到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導的時期,而以資源為主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在1995年,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發送了根本性的變化,紡織服裝產品首次被機電產品超過,從此機電產品成為最大類出口產品。在21世紀初期,我國大力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形成了自主創新科級產業,緊緊抓住加入世貿組織和制造業向我國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IT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形成了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拉動外貿增長的新格局,以深圳特區為例,截止2013年深圳IT產品產值達12430億,而我國2004年軟件產業僅僅為2300億元。
(二)我國產業結構變動情況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總量也不斷提高。產業增長速度產業結構和都有了較為明顯的改觀,但是在發展的同時也呈現出不平衡性。如下表所示:
表1 2004~2013年我國各產業產值及增長指數情況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到,在2004年到2012期間,我國第三產業的產值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相比較于同期上升了13個個百分點;相比較于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在整個期間的產值增長幅度不是很大,從2001年的48%升至2012年的51%;相反,第一產業卻呈現出了大幅度遞減的現象,從2004年的30%下降到2012年的15%。
(三)對外貿易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
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經濟發展比較優勢,決定了該地區的產業結構情況,而產業結構與外貿之間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那么調整優化進出口商品的結構,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可以通過加大高附加值工業制成品和高技術含量產品的比重來解決。
1.對外貿易的需求功能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產品以資源配置功能為主,對外貿易的需求能力較弱,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對外進出口貿易額的增長,以資源配置主導產品的進出口的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在90年代以后,隨著進出口貿易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從此資源配置逐步成為次要功能,加快了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
2.對外貿易的資源配置功能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在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對外經濟貿易總額的不斷持續增長,對外需求隨著增強,經濟在對外進出口的拉動下表現了強勁的增長勢態,資源輕工業和農業向重工業的轉移,由此對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產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隨著我國進出口商品總量的持續上升,從商品結構上看,農副產品出口等初級產品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呈現大幅度下降趨勢;而在進口商品中,機械及運輸設備和生產資料進的比重呈現出大幅度上升趨勢。
二、利用對外貿易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利用我國現階段我國出口的勞動集型產品比較優勢,應努力提高產品的技術科技含量,加大對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生產設備的引進,加大對不可再生的生產性資源產品進口。積極學習模仿,吸收和消化國外先進的技術,不斷探索模仿,在原有的基礎之上開發出自己新的產品和技術,從而提高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優化我國進出口產品的結構,最終達到促進產業的不斷升級的目的。具體而言,主要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繼續努力:
(一)促進多樣化的出口產品結構的形成
由于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那么在經濟產業結構發展的同時,可以充分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利用勞動力資源的優勢,積極發展勞動對資本替代彈性較大的產品,例如:小型機用電器、運輸工具和小型機電產品等。相比較而言東部沿海地區的知識要素、資本比較充裕,可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培育新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
(二)不斷提升進口產品的技術含量
同時進一步充分利用進口資源的有效供給,積極加大對國外先進設備和技術的引進力度,擴大生產型資源產品的進口,同歸發揮“出口的拉力”和“進口的推力”,構建外貿貿易對對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的發展,形成以進帶出、以出養進良性互動機制,從而為未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提供必備的技術和要素支持。
(三)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加速技術貿易
通過進一步加快技術貿易,加大技術貿易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調整我國對外貿易結構,達到逐步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和對外貿易結構的目的,提升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出口比重,積極吸收國外的管理經驗、資金和技術,放開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限制,積極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乃武,王春雨.加入WTO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3).
[2]周叔蓮.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幾個問題[J].中國工業經濟,1998(7).
作者簡介:林凌華(1993-),男,漢族,福建建甌人,西南財經大學本科在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