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方安
應當十分重視大學生的閱讀
對于閱讀的重要性和益處,古今中外的認同是高度一致的。有些國家甚至把閱讀上升為國家戰略,足見對閱讀的重視程度。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學習的基本方式之一,就是閱讀?!爸液駛骷疫h,詩書繼世長”,說的是學習和閱讀;“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后甜”,說的也是學習和閱讀,不過這里的“苦”字,似改為“讀”字可能更準確;“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也是指學習和閱讀。閱讀是人類思想文化傳承、科技文明進步、經濟實業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方式。英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培根在《論讀書》一文中說,讀書可以愉悅,可以修身,可以長才。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歷史性地提出要“開展全民閱讀活動”。近年來,兩會代表就圍繞全民閱讀問題多次提交提案。2013年兩會期間,115名政協委員聯名簽署了《關于制定實施國家全民閱讀戰略的提案》,建議政府立法保障閱讀,設立專門機構推進閱讀,引起媒體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據報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正在制定《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并有望在不久的將來付諸實施,中國也將成為把閱讀提升國家戰略的國家。
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然促進人們閱讀內容的極大豐富,閱讀自覺性的極大加強,閱讀動力、閱讀能力和閱讀質量的極大提高,這些又會進一步促進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的核心力量之一,當代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集中反映未來國家的實力和發展潛力。當代大學生能力和素質的養成,尤其是高素質和高能力的養成,需要能閱讀、會閱讀、多閱讀,在閱讀中培養素質和能力。
由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發布的《2012年全國國民閱讀十大趨勢》指出,2012年,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群體中,青年群體的圖書閱讀量較高,大學生(包括本科和??疲┤后w是閱讀人群的主體,如果再加上碩士生和博士生的閱讀量,則大學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閱讀量占絕對數值。因此,我們應當十分重視大學生的閱讀。
閱讀的核心問題,在于讀什么和如何讀。
當代大學生的閱讀需求分類
閱讀需求決定閱讀內容。我們認為,當代大學生的閱讀需求可以分為四類:第一,專業閱讀需求,第二,通識閱讀需求,第三,職業規劃閱讀需求,第四,消遣閱讀需求。
專業閱讀是當代大學生讀者群共有的、也是最為主要的閱讀需要。大學階段是當代大學生智能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專業學習,他們崇尚“知識就是力量”,求知欲強烈,求新心理迫切,他們要把主要精力用于專業學習,在讀懂學會教材的同時,還要閱讀、查閱、學習大量與教材、專業知識相關的書籍、論文和參考資料,這是當代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內在和必然要求。
通識閱讀需求是當代大學生最為基本的閱讀需要,也是國家規定的當代大學生必修課,指我國現階段在普通高校開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統稱為“兩課”。
高校開設“兩課”的目的,是使當代大學生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戰略意義,也是必然的選擇。
職業規劃閱讀需求是當代大學生基于就業需要,而選擇的有關如何選擇職業,和如何就業方面的閱讀,也包括參加各種就業考試方面的閱讀,這種閱讀具有短時性。
消遣閱讀需求是當代大學生的娛樂、消遣、豐富精神心靈的閱讀,是滿足個人興趣愛好的閱讀,是一種目的性不十分明確,漫無邊際的閱讀。這種閱讀模式也存在于其他所有社會群體。
21世紀是知識時代,是信息時代,是“大數據”時代。全球化,尤其經濟方面的全球化會進一步加快加深,世界各國正越來越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知識時代和“大數據” 時代,國家對當代大學生的培養已經由單一型向復合型人才轉化,比如有的大學在培養雙學位或者多學位的本科生,本碩博連讀等,有的大學創造性地開設《當代大學生誠信課堂》等,這都促使當代大學生的閱讀內容變化和發展。過去當代大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基本局限于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范圍。在近幾年的高等教學改革中,高校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重組課程體系(如中國人民大學就在實施“本科教學路線圖”),文理學科知識相互滲透,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復合型人才。當代大學生不僅要閱讀本專業及其教學參考文獻,也須閱讀跨學科跨專業的文獻,以及通識類的國內外經典原著。文科學生閱讀理化類、工業技術類(主要為計算機方面)圖書,理科學生閱讀語言類、文學類、法學類、政治類、經濟類、哲學宗教類以及歷史類圖書已成為當代大學生閱讀的亮點和風景。在這些讀物中,閱讀原版或者改編版的國外經典著作也占相當的比例。
閱讀內容健康、知識與趣味兼備的人文社會學科方面的期刊、專著和經典,能夠促進學生思想成熟、陶冶情操、拓寬知識、提高素養,發揮正能量。據統計,當代大學生閱讀文史哲類書刊的人數達60%。比較受當代大學生歡迎的書刊有《參考消息》《中國青年報》《讀者文摘》《演講與口才》《世界名人傳記》等。
當代大學生的閱讀內容需要更好的引導和拓寬
人類既善于記憶,但也容易遺忘;人類既善于辨別,但也容易迷失?!疤焯熘v,月月講,年年講”實際揭示了人類記憶的本性,是有道理的。這也說明,人類必須不斷閱讀和學習,才能夠不遺忘、不迷失,才能夠與時俱進,繼承創新,這對于當代大學生尤其重要。
在信息時代和“大數據” 時代,一方面,是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是技術真正日新月異的時代,當代大學生的思維和知識結構,一定要跟上這種變化,追逐這種變化,才能超越這種變化;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形勢下,人們的信仰和價值觀念也呈現多元化和復雜化,如何使當代大學生充分了解我們民族國家的歷史,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紛繁復雜、大浪淘沙的現實環境中,能夠正確認識中國的過去,把握中國的現在,開創中國的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這里閱讀和閱讀什么會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在知識快速更新,信息不斷翻倍,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要引導大學生從“淺閱讀”“瀏覽閱讀”和“快速閱讀”中走出來,多進行一些“深閱讀”和“慢閱讀”,使大學生們的閱讀更具有文化思想含量,使他們成為能思考會思考的一代又一代。
那么,當代大學生應當閱讀什么?
前面講過,當代大學生的閱讀需求包括專業閱讀需求,通識閱讀需求,職業規劃閱讀需求和消遣閱讀需求。四種閱讀需求中,專業閱讀比重最大,通識閱讀次之,消遣閱讀的比重可能最小。當代大學生通識課的內容,顯然不夠充分,除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思想品德課和國情歷史課之外,當代大學生通識課閱讀書目的選擇中,有一類書不能忽視。這就是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經過時間和實踐檢驗后、大家公認的具有永恒思想文化價值的國外原版經典著作,尤其是具有思想文化啟蒙意義的著作。對于這類著作,呈現給讀者的方式可以有兩種,第一,中文翻譯版,由嚴謹認真的專家學者翻譯后出版發行;第二,由專家學者撰寫中文導讀和中文注釋后與原文一起出版。這種形式更有利于讀者體悟作者的思想和旨趣,同時還可以學習鞏固外語基礎,是一舉兩得甚至數得的好事;第三,中文譯文和外語原文對照的雙語版。這種版本也有增長知識和學習外語的雙效益。在這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2012年和2013年先后出版了一套《世界大師原典文庫》(中文導讀插圖版),為當代大學生的閱讀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糧。
關于《世界大師原典文庫》(中文導讀插圖版)
《世界大師原典文庫》(中文導讀插圖版)由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楊慧林教授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金莉教授共同擔任總主編。該系列圖書涵蓋哲學、文化、政治、法律四個學科門類,全部由專家學者撰寫導讀和注釋,與原文(全部是英文)一起出版。
第一批出版的著作分屬哲學與文化門類。包括:
《人性論》([英] 大衛·休謨 著 )
《道德情操論》([英] 亞當·斯密 著)
《人類理解論》([英] 約翰·洛克著)
《大學的理念》([英] 約翰·亨利·紐曼 著)、
《文化與無政府狀態》([英] 馬修·阿諾德 著)
《培根論說文集》([英] 弗朗西斯·培根 著)
《時間機器》([英]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著)
第二批出版的著作均屬政治學門類,包括:
《社會契約論》([法] 讓·雅克·盧梭 著)
《政府論》([英] 約翰·洛克 著)
《論自由》([英] 約翰·斯圖爾特·密爾 著)
《政治學》([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著)
《論美國的民主》([法] 亞力克西·德·托克維爾 著)
《杰斐遜選集》([美] 托馬斯·杰斐遜 著)
《聯邦黨人文集》([美]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詹姆斯·麥迪遜,約翰·杰伊著)。
上述著作都是經過時間檢驗、東西方同時公認的經典,很多對于我國讀者都是熟悉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相關學科(哲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文學、英語語言文學、教育學等)本科生和研究者必讀的書目。
在全球化和“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視野和閱讀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自己的思想文化傳統和專業課程的閱讀之中,而應當具有全球的視野和世界的眼光。世界之大,在于和而不同;學問之大,在于海納百川;心靈之大,在于兼容并蓄。我們期望并相信,“世界大師原典文庫(中文導讀插圖版)”會成為各界讀者,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們閱讀、研究和收藏的精神大餐。
總之,當代大學生是一個龐大和十分重要的閱讀群體。認真研究這個群體的閱讀特點,規劃、引導、指導并提供適合這個群體的閱讀內容,是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中國夢的應有之義;既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