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李景峰 張晉菁
〔摘要〕 協同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信息協同作為供應鏈物流協同、資金流協同的前提,對企業協同運行具有基礎作用。煤炭運銷企業與上游企業的信息協同包括生產信息、庫存信息、物流配送信息和商品煤炭銷售數據信息的協同,與下游客戶的信息協同表現為需求預測信息與客戶需求信息的協同,不僅如此,煤炭運銷企業與上下游企業都需要技術信息的協同。通過建立績效評價體系研究發現,庫存周轉率、訂單響應速度、協同合作能力、問題處理周期、采購周期和運營成本在信息協同前后發生改變的程度較大,而產品質量、預測準確率、客戶滿意度和企業競爭力雖有改進,但改進效果不明顯。總體而言,實施信息協同能有效提高煤炭運銷企業績效,是其轉型發展的一個有效路徑。
〔關鍵詞〕 信息協同,煤炭運銷企業,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F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4)03-0104-03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動態的市場環境、復雜的客戶需求對企業間合作關系即協同關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協同已經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信息協同作為供應鏈物流協同、資金流協同的前提,對企業協同運行具有基礎作用。而煤炭運銷企業又是煤炭產品供應和流通的關鍵環節,鑒于此,本文以信息協同為視角,探討協同前后煤炭運銷企業的績效狀況。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協同”概念最早由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在1971年提出。在其創立的“協同論”中,協同是在外界的能量、物資交換的基礎上,很多復雜的開放系統通過內部各個子系統或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宏觀尺度上產生的有序時間、空間或功能結構。從協同學觀點來看,“協同”即協調與合作。
信息協同是指通過信息技術實現企業間信息系統的集成,實現運營數據、市場數據等信息的實時、準確、高效共享和交流,從而使得企業間能夠更快、更好地協同響應客戶需求。從定義分析,信息協同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做好信息協同技術保障。信息技術是實現信息協同的必要條件和先決條件,信息技術不到位,協同就沒有平臺,沒有平臺,信息就不能傳輸、共享,更談不上協同。二是數據實時傳輸。數據是信息的表現形式,因此數據是信息協同的核心實質內容。信息的時效性決定了信息必須實時傳輸才能實現價值的最大化。三是充分利用數據創造價值。信息技術是手段,是平臺,數據是內容,企業只有充分利用和精誠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協同,達到創造價值的終極目標。
當前煤炭行業正處于轉型發展時期,煤炭市場已然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強調客戶服務能力的建設和管理。從目前煤炭行業的管理和運行體制來看,在煤炭生產企業、煤炭加工企業、煤炭運銷企業及煤炭各類用戶這些節點企業中,煤炭運銷企業處于上下游中間,是煤炭產品供應和流通的關鍵環節,控制著上游礦井、加工企業的煤炭產品供應流向,滿足著下游客戶的消費需求,起著重要的聯結和協調作用,其作用日趨突顯。因此,在上下游協同關系中,煤炭運銷企業具備核心企業的特點。
煤炭運銷企業與上游企業的信息協同包括生產信息、庫存信息、物流配送信息、商品煤銷售數據信息的協同。煤炭運銷企業與下游客戶的信息協同表現為需求預測信息與客戶需求信息的協同,不僅如此,煤炭運銷企業與上下游企業都需要技術信息的協同。上中下游整條鏈相當于一個價值的增值鏈,每個環節都互相影響,礦井的原煤供應能力決定了煤炭加工商是否能按時進行加工,進而決定了煤炭運銷企業能否按時拿到產成品,并最終決定了客戶能否在約定的時間獲得訂購的商品煤。庫存信息包括節點企業的庫存信息和安全庫存水平等。如果鏈條上所有節點企業的庫存信息對其他成員是公開的,成員企業就能夠了解其上下游企業的庫存水平,合理安排自己的生產、加工或者銷售計劃。物流配送是連接煤炭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的關鍵環節,負責供應鏈上從原煤到精煤、從精煤到商品煤,以及從商品煤到客戶手中的運輸工作。共享物流配送信息能夠使供需雙方更好地了解生產水平、需求情況和配送路徑、時間,促進雙方的高效合作。運銷企業將商品煤銷售數據傳遞給上游節點企業,能夠有效降低“牛鞭效應”帶來的負面效應,增強企業應急能力。煤炭運銷企業需要根據煤炭需求的趨勢性及其季節性波動的特點,并結合當時市場行情和過去的銷售情況對下游煤炭客戶需求進行預測,以便于對商品煤采購做出有根據的決策。煤炭客戶的需求信息是整個鏈條的反應源,通過煤炭運銷企業傳遞及時地與其他節點企業共享,以便科學、合理地安排節點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鏈條上各節點企業要及時共享技術信息,做到在技術上協調發展,使合作伙伴了解雙方技術,既明白現階段所處的水平,又清楚未來發展的技術需求,互通技術信息,構造相應的配套設施支持,以確保供應鏈整體技術水平的協同提高。
二、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
信息協同視角下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對象是煤炭運銷企業,煤炭運銷企業在整個煤炭產業鏈上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與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的信息協同,績效發生了改變。做好煤炭運銷企業的績效評價工作,對整個煤炭產業的績效研究起著重要作用。筆者通過對煤炭運銷企業實際情況的調研和已有的相關研究,針對煤炭企業的產品相對比較單一,生產、加工、運輸批量大、價格對市場的變化不敏感等特點,以及企業績效評價的要求,對煤炭運銷企業的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進行規范,建立了績效評價體系。
企業績效的評價主體通常指對績效做出評價的行為主體。根據評價主體,評價可以分為企業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企業自評主要是企業的管理層對企業經營成果的評價,社會評價主要是監管機構或政府主體對企業運行情況進行的評價。本文的績效評價歸屬于企業自評一類。
企業績效的評價客體主要是指被評價的企業,本文指的就是煤炭運銷企業。一般情況下,評價客體是由評價主體來定,如集團公司對子公司的評價,上級政府部門對下級部門的評價,企業對內部部門的評價等等。
評價方法是企業績效評價的具體手段,包括數據采集、標準化處理、模型構建、指標權重制度和綜合評價結果等。本文采用的是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模糊綜合層次分析法。
評價標準是對績效評價結果的分析基準。由于企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行業環境的變化,績效的評價標準也在不斷地改變。一般的評價標準有客觀標準、目標標準和歷史標準。本文采用的是歷史標準,通過對比煤炭運銷企業信息協同前后的績效變化,對信息協同的作用做出客觀分析。
本研究采用開放問卷調查的方法獲取煤炭運銷企業績效。發放問卷調查采用兩種途徑:一方面向研究企業績效的高校學者發放問卷,請他們遴選出對協同績效影響程度較高的影響因素;另一方面是通過向煤炭行業的企業信息技術部門、物流部門及采購部門發放問卷,請企業管理人員同樣按照協同績效影響因素,列出對煤炭運銷企業績效影響程度較高的因素;綜合分析調查問卷,提取頻數靠前的影響因素作為煤炭運銷企業績效評價的預選指標。與文獻調研得到題項合并,去除相同重復的指標,得到10個原始指標(見表1)。
三、實證分析及其結論
本文以山西省某煤炭運銷企業為例,選取信息協同前后的企業績效指標數據,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進行研究分析。
(一)信息協同前后企業績效指標數據。1.煤炭運銷企業信息協同前的績效值為0.78(績效的理想水平為1),在其他投入不變的情況下,信息協同后的績效值提高到0.86,信息協同對企業績效作用顯著。2.煤炭運銷企業信息協同前后的績效指標數值顯示:企業采購周期由原來的5天縮短為現在的3天,庫存周轉率由原來每月2次提高到了4次,產品質量由原來92%的合格率提高到了97%,訂單響應速度由原來的1天縮短為現在的2個小時,問題處理周期由原來的2天縮短為現在的1天,預測準確率由原來的80%提高到了現在的85%,客戶滿意度由原來的86%調高到現在的97%,運營成本由原來的1000萬元降低為620萬元,企業競爭力由0.75上升到0.89,協同合作能力由0.57提高為0.88。為了便于更加直觀地展示績效改進情況,也為了方便下一步的對比分析,此處將這些數據轉化為績效指標改進百分比。
(二)數據對比分析。對比觀察各績效指標的改進水平,我們不難發現,煤炭運銷企業實施信息協同后,改進最為明顯的指標是庫存周轉率和訂單響應速度,其次是協同合作能力、問題處理周期、采購周期和運營成本。產品質量、客戶滿意度、預測準確率和企業競爭力等績效指標改進程度不是十分明顯,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績效評價標準是歷史標準,也就是對煤炭運銷企業信息協同前后的績效進行比較分析,如果信息協同前績效指標初值本身就比較高的話,最終的績效即使很高,其績效相對改進百分比也不高(例如客戶滿意度,初始水平即為86%,協同后即使提高到97%,因為分母基數大,百分比值就不會高)。
二是沒有參照行業標準,改進后的績效值可能在整個行業水平已經處于較高水平,但是通過績效改進百分比值反映不出這項指標的行業水準(如預測準確率,由于煤炭產品的需求受價格和季節等因素影響較大,很難準確預測出下游客戶的需求情況,85%的預測準確率在行業水平中已經處于較高,但是績效改進百分比只有6%)。
三是有些指標影響因素眾多,信息協同單一條件改變對其影響不大,如客戶滿意度和企業競爭力,信息協同只是其中的一個影響因素,因此該類指標的改進不明顯。
綜上,研究發現,信息協同對煤炭運銷企業整體績效改進效果顯著。其中,庫存周轉率、訂單響應速度、協同合作能力、問題處理周期、采購周期和運營成本在信息協同前后發生改變的程度較大,而產品質量、預測準確率、客戶滿意度和企業競爭力雖有改進,但改進效果不明顯。總體而言,實施信息協同可以有效提高煤炭運銷企業績效,是其轉型發展的一個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宋 常,趙懿清.地區性行政壟斷、產品市場競爭與投資協同效應——基于中國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5).
〔2〕陳福中,陳 誠.整合協同效應視角下網絡型產業并購績效研究——來自信息技術業的經驗證據〔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1(4).
〔3〕鄭春勇.論地方政府合作與區域空間結構的協同演化——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1(3).
責任編輯 于曉媛